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飞廉 (菊科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飞廉 (菊科植物)

飞廉(学名:Carduus nutans L. )是菊科飞廉属植物,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圆柱形,具纵棱,并附有绿色的翅,翅有针刺。叶椭圆状披针形,羽状深裂,裂片边缘具刺,头状花序干缩,总苞钟形,黄褐色,花紫红色,冠毛刺状,黄白色,气味微弱。

飞廉是中国传统中药材,有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的作用,又名飞轻(《本经》),天荠、伏猪、伏兔、飞雉、木禾(《别录》),飞廉蒿(《千金翼方》),老牛错(《黑龙江中药》),红花草、刺打草,雷公菜(《湖南药物志》),大力王、枫头棵,飞帘(苏医《中草药手册》)。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飞廉
  • 拉丁学名:Carduus nutans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 合瓣花亚纲
  • 目: 桔梗目 科 菊科
  • 亚   科: 管状花亚科
  • 族: 菜蓟族
  • 亚   族: 飞廉亚族
  • 属: 飞廉属
  • 种: 飞廉
  • 分布区域: 中国新疆,欧洲,北非,前苏联
  •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3

目录

1 形态特征

2 生长环境

3 分布范围

▪ 国内分布

▪ 国外分布

4 主要价值

▪ 食用价值

▪ 药用价值

形态特征

总体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

茎单生或少数茎成簇生,通常多分枝,分枝细长,极少不分枝,全部茎枝有条棱,被稀疏的蛛丝毛和多细胞长节毛,上部或接头状花序下部常呈灰白色,被密厚的蛛丝状绵毛。

中下部茎叶长卵圆形或披针形,长10-40厘米,宽3-10厘米,羽状半裂或深裂,侧裂片5-7对,斜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顶端有淡黄白或褐色的针刺,针刺长达4-6毫米,边缘针刺较短;向上茎叶渐小,羽状浅裂或不裂,顶端及边缘具等样针刺,但通常比中下部茎叶裂片边缘及顶端的针刺为短。全部茎叶两面同色,两面沿脉被多细胞长节毛,但上面的毛稀疏,或两面兼被稀疏蛛丝毛,基部无柄,两侧沿茎下延成茎翼,但基部茎叶基部渐狭成短柄。

花序

茎翼连续,边缘有大小不等的三角形刺齿裂,齿顶和齿缘有黄白色或褐色的针刺,接头状花序下部的茎翼常呈针刺状。头状花序通常下垂或下倾,单生茎顶或长分枝的顶端,但不形成明显的伞房花序排列,植株通常生4-6个头状花序,极少多于4-6个头状花序,更少植株含1个头状花序的。

总苞

总苞钟状或宽钟状;总苞直径4-7厘米。总苞片多层,不等长,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最外层长三角形,长1.4-1.5厘米,宽4-4.5毫米;中层及内层三角状披针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5-2厘米,宽约5毫米;最内层苞片宽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2.2厘米,宽2-3毫米。全部苞片无毛或被稀疏蛛丝状毛,除最内层苞片以外,其余各层苞片中部或上部曲膝状弯曲,中脉高起,在顶端成长或短针刺状伸出。

花果

小花紫色,长2.5厘米,檐部长1.2厘米,5深裂,裂片狭线形,长达6.5毫米,细管部长1.3厘米。瘦果灰黄色,楔形,稍压扁,长3.5毫米,有多数浅褐色的细纵线纹及细横皱纹,下部收窄,基底着生面稍偏斜,顶端斜截形,有果缘,果缘全缘,无锯齿。冠毛白色,多层,不等长,向内层渐长,长达2厘米;冠毛刚毛锯齿状,向顶端渐细,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花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田边或草地,海拔540—2300米。

飞廉属中生草本植物,常生于水分条件较好的阴湿、半阴湿地区的路旁、田边,沟(滩)畔和林缘草地。据在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观察,4月中旬返青,6月中、下旬现蕾,7月上、中旬开花,下旬进入盛花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开始枯黄。在北京地区花果期为6—8月。在内蒙古地区花果期6—8月。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

分布于中国天山、准噶尔阿拉套、准噶尔盆地地区。

国外分布

欧洲、北非、苏联中亚及西伯利亚都广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西欧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嫩茎叶可食用。

可做牲畜饲料。

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

性味:微苦,平。

归经:入肺、膀胱、肝三经。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治风热感冒,头风眩晕,风热痹痛,皮肤刺痒,尿路感染,乳糜尿,尿血,带下,跌打瘀肿,疔疮肿毒,汤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入散剂或浸酒。

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掺。

忌宜:血虚及脾胃功能弱者慎服。[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