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脫而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穎脫而出(拼音:yǐng tuō ér chū)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穎脫而出」的原義是錐尖透過囊袋顯露出來;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即能全部顯現出來;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也作「脫穎而出」。[1]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穎脫而出」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有才能的人遇時機而顯露本領,超越眾人,含褒義。
運用示例
唐·李白《與韓荊州書》:「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賓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異時倘得脫穎而出,先生之恩。」
清·金松岑、曾樸《孽海花·第一三回》:「這日得了總裁之命,夾袋中許多人物,可以脫穎而出,歡喜自不待言。」
成語出處
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後人據此提煉為成語「穎脫而出」。
成語故事
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國、趙國在長平一戰,趙括率領的四十多萬趙國軍隊全軍覆沒。然後秦軍長驅直人,趙國的京城邯鄲被秦軍包圍,趙國危在旦夕。趙孝成王急忙派他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前去楚國求援。因為關係重大,平原君趙勝準備帶二十名精幹的文武隨員同往。他在幾千名門客中挑來挑去只選中了十九名,還差一名再也挑不出來了。這時,有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走到平原君面前,自我推薦。平原君不認識毛遂,便問:「先生在我這裡幾年了?」毛遂說:「三年了。」平原君聽了,搖搖頭說:「一個有才能的人處在世上,就好像錐子放在袋子裡一樣,它的尖兒會一下子露出來的。而您在我家三年了,可我從來還沒有聽人說起過您。這說明您沒什麼本事,先生您還是留在家中吧。」
毛遂聽了,從容地申辯說:「我是特意來請您把我放進袋子裡去的啊。假如我這隻錐子早能放進您的袋子裡,那就不只是露出一個尖兒,而早就會像谷穗脫苞那樣,完全現出來了。」平原君同意帶着毛遂去楚國。 事後,平原君感慨地說:「毛遂三寸之舌,勝百萬軍隊,他一到楚國,我們趙國的威望就大大提高。我觀察的人才不算少了,但竟然錯看了他。」
成語寓意
毛遂在平原君的手下默默無聞了三年,但在這三年裡,他並不是無所事事的混日子,而是不斷磨鍊自己,為自己尋找機會。當機會真的降臨時,他又果斷地向主人推薦自己。同時,他也用事實證明自己可以「脫穎而出」。脫穎而出,需要的是才能與卓異。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如果你自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勝任某件事,可以像毛遂一樣自薦,從而引得別人的刮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