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雷達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雷達(RADAR),是英文「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無線電偵測和定距)的縮寫及音譯。將電磁能量以定向方式發射至空間之中,藉由接收空間內存在物體所反射之電波,可以計算出該物體之方向,高度及速度,並且可以探測物體的形狀。

起源

雷達的出現,始於二戰前。雖然美、法等國亦注意到「以無線電探測目標的可能」,這在當時的學術界並不是秘密,但真正開始研製實用設備的是英、德兩國。因北大西洋時常惡劣的天氣,英、德在兩戰間開發雷達的本意是在夜間或霧天協助鋼鐵貨輪航行;而欲實現以無線電探測目標,需要大功率的發射源,這在當時是物理界的前沿技術;後發展出磁控管[1]等一系列至今仍屬高端技術的產品,歷史證明各國均為此投入了大量資金和專業人員。因此英、德早期的研究人員均不約而同地找到政府申請投資,而政府又要求項目具有軍事價值作為回報,從而在相互不知情的情況下,兩國的雷達項目均成為了機密的軍事項目。

兩國雷達的最大不同在選擇的頻段,英國選擇了高頻頻段(High frequency/HF),頻率 3MHz-30MHz。因為這是英國當時技術能夠得到的可靠的大功率發射器件的最高頻率。由于波長太長,後來戰時在英吉利海峽樹立的天線極為龐大不可移動,對小物體的檢測性能不好,戰時實際用來探測德軍機群而非單機;但是可以超視距工作,探測到因地球曲率處於地平線以下的機群或軍艦。德國選擇了K頻段(德文Kurz,意思是短),頻率12.5GHz-40GHz。功率密度更高,雷達體積較小拆解後可移動部署,後來戰時更率先發展出機載版本用於Bf 110G-4夜間戰鬥機上,可探測到單機,英國只有木結構的蚊式易躲過偵測;但德國雷達的頻率過於接近22.24GHz即水蒸氣的諧振波長,存在大氣衰減因素,其作用距離比較短,且易受雨雪天氣影響。

二戰期間列強的研究使得雷達技術得以快速的發展,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二戰以後,雷達發展了單脈衝角度跟蹤、脈衝多普勒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脈衝壓縮的高分辨率、結合敵我識別的組合系統、結合計算器的自動火控系統、地形迴避和地形跟隨、無源或有源的相位數組、頻率捷變、多目標探測與跟蹤等新的雷達體制。

後來隨着微電子等各個領域科學進步,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和研究內容都在不斷地拓展。目前,雷達的探測手段已經由從前的只有雷達一種探測器發展到了雷達、紅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學探測手段融合協作。

當代雷達的同時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戰場指揮員在各種不同的搜索/跟蹤模式下對目標進行掃瞄,並對干擾誤差進行自動修正,而且大多數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統內部完成的。自動目標識別則可使武器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空中預警機JSTARS這樣的具有戰場敵我識別能力的綜合雷達系統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未來戰場上的信息指揮中心。

技術發展的過程

早期的雷達天線是固定的、無方向的數組,只有距離信息。天線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發射射頻脈衝,將接收到的回波放大,並在示波器的CRT上顯示(即常稱的A顯示),產生一個與目標位置對應的水平線,供雷達操作員識別目標的大致距離。

但由於當時所用的射頻電波頻率較低,為了有效地發射和接收射頻信號,雷達系統需要一個很大的天線,這種天線不能遷移或者改變方向,而且只能探測到大目標,且距離信息的精度也很低。

到二戰結束時,雷達系統中那些現在熟悉的特徵—微波頻率、拋物面天線和平面位置指示器顯示,已建立起來。

當代雷達的主要特點:

  • 同時多功能
  • 傳感器融合
  • 高靈敏度
  • 隱身
  • 反隱身
  • 雷達ECCM
  • 自動目標識別
  • 戰場敵我識別
  • 高可靠性
  • 1917年:尼古拉•特斯拉首次建立關於第一個原始的雷達的頻率和功率電平的原則,特斯拉聲稱了也是現代軍用

雷達的原理。高頻交流電導致這方面的發展。特斯拉已經形成使用無線電波在距離內,以偵測對象的概念。

(實為反射波)探測船隻。

  • 1922年: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以搜索敵艦。
  • 1924年:英國阿普利頓和巴尼特通過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測量賽層的高度。美國布萊爾和杜夫用脈衝波來測量亥維塞層。
  • 1931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製雷達,開始讓發射機發射連續波,三年後改用脈衝波。
  • 1934年:法國人埃米爾說他正在建一個雷達系統 「根據特斯拉規定的原則設想」。
  • 1935年:A.L.Samuel最早研製出多腔磁控管的模型。同年法國Gutton用磁控管產生16厘米波長,十一月29日德國人

H.E. Hollmann註冊了一項更為出色的多腔磁控管專利。1939年H.A.H.布特和J.T.蘭道爾製成了完全達到實用標準的多 腔磁控管,從而使得大戰中美國的分米級別雷達技術突飛猛進。而蘇聯卻於40年代出版的刊物上聲稱兩名蘇聯學者先 於36年製成了多腔磁控管,以將它的發明歸功於自己名下。

  • 雷達作為夜間和霧天的海上探測式工具開始進行和平利用。1936年1月英國W.瓦特在索夫克海

岸架起了英國第一個雷達站。英國空軍又增設了五個,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1937年:美國第一個軍艦雷達XAF試驗成功
  • 194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機載雷達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將運動中的飛機拍攝下來,他亦發明了可同時

分辨幾十個目標的微波預警雷達。

  • 1947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研製出線性調頻脈衝雷達。
  • 50年代中期:美國裝備了超距預警雷達系統,可以探尋超音速飛機。不久又研製出脈衝多普勒雷達。


  • 1959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研製出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系統,可發跟蹤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導彈,預警時間

為20分鐘。

  • 1964年:美國裝置了第一個空間軌道監視雷達,用於監視人造衛星或太空飛行器
  • 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發明全息矩陣雷達。與此同時,數位雷達技術在美國出現。

視頻

雷達 相關視頻

雷達兩分鐘宣傳片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雷達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史?

參考文獻

  1. 移至 微波爐磁控管工作原理,電子發燒友,2019-9-18
  2. 移至 科學家故事:無線電之父馬可尼 ,無憂考網,20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