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随记-中山南街47号)读后(石舒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随记-中山南街47号)读后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随记-中山南街47号)读后》中国当代作家石舒清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随记-中山南街47号)读后

我对张强兄,在心深处总是存留着一抹不随时光流逝而磨灭的情谊。这情谊就是,他是我的第一篇算是正式文章的责编。虽然之前我也在他供职的《固原报》发过一首花儿,但那是“收集整理”,不能算是原创。

1988年,我上固原师专的时候,写了一篇随笔,《固原报》副刊发了出来,我印象里好像还有尾花式的配图,责编老师就是张强兄。应该说,正是这篇千字文的发表,催生了我的文学之梦,接下来的日子,给《固原报》副刊投稿就成了我的核心事业,在学校应学的专业课倒冷落一边了。后来我在家乡的中学教书,天高皇帝远,日子寂寞,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着邮差从校门骑着绿色的自行车进来。

一天,邮差就给我一封信,是张强兄寄来的,那时他已经到了《宁夏日报》,而且在热气腾腾地编辑着周末版,来信就是约我给周末版写稿,我让这约稿信激动到午饭都没心思吃了。

揣了这信,往校门外不远处的一个烽火台去了。我坐在烽火台向阳的一边,谋划着写一篇什么才不辜负这约稿。后来张强兄在周末版发了我多篇东西。

记得有一篇文章,是写我儿时的一张照片的,那是我人生的第一张照片,我的汉民干妈给了我五毛钱,大姑就带我去照相馆照了一张二寸照,大姑怕自己出现在照片里,又不能离开只有一岁的我,就藏在椅子后面,在后面把持着我。照片上只显出大姑的一个胳膊肘。

真是太遗憾了,要是能和大姑合影,我也能看看大姑少女时的模样啊,大姑之前当然是没照过相的,她的第一张相只照了一点胳膊肘。张强兄不但发了文章,也还配发了这张照片。当时的“周末版”彩版印刷,时尚又接地气,每周面世,给人一种大白馒头刚刚从热锅里蒸出来的感觉。这一次文配图的发表,算是狠狠满足了一把我的虚荣心。再后来的一篇读书征文,还给了我一个一等奖,奖品是500元的购书卡,上世纪90年代中期,500元多过了我的月工资。记得陈继明兄陪着我去报社领奖,然后我俩到西门书店,我用这个购书卡买得一套《三希堂法帖》。

之后我的写作之路上,从来没有缺席过张强兄持久地关注和热切的激励。

时光如梭,真是让人感慨,连张强兄这样充满着工作激情、拥有着强大执行力的人,转瞬之间,竟然是也要退休了。

我觉得张强兄的退休,是一个来得有些突兀的休止符。许多人的退休给人一种船到岸头、瓜熟蒂落的感觉,但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好像乘风破浪,正在中流行,却突然地一个急转弯,拐到了原本不在视野里的岸头,好像不是他们行到了岸边,而是岸头急迫地来接近了他们一样。

一个人能活到这样的境地,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说是上苍给他的一份特别的眷顾也不为过。我觉得张强兄正是这样的人。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 精彩生活,始于退休之后。想把这文章推荐给张强兄看,又觉得不很合适,觉得不足以言说和概括张强兄。张强兄是那种工作时有工作的精彩,退休后有退休后精彩的人。这是用不着预期的,熟悉他的人都清楚,这在他,必将是一个事实。

看到资深教授王庆同先生作序推荐一本书,名书叫《中山南街47号》,这是一个很诗性很文学化的名字,书的作者就是张强兄。如果读了这本书,回头来再审视这个书名,你会觉得五内热烫百感交集,你会觉得这几个字的下面埋藏着各式各样的故事和浓烈得化不开的感情。

中山南街47号,这是作者工作了30多年的地方,这是30多年来,作者未曾有过一次要从这里“挪窝”的地方,这是作者念兹在兹只有他们才能品咂出特别滋味的“日报社”。作者记录到了“日报社”的很多人,上到总编辑,下到排字工,一律被作者写得个性鲜明、情意深长,在这样一个和乐干事的大家庭里,怪不得作者感兮念兮,一辈子不愿意从这里挪窝。但我想,要人好必得我先好,关键的一点也许正在于,从人品能力各方面来说,张强兄是一个值得大家对他好的人吧。

张强兄一辈子的工作都在报纸这一块,他好像是天生的报人,对社会人生的特别敏感,使他能从记者的角度捕捞到别人不容易捕捞到的新闻点价值点,对文学的特别喜好又使他的文字区别于一般记者,而带着强烈的出乎本真的感情色彩。这使他的文字对作家和记者来说,都有着某种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所以看到王庆同先生建议相关写作培训机构,把《中山南街47号》引为参考书时,我对此议由衷表示赞同。[1]

作者简介

石舒清,原名田裕民,回族,宁夏文联专业作家,宁夏文史馆馆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