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記-中山南街47號)讀後(石舒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隨記-中山南街47號)讀後》是中國當代作家石舒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隨記-中山南街47號)讀後
我對張強兄,在心深處總是存留着一抹不隨時光流逝而磨滅的情誼。這情誼就是,他是我的第一篇算是正式文章的責編。雖然之前我也在他供職的《固原報》發過一首花兒,但那是「收集整理」,不能算是原創。
1988年,我上固原師專的時候,寫了一篇隨筆,《固原報》副刊發了出來,我印象里好像還有尾花式的配圖,責編老師就是張強兄。應該說,正是這篇千字文的發表,催生了我的文學之夢,接下來的日子,給《固原報》副刊投稿就成了我的核心事業,在學校應學的專業課倒冷落一邊了。後來我在家鄉的中學教書,天高皇帝遠,日子寂寞,最高興的事莫過於看着郵差從校門騎着綠色的自行車進來。
一天,郵差就給我一封信,是張強兄寄來的,那時他已經到了《寧夏日報》,而且在熱氣騰騰地編輯着周末版,來信就是約我給周末版寫稿,我讓這約稿信激動到午飯都沒心思吃了。
揣了這信,往校門外不遠處的一個烽火台去了。我坐在烽火台向陽的一邊,謀劃着寫一篇什麼才不辜負這約稿。後來張強兄在周末版發了我多篇東西。
記得有一篇文章,是寫我兒時的一張照片的,那是我人生的第一張照片,我的漢民乾媽給了我五毛錢,大姑就帶我去照相館照了一張二寸照,大姑怕自己出現在照片裡,又不能離開只有一歲的我,就藏在椅子後面,在後面把持着我。照片上只顯出大姑的一個胳膊肘。
真是太遺憾了,要是能和大姑合影,我也能看看大姑少女時的模樣啊,大姑之前當然是沒照過相的,她的第一張相只照了一點胳膊肘。張強兄不但發了文章,也還配發了這張照片。當時的「周末版」彩版印刷,時尚又接地氣,每周面世,給人一種大白饅頭剛剛從熱鍋里蒸出來的感覺。這一次文配圖的發表,算是狠狠滿足了一把我的虛榮心。再後來的一篇讀書徵文,還給了我一個一等獎,獎品是500元的購書卡,上世紀90年代中期,500元多過了我的月工資。記得陳繼明兄陪着我去報社領獎,然後我倆到西門書店,我用這個購書卡買得一套《三希堂法帖》。
之後我的寫作之路上,從來沒有缺席過張強兄持久地關注和熱切的激勵。
時光如梭,真是讓人感慨,連張強兄這樣充滿着工作激情、擁有着強大執行力的人,轉瞬之間,竟然是也要退休了。
我覺得張強兄的退休,是一個來得有些突兀的休止符。許多人的退休給人一種船到岸頭、瓜熟蒂落的感覺,但也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好像乘風破浪,正在中流行,卻突然地一個急轉彎,拐到了原本不在視野里的岸頭,好像不是他們行到了岸邊,而是岸頭急迫地來接近了他們一樣。
一個人能活到這樣的境地,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說是上蒼給他的一份特別的眷顧也不為過。我覺得張強兄正是這樣的人。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 精彩生活,始於退休之後。想把這文章推薦給張強兄看,又覺得不很合適,覺得不足以言說和概括張強兄。張強兄是那種工作時有工作的精彩,退休後有退休後精彩的人。這是用不着預期的,熟悉他的人都清楚,這在他,必將是一個事實。
看到資深教授王慶同先生作序推薦一本書,名書叫《中山南街47號》,這是一個很詩性很文學化的名字,書的作者就是張強兄。如果讀了這本書,回頭來再審視這個書名,你會覺得五內熱燙百感交集,你會覺得這幾個字的下面埋藏着各式各樣的故事和濃烈得化不開的感情。
中山南街47號,這是作者工作了30多年的地方,這是30多年來,作者未曾有過一次要從這裡「挪窩」的地方,這是作者念茲在茲只有他們才能品咂出特別滋味的「日報社」。作者記錄到了「日報社」的很多人,上到總編輯,下到排字工,一律被作者寫得個性鮮明、情意深長,在這樣一個和樂幹事的大家庭里,怪不得作者感兮念兮,一輩子不願意從這裡挪窩。但我想,要人好必得我先好,關鍵的一點也許正在於,從人品能力各方面來說,張強兄是一個值得大家對他好的人吧。
張強兄一輩子的工作都在報紙這一塊,他好像是天生的報人,對社會人生的特別敏感,使他能從記者的角度捕撈到別人不容易捕撈到的新聞點價值點,對文學的特別喜好又使他的文字區別於一般記者,而帶着強烈的出乎本真的感情色彩。這使他的文字對作家和記者來說,都有着某種啟發意義和參考價值。所以看到王慶同先生建議相關寫作培訓機構,把《中山南街47號》引為參考書時,我對此議由衷表示贊同。[1]
作者簡介
石舒清,原名田裕民,回族,寧夏文聯專業作家,寧夏文史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