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蛇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长蛇灸 |
中文名称;长蛇灸 别名;铺灸、蒜泥铺灸 解释;从传统的和民间的方法中 挖掘和总结出来的一种灸疗方法 主治病症;现代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脊柱炎,慢性肝炎及顽固性哮喘等。 |
长蛇灸又称铺灸、蒜泥铺灸,是我国浙江地区的针灸工作者从传统的和民间的方法中挖掘和总结出来的一种灸疗方法。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可灸全段或分段。是灸疗中施灸范围最大、一次灸疗时间最长的灸法。[1]
简介
长蛇灸 又称铺灸、蒜泥铺灸,是中国浙江地区的针灸工作者从传统的和民间的方法中挖掘和总结出来的一种灸疗方法。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可灸全段或分段。是目前灸疗中施灸范围最大、一次灸疗时间最长的灸法。
本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报道 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以来,已引起针灸界的关注。经研究观察到,长蛇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能够提高细胞免疫和抑制体液免疫的功能。
操作方法
取穴
:脊柱(大椎—腰俞)。
治疗时间
:以暑夏三伏天为宜。
器药准备
:斑麝粉:按麝香粉50%,斑蟊粉20%,丁香粉、肉桂粉各15%的比例,混匀装瓶,密封备用。新鲜大蒜500g,去皮捣烂成泥,备用。优质纯艾绒。消毒医用纱布、龙胆紫药水。
具体操作
:脊柱穴区常规消毒后,涂上蒜汁,在脊柱正中线撒上斑麝粉1—1.8g,粉上再铺以5cm宽、2.5cm高的蒜泥1条,蒜泥条上铺3cm宽、2.5cm高的艾绒(纺200g),下宽上尖。形成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长蛇形艾炷。然后,点燃艾炷头、身、尾3点,让其自然烧灼。待艾炷燃尽后,再铺上艾绒复灸,每次灸2—3壮。
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纱布轻轻揩干穴区皮肤。灸后皮肤出现深色潮红,让其自然出水泡,嘱患者不可自行弄破,须严防感染。至第3日,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液,覆盖1层消毒纱布。隔日1次涂以龙胆紫药水,直至结痂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灸后调养1月。
主治病证
现代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肝炎及顽固性哮喘等。
临床应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主穴:脊柱(大椎~长强)。
配穴:分为二组。(1)曲池、阳溪、养老、八邪;(2)膝眼、阳陵泉、足三里、飞扬。
治法一:取主穴大椎—腰俞督脉段,按操作方法治疗,每次铺灸2—3壮艾炷。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毛巾擦干。灸后可起水泡,至第3日用龙胆紫药水,覆1层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直至结痂脱落。灸后1月内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鸡、鹅、鱼腥,禁冷水洗浴、避冷风、忌房事。
治法二:取穴以督脉段的经穴为主。每次取三穴:除大椎及腰俞不变外,中间多取命门;尚可取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悬枢、腰阳关诸穴中的一个穴轮流施灸。灸法为:取紫皮独头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大椎穴至腰俞穴之间,呈长条状,宽约2.5cm,厚约1.5cm,周围以纸封固,不使漫流。然后以黄豆大艾炷分别放在大椎、腰俞、命门(或上述其他穴位)穴上以细香燃之;共灸4—5壮,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日。灸后如局部穴位皮肤起水泡者,以消毒三棱针引流,并涂以绿药膏少许,覆以消毒纱布。
另配合针刺局部患处穴位即配穴,上肢取第一组配穴,下肢取第二组配穴。针刺手法均以捻转泻法为主。隔日一次,与灸交替施治。每日 1 次 ,2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日。
注意事项
1)灸后1月内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鸡、鹅、鱼腥,禁冷水洗浴、避冷风、忌房事。
2)体质过于虚弱者、老人、小儿及孕妇等慎用此法。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长蛇灸的功效与操作方法 , 99健康网 201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