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长林小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林小蠹 学名:Hylurgus ligniperda Fabricius 类属:小蠹科、鞘翅目

形态特征

成虫:体卵圆形,长9-15mm,宽4-7mm;带强金属光泽;前胸、头、足、小盾片墨绿色;鞘翅黄褐色至赤褐色,鞘翅外、内端缘暗绿色;臀板基部有2个白色毛斑;腹部1—5节腹板中央两侧中部各着生1列白色刚毛,刚毛列在腹侧分别聚成1毛斑,6对毛斑不被鞘翅覆盖。唇基倒簸箕形,强卷;前缘加厚并上翘,厚度为其宽度的1/4—3/8,前角近100°水平夹角;顶观,头顶前至唇基前缘部呈平坦的斜截面;额唇基沟中断或消失;唇基除基中部外刻点粗密交合成皱刻状;额和唇基中部刻点连续,适中粗密,排列均匀,点径与点间近等;头顶常具哑铃形无刻点区;触角9节,鞭部5节;额中部纵凹。前胸背板宽胜于长,强隆弓,侧缘前段向前弧弯收拢;前角锐,后角钝角形,基缘向后方突出,并在小盾片前凹入,后缘边框近完整;侧区小凹陷1对;盘区刻点与额部刻点近等,较疏,两侧刻点渐粗密,在前侧区及小凹陷周围刻点多交合或至少点径大于点间。小盾片圆三角形,常具不规则刻点。鞘翅扁平,短,向后收狭,露现部分前臀板;肩疣,端疣发达;具缘膜;鞘翅缝角间具有1对小齿;鞘翅背面6条点行,行2散乱并在近端部4/5处消失;行间平坦;点行刻点粗密深凹,点径一般大于点间。臀板强隆,具鳞状横刻纹;前臀板具有白色刚毛。中胸腹突前伸较明显;胸腹部布满白毛。足粗壮;前足胫端部外侧具2个相连大齿,内侧中端具1距。后足胫节内侧无刺列,但有一个长毛刺。雄性外生殖器的阳基侧突向端尖细,端部下弯强,背面马鞍状,前侧缘凹弯强,前侧缘与后侧缘成圆弧弯折,端尖腹面小纵脊与阳基侧突腹片极接近;阳茎基片端缘弧凹深;阳茎内骨阔大;内阳茎囊长形,中部一侧有一长条形毛区,毛区后具一粗壮骨片,骨片端半部具3—6个大尖齿,侧面现成整齐的齿轮状。雌性生殖器的卵巢输卵管总长2倍于交配囊,交配囊端部不膨大;受精囊肾形;附腺圆形。卵:刚产的卵乳白色,呈圆形,直径1mm,之后变成长卵形,长1.5mm,宽1mm,色也渐加深。幼虫:体白色,呈“C”型弯曲,体长18—25mm,上颚极发达,黑褐色,尾节极膨大,蓝色或黑色;腹毛区具一横弧状肛裂,且具2列相向短刚毛,每列6根。幼虫3个龄期,头壳宽度分别为 1.2mm、1.9mm、3.1mm。蛹:阔纺锤形,长14mm,宽7mm,灰白色至黄褐色,附肢活动自如,离蛹。[1]

发生规律

每头雌虫最多产卵500粒,以幼虫越冬。幼虫在树皮下取食,老熟后化蛹,春季羽化飞出。成虫危害时,常在洞口排出粉红色的粉末。该虫一般为1年3代,成虫大部分是在凉爽高湿时期活动,世代重叠使其在1年内多数时间都能够停染传播。[2]

分布与危害

长林小蠹通常侵染新伐木及衰弱木,受伤的健康树也常遭到危害。在智利,发现长林小蠹也危害旱季的健康树株,偶尔也能杀死辐射松树苗。该虫还是松树黑根病菌和蓝变真菌的传播媒介,不仅易导致树木的死亡,而且还严重影响成品木材的品质。该虫具有很强的自然传播能力,成虫飞行距离可达几公里。我国地域幅员辽阔,松属资源丰富,且引种了大量的国外松以人工纯林形式广泛分布,又由干我国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与该虫的分布相似,而且长林小蠹的适应环境极强,其成虫、幼虫和卵均可随寄主材料(原木、木质包装)远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

检疫措施:在进口木材的树皮下抽样检查虫口密度,再根据虫口密度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可考虑剥皮除虫、水浸木材、熏蒸杀虫或其他药剂处理等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