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影壁胡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鐵影壁胡同是北京德勝門內鼓樓西大街的一條胡同,胡同因鑄鐘廠「護國德勝庵」的鐵影壁[1] 而得名。該影壁現在已被移到北海公園五龍亭的東北端澂觀堂前。
現在的鐵影壁胡同只有一些住戶。
德勝門
德勝門,是明清北京城內城北城牆西側的城門,始建於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正統年間得以擴建,規模最大時有城樓、箭樓、瓮城和閘樓等部分,瓮城內還建有真武廟等建築。自1915年起,德勝門的城樓、瓮城等部分被陸續拆除,至20世紀60年代僅餘箭樓,現存的德勝門箭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德勝門橋南側。2006年,德勝門箭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徐達率軍攻克元大都,由於此時元大都已不再被當做首都,其城池規模必須被削,故洪武四年(1371年)時,大都城牆北側被大幅南移,且與原安貞門、健德門相對的位置再開兩座城門,是為明清北京城的安定門和德勝門。正統元年至正統四年(1436年至1439年),德勝門加修城樓、箭樓、瓮城和閘樓。此後明朝弘治、嘉靖、隆慶、萬曆、天啟年間,和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均重修德勝門,其中康熙十八年(1679年)京師大地震時,德勝門的城樓和箭樓時嚴重受損,城樓和箭樓得以重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德勝門被八國聯軍毀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時得以重修。1915年,德勝門瓮城和閘樓在修建環城鐵路時被拆除,德勝門箭樓成為獨立建築。為登上箭樓所需,箭樓內側加修了之字形台階。1921年,德勝門城樓因梁架朽壞被拆除,僅餘城台。20世紀20年代時,瓮城西側的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所建的祈雪碑被拆。20世紀30年代時,瓮城內原有的真武廟塌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德勝門箭樓得以修繕。1955年,德勝門的城台和券門被拆,擴大為德勝門豁口。20世紀60年代,為了修建環城地下鐵路,北京內城城牆被大規模拆除,德勝門箭樓得以保存。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德勝門箭樓有所損毀。1979年,德勝門箭樓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至1982年,北京市政府撥專款修繕德勝門箭樓,在修繕過程中保留了箭樓西側的一段瓮城城牆。1982年,德勝門箭樓文物保管所成立。1992年,瓮城內原有的真武廟被恢復,1993年10月28日被闢為古代錢幣展覽館。2006年,德勝門箭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
德勝門原有城樓、瓮城和箭樓三個部分。德勝門城樓被拆除前,其台基東西長39.85米,南北長26.60米,頂部東西長35.1米,南北長19.90米。底部南側券門高8米,寬6.85米,北側券門高6.10米,寬5.6米。城台上的城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東西長31.5米,南北寬16.8米,高約24米。瓮城在被拆除前平面近似長方形,南端東西兩側呈直角,北端呈圓弧形。南北長117米,東西長70米,東側開有券門,券門上建有一座閘樓。瓮城北端建有一座真武廟,建築面積2659平方米。
德勝門箭樓為德勝門如今僅存的建築。該箭樓位於高12.6米的磚石結構城台上,城台牆體略有收分,東西寬39.5米,頂部建有雉堞和女牆。箭樓高19.6米,坐南朝北,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重檐歇山頂,前樓後廈。南側有三座朝南開的過梁式門。南側的廈座面闊五間,東西長25米,南北長7.6米,頂部為四檁單坡頂。廈座北側的樓體面闊七間,進深兩間,東西長34米,南北寬12米。全樓上下分四層,其中一層位於重檐之間,其餘三層位於下檐下面。樓內由金柱與承重梁、穿插梁和跨空枋為承重結構,該箭樓闊面每層開12個孔,窄面各開4個孔,另抱廈的東西兩側各開一個孔,總計82個箭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