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河谷生態公益林結構調控與資源培育技術應用案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金沙江河谷生態公益林結構調控與資源培育技術應用案例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一直被列為國家重大生態工程,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金沙江河谷區林業重大項目實施形成的生態公益林,重營造輕管護、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較為普遍,樹種單一、密度過大、結構簡單等,部分林分衰退和林木大量死亡的現象。
一、應用場景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一直被列為國家重大生態工程[1],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金沙江河谷區林業重大項目實施形成的生態公益林,重營造輕管護、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較為普遍,樹種單一、密度過大、結構簡單等,部分林分衰退和林木大量死亡的現象。2016年以來,該技術在金沙江河谷退化生態公益林的治理應用後,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得到大幅度提升,改善金沙江流域的生態環境。
二、主要解決的問題
提出了結構調控與資源培育技術,使金沙江河谷退化生態公益林的治理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技術要點
(1)金沙江河谷生態公益林抽針補(保)闊結構調控技術模式:選擇密度大、林木擠壓、成過熟齡植株相對較多公益林,主要選擇旱冬瓜、西南木荷等金沙江普遍分布的闊葉林樹種,與雲南松混交,使深根性樹種與淺根性樹種相互搭配。混交主要採用帶狀混交、塊狀混交或不規則株間混交,最好以林帶間伐的方式進行改造,使疏透度在0.6以下,在間伐帶補種旱冬瓜(西南木荷、滇青岡、高山栲、石楠)等1年生袋苗,闊葉樹混交比例在30 % 以下,適宜的針闊比例為4:1。
(2)金沙江河谷生態公益林生態疏伐結構調控技術:適用于山體坡度小於25°、土層深厚、立地條件好,鬱閉度大或密度大的林分。除伐除老齡和霸王植株外,要伐除枯倒木、瀕死木和被壓木,保留優勢木、中等木和適量的灌木;對於過密的林分,還應考慮適量伐除部分中等木。一次生態疏伐強度不超過總株數的15%~20%,伐後鬱閉度應保持在 0.6~0.8。立地條件好的地段保留株數可適當少些,反之則可多些。
(3)金沙江河谷生態公益林衛生伐+雲南松大徑材培育結構調控技術:清除生態功能降低或嚴重降低的被害木,並根據實際情況在林隙較大的林分中採用人工補植的方法增加目的樹種。在雲南松林內補種闊葉樹種,以利於林分整體健康和穩定性恢復,培育雲南松或旱冬瓜、滇青岡等大徑材,首次伐除林木不要超過總數的30%,伐後整體林分鬱閉度應控制在0.6以上。坡度大於25°的生態公益林原則上只進行衛生伐,伐除枯死木、病害木、受害林木等。
(4)金沙江河谷生態公益林定株撫育調控技術模式:主要技術措施為鬆土擴穴,定株間伐,間密留疏,去劣留優。金沙江河谷天然林撫育採伐後每公頃均勻保留2000~3000株幼苗幼樹,幼齡人工公益林撫育後鬱閉度應控制在0.7-0.8之間。
(5)金沙江河谷公益林林下資源立體培育技術研究:進行時、空、量、序等方面系統配置,珍貴藥用植物紫皮石斛[2]、滇重樓的林下立體配置與高效栽培技術(包括品種純化、帶基質樹幹栽培與根外水肥管理等技術);林地土壤以耕代撫與立木促長,優化集成了高效、多能、穩定的生態公益林群落調控技術。
(6)金沙江河谷鑲嵌式特有紫椿、甜菜樹等用材林培育配套技術:提煉了生態適應性與主要環境因子的數量模型,建立了最適立地與鑲嵌營造林模式,從採種、制種、種子處理與壯苗培育建立規模化苗木繁育技術體系,提出了立地控制、硬葉矮林調整改造與造林預整地、造林與階段性調控、混交與干形培養、集節水營造林與林地水肥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控等綜合經營技術。
四、應用成效
金沙江河谷退化生態公益林治理5年後,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生態公益林林內樹木平均胸徑年增長量大於對照林15%,蓄積量年增長率超過對照林20%以上,群落鬱閉度達到0.7左右;滇重樓等林下集約培育模式開展5年來,年淨收入5400元/畝,群眾收入較實施前提高20%以上,輻射推廣3.5萬餘畝。通過本技術成果的具體實施和應用輻射,除了能直接提供系列技術支撐,大幅提高生態公益林質量和效益,也有效促進金沙江河谷地區群眾致富步伐,鞏固以往生態公益林建設成果,改善金沙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保障了中下游地區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帶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綜合效益
五、適用範圍
適宜在我國西南地區金沙江流域、紅河流域、瀾滄江流域、怒江流域等河谷地帶推廣應用,目前已在金沙江河谷和紅河流域的楚雄州、紅河州、玉溪市、大理市等得到了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 ↑ 三大林草重點生態工程收效,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過萬億元 ,搜狐,2023-02-03
- ↑ 紫皮石斛那些事,你了解多少?,搜狐,2017-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