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仙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為馬鞭草料植物蘭香草 Caryopteris incana( Thunb.)Miq.的全草或帶根全草。
具有疏風解表,祛寒除濕,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感昌,
頭痛,咳嗽,脘腹冷痛,傷食吐瀉,寒瘀痛經,產後瘀滯腹痛,風寒濕痹,跌打瘀腫,服疽不消,濕疹,蛇傷。
目錄
別名
(《植物名實圖考》)、石母草 (《嶺南採藥錄》),走馬風(《嶺南大學校園植物名錄》),段菊(《廣州植物志》),九層樓、野薄荷(《南寧市藥物志》),茵陳草、節節花(《廣西藥植名錄》), 蕕、馬蒿、獨腳球、山薄荷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紫羅球、地羅珠、野仙草、子附蓮、對對花、避蛇蟲、杳壁力、野金花、石仙草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白雞婆捎、小六月寒 (《陝西中草藥》),血汗草(《陝西草藥》), 九層塔、假仙草、黃鴉柴 (《福建中草藥》)。
入藥部位
蘭香草的全草或帶根全草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疏風解表;祛寒除濕;散瘀止痛。主風寒感昌;頭痛;咳嗽;
脘腹冷痛;傷食吐瀉;寒瘀痛經;產後瘀滯腹痛;風寒濕痹;跌打瘀腫;服疽不消;濕疹;蛇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搗爛敷;或絞汁塗;或煎水熏洗。[1]。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切段曬乾或鮮用。
化學成分
全草含有一種抗菌有效成分蘭香草素鈉,另含揮髮油烯烴化合物,
包括有α-側柏烯,α-蒎烯,樟烯,對-聚傘花素,β-羅勒烯,
α-柏木烯,β-甜沒藥烯,δ-蓽澄茄烯,香檜烯,β-蒎烯,β-月桂烯,α-異松油烯,α-蓽澄茄油烯,
α-(王古)(王巴)烯,β-丁香烯,γ-蓽澄茄烯,L-香橙烯及α-葎草烯等。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蘭香草素鈉體外試驗,
對傷寒、甲型和乙型副傷寒、銅綠假單胞、大腸、痢疾(福氏)等桿菌以及溶血性鏈球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高濃度為殺菌,低濃度為抑菌。
體內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小鼠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可使大多數動物免於死亡。
2、止咳作用:灌胃給予小鼠蘭香草煎劑20g/kg,對氨水刺激引起的慢性氣管炎咳嗽有止咳作用。
3、其他作用:蘭香草粉末、提取物及塗膜劑能明顯縮短豬、犬等動物的切口出血時間。
塗膜劑對豬、犬、兔、雞切口損傷有治療作用。
全草中分離出的苯乙素苷類成分蘭香草苷C、D、E具有較強的二苯基苦味酰肼自由基清除活性和亞油酸氧化抑制活性
毒性研究
30隻小鼠皮下注射蘭素鈉4.0、4.5或5.0g/kg,觀察3天,死亡1隻,余無異常;
靜脈注射2.5、2.25、2.0或1.75g/kg,每組5隻,死亡率分別為4/5、3/5、3/5及0/5,中毒症狀為無力,呼吸困難,
死於呼吸麻痹。家兔靜脈注射蘭素鈉1.0或0.5g/kg未見異常,
給藥後排出的尿液體外試驗有抗菌作用[2]。
相關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肉(食)可治嗽。
2、《嶺南採藥錄》:祛風散瘀,凡產後風迷或瘀血作痛,以之煎服。
3、《南寧市藥物志》:發汗祛風濕。內服治傷風感冒,疳積。煎水外洗治風濕骨痛及皮膚瘙癢。
4、《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傷風咳嗽。
5、《湖南藥物志》:根:治腰痛,傷食腹瀉。
6、《廣東中藥》:治月經不調腹痛,理跌打。
臨床應用
1、治療百日咳:取蘭香草煎服。每日量:
1-3歲1兩,3-5歲1.5兩,5歲以上遞增。觀察330例,均愈。有的服3劑後,臨床症狀即消失。
2、治療慢性氣管炎:取蘭香草1兩,毛冬青2兩,水煎2次,
濃縮成膏,加適量賦形劑後再製成顆粒為1日量,分2次開水沖服,
連服10天。治療32例,顯效者6例,好轉13例,其餘無效。在治療過程中,一般無明顯副作用。
3、治療腎盂腎炎:用25%蘭香草素鈉行肌肉注射,
每次4毫升,每日4次。觀察8例。4例痊癒,3例好轉,1例無效。
療程最短6天,最長25天,平均12天。在治程中未發現不良反應。
4、治感冒發熱,風濕骨痛:蘭香草三至五錢,水煎服。
5、治跌打腫痛:鮮蘭香草搗敷患處。
6、治濕疹,皮膚瘙癢:鮮蘭香草搗汁外塗或煎水洗患處。(《廣西中草藥》)
7、治崩漏,白帶,月經不調:小六月寒根二至三錢,煎湯服。(《陝西中草藥》)
8、治感冒頭痛,咽喉痛:蘭香草五錢,白英三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9、治癤腫:鮮蘭香草拇爛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10、治氣滯胃痛:蕕干全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11、治產後瘀痛,跌打:蘭香草、黑老虎。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直徑0.3-0.8cm,表面黃棕色,
粗糙不平,有縱向裂紋和皺紋。枝略呈鈍方形,表面灰褐色或棕紫色,
密被毛茸。葉對生,多皺縮,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9cm,
寬1-4cm,先端鈍,基部圓邊緣具粗鋸齒,上碳 褐至黑褐色,
下面灰黃色並有黃色腺點,兩面密生短柔毛;紙質,易碎。
有時可見皺縮成團的花序或球形蒴果,有特異香氣,味苦。
飲片性狀:乾燥帶根全草,根較粗壯,圓柱形。
徑3-7mm,外皮粗糙,黃棕色,有縱裂及縱皺紋。莖叢生,
幼莖略呈鈍方形,灰褐色或棕紫色。葉對生,長卵形至卵形,
皺縮,灰褐色至黑褐色,紙質,可捻碎。
有花椒樣特異香氣,味苦
形態特徵
小灌木,高25-60cm ,枝圓柱形,幼時略帶紫色,被灰色柔毛,
老枝毛漸脫落。單葉對生,具短柄,長3-17mm;葉片厚紙質,長圓形,
披針形或卵形,長2-9cm,寬1-4cm,先端鈍或尖,基部楔形,近圓形或平截,
邊緣具粗齒,稀近全緣,被短毛,兩面均有黃色腺點。聚傘花序腋生及頂生,
花密集;花萼5裂,杯狀,宿存,開花時長約2mm,結果時長4-5mm;
花冠紫色或淡藍色,二唇形,外面具短毛,花冠管長約3.5mm,
喉部有毛環,花冠5裂,下唇中裂片較大,邊緣流蘇狀;雄蕊4,
開花時與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先端被短毛。蒴果被粗毛,
倒卵狀球形,直徑約2.5mm,果瓣具寬翅。
花果期6-10月
分布區域
分布於江蘇、安微、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較乾旱的山坡、林邊或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