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郝志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郝志峰,男,蘇州人,1968年12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於中山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同年推薦免試在南京大學數學系攻讀碩士學位,1995年獲博士學位,1995年在華南理工大學任教後,繼續從事數學及其應用的研究。1999年晉升為教授、2002年聘為博士研究生導師。2001年1月至8月赴美國Rutgers大學任高級訪問學者。他是廣東省「千百十」工程省級人選、美國數學會會員、教育部2001-2005年高等學校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數學會副理事長、廣州工業與應用數學會理事長、中國決策科學研究會理事。獲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學術成果

(1)郝志峰首次對Morita系統環提出四元對分解和四項正合列,該方法的提出為研究提供了完整的解決方案。注意到Morita系統環的同調理論的研究是國際上最著名的代數難題之一,德國著名代數學家C.Ringel在1999年代數學學術會議上發表的特邀演講中將其列為新世紀代數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之首。在Palmer和Roos(1974)、Fossum、Griffith和Reiten(1975)、Bass(1968、前美國數學會會長)、Dennis和Geller(1976)所給出的ψ=0或N=O情形下的部分結果後,長達二十多年裡,該問題毫無實質性進展。H.Bass等人提出的方法,只能考慮M=0或θ=0的特殊情形,而且掩蓋了結合性的交換圖,候選人所構造的新的巧妙分解則將這些交換圖清晰地表現出來,並突破原有的三項正合列,明確地給出一個四項正合列,將四元對的不同形狀呈現出來,這是一個閃光的結果,它反映着任一T模與R模,S模之間的關聯實質。然後採用維數轉移的方法及五引理,終於將關於整體維數、Ko群、有限維數和IBN性等等,使這些多年的公開問題徹底解決,這一進展為國際代數界所驚奇,Springer出版社的數學和統計Newsletter曾作介紹。

(2)自從美國著名代數學家E.J.Taftl980年提出Hopf代數對映階數的公開問題後,眾多代數學家循着Taft的方向前行,均碰到巨大的困難,沒有獲得真正有價值的結論,因此,1994年Taft在國際非交換代數年的演講中,再次提到該問題對Hopf代數的重要性,認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將是里程碑意義的。受此鼓舞,郝志峰另闢蹊徑,獨自地證明了一個非交換的Hopf代數結構定理,從而使該問題的解決豁然開朗,在國際上第一次完全把握了既約分支的對映階數,Taft教授對這一結果的獲得非常激動,曾邀請郝志峰赴Rutgers大學合作研究半年。這一結構定理是真正在Hopf代數意義下的結構定理,它突破了原有的余代數意義下相應定理,使得Hopf代數對映階數的計算通過轉移變得比較容易,此時,自由二次雙代數的結構也能由余模、Grothendick群進行分類。

(3)郝志峰在Hopf代數的同調理論和代數K理論中,成功證明了一條余代數Ko群定理,這是一個大膽有創新的思路,它揚棄傳統的關於余交換情形下的代數K理論的結構定理,因而很好地解決了Grothendick群在Hopf代數同態意義下的階數估計,且大大地超過國外同類的研究成果,使國外的相應結果成為特例。獲得的結論對領域內的這一公開問題給出了正面的回答,同時將國際上構造對偶余模的方法首次予以了統一,揭示了對偶余模本性,為同調余代數、余代數K理論的建立打下了基石。這些結果為國內外學者多次引用,被認為是余代數K理論方面最深刻的理論成果。另外,郝志峰還發現了對偶余模結構的外部的余模、余代數的表徵,第一次架起了同調代數和同調余代數的橋樑,解決了特徵為0的域上著名的余代數的Serre猜測,研究結果受到國內外代數界的矚目,並且通過建立的對偶變換中的元素、各範疇信息傳遞和轉移方式的關係,首度發現對偶中乘法和余乘法間的關聯,這不僅將10年來國內外的結果統一起來,而且對於Lie余乘法、量子余乘法有本質的推進,在國際上第一次完全解釋清楚了線性遞歸序列的Lie余積、量子積的結構和狀態,該方法在Lie代數、量子Yang-Baxter方程解的構造上得以檢驗,國際的《非結合代數的進展》專著特邀請郝志鋒完成其中的關於Lie余積的一章。

科研人員

科研人員是具備一定的科學理論知識並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一類人[1]。科學可以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可以是調查研究或實驗,也可以是現象分析,從事工程技術開發、生命科學研究、社會調查[2]研究等等的人員都可以是科研人員。通常情況下,科研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自己所研究的某一學科研究具有一定的造詣。

視頻

郝志峰 相關視頻

博物君子 | 博促會會員人物專訪第1期——郝志峰
郝志峰校長:祖國需要我學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