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通背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通背拳
出生 清末
中国河北省
国籍 中国
别名 通臂拳
知名于 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Ⅵ-73

通臂拳(通背拳)中国北方拳术之一,强调以猿背或猿臂取势,故又称“通背猿猴”、“白猿通背”。通背拳在汉族传统武术中源远流长,流传十分广泛。通背拳侧重实用,不讲究套路而讲求招法。通背拳与一般拳法比较,拳或掌的手形较丰富,通背拳主要有单晃掌、撩阴掌、双盖掌、引手掌、拍掌等。通背拳练腕主要就是练抖腕、摇腕两个,通过这两个把手腕摇活,抖出劲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背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体育。

2019年11月12日,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背拳)保护单位名单。 [1]


目录 历史发展 技术特点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
1.猿仙通背拳
2.祁家通背拳


历史发展

通背拳在汉族传统武术中源远流长,流传十分广泛。关于通背拳的起源,传说不一。有人说是战国时代孙膑所传,显然很牵强。传说中在战国时期的“鬼谷先师”传道云蒙山中:仿诸猿之栖息、猎食、争斗、求生之法取其精华而成。始称为通臂,以通臂猿形为主,仿其形而练,旨在加长臂力,击法单操居多。为一种练法。历经千载,先人去粗取精,取长补短,至清末浙江祁信,始创通臂拳门称祁家门(江湖称为老祁派)。其子祁太昌采各家之长,将流散在民间的通臂单手、单操、击法、练法柔化合一,继承发展了老祁派通臂拳,形成了一种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以背力为法,放长击远先发制人,特殊练法的拳法;通背拳术(江湖称少祁派)。因练法,击法独特,变化灵活快捷,以摔、拍、穿、劈、钻五掌为主,又附会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又称为“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完全脱离了原通臂猿形的仿形模式,采用人体科学合理的锻炼法则,力发腰背力达掌尖,全身上下、内外贯通、刚柔相济,正确运用心法、身法、气力,使之成为武林中特殊练法的拳种,有别于“少林”、“武当”。[2]

技术特点

以“两臂相通”的通臂劲而著称。 要求臂由松肩发出,通过裹肘,以成通臂之势。另外,前手尖、前脚尖、鼻子尖,必须对正在一条竖直线上,即所谓的“三尖正”。拳谱中对于劲法的要求有20个字“冷弹脆快硬,沉长活柔巧,重猛轻灵抖,涵虚粘连随”。在单操手中,要求达到各种功力,特别是以“抖翎劲”为中拳、拍掌等主要招法的劲势。因此,“冷脆”既是祁家通背拳的主要劲法,又是其技击的风格特点。 通臂拳强调技击,讲究手眼身法步。初学先操“吊袋”一式,再辅以各项基本功,如“活臂法”|“活腰法”、“活胯法”、“活膝法”等等,后从“圈手”、“掸手”、“斩手”逐步开始单操手的练习,前辈云“入门先习圈掸斩”。 手法有108种单操方法,分别从势法、劲法、用法三个方面训练每一单式,学人必须在熟练掌握势法之后,老师才酌情为其讲解劲法和用法,以成初级技击。再经连手的训练,达到比武动手的水平。 眼法是辅助手法进攻的必要方法,在单操手和连手中有专门的训练要求,同时眼法在手法与身法的衔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祁家通臂拳中很多手法的使用秘诀是“一看对方就倒了”,故不可不详察。 身法是劲法的基础,没有身法的发招,即便有力量也是“本力”而非“功力”,在群战中以一敌众容易造成力不从心或体力透支。单操手中的劲法训练,实际就是身法路线的强化,连手中由于招法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依靠身法的自然过渡,另一方面加大了身法的作用。[3]

主要流派

近代流传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通背拳,是清末浙江人祁信所传,亦称“老祁派”。祁传其子,其子又改“通背猿猴”为“六合通背”,后世也称此派为“少祁派”。“二十四式通臂”和“两翼通臂”流传于沧县、天津一带。两者的技法、劲力、内容均相似,一般又兼习通备劈挂拳。由于此两拳派的劲力、身法受劈挂拳影响较深,故有人将劈挂拳列为通背的一支,其实,劈挂拳应属另一系的拳种。少林通背拳系由通背拳和少林拳所组成,已失去通背拳的特点。五行通背拳传说由清末一韩姓道士所传,分金门、木门、水门、火门、土门五个阶段逐步练习,土门是最高阶段。

河北的通背拳较普遍流行于东部。沧州一带有金丝合叶通背,大清河流域是五行通背,京南京东则是五猴、自猿通背。近知五行、五猴、白猿通背实为一个流派,名称不同而内容大同小异,沧州通背为一游僧传留,五行或五猴通背是清代山东祁云父子所传五猴通背既属长拳类型,又有象形拳特征。

猿仙通背拳

据史料考证:猿仙通背拳为北宋年间焦作修武县境内的净影寺和尚所创。据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初版,咸丰六年重版的“少林寺拳棍刀枪谱”书中记载,本拳重要招式清晰可见.宋时,净影寺和众多、香火旺盛,和尚收留贫苦子弟学文习武,“猿拳”传入晋东豫北南太行山一带民间,至今此地区习练此拳者甚重,广达两省五县,可为佐证,到了南宋年间,寺院禅师相互调换,时值少林寺方兴未艾,“猿拳”遂传入少林寺,精习武功的少林寺和尚对“猿拳”深感玄义,遂与大悲拳齐名定为秘传拳种,不再外传,民间习此拳者也封闭严谨。至清代,民间武学流传广泛,“猿拳”由官宦弟子敢废、武备传于郭万清张文魁等十杰士。清咸丰年间,许门三世传人许万怀传外甥(焦作双庙村人)郭再汾武功超群,又得遇净影寺和尚交往,溶少林拳精华于“猿拳”之中,如虎添翼,进京殿试得中“武举”名份,受皇封“武德骑尉”官职,其有子三人:定山、定中、定宇均系清末“武痒生”有碑可考。此为“猿拳”兴盛时期。代表人物有:许桂林许桂芝郭敬孝马福元等。许桂林传子安吉,声名远播,地域广达两省五县,百余村庄,仅博爱县就达二八个村落之多,成名者达十一人,个个广设拳场传播“猿拳”,至今各有传人。安吉传子乐敏,乐敏师尽得家传,武德高尚,武技超群,传徒二零零人有余,桃李满天下,一九九一年寿终,享年九十岁,人称武寿星,为“猿拳”第九世传人。另有许传高,靳福泽,路灯朝,孔传新,等均为第九世传人的佼佼者。

祁家通背拳

近代通背大师祁信祖师传徒弟陈庆,陈庆又传王占春、张策,张策又传马熙春。祁信祖师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使之更为完善。清末臂圣张策即为祁派通背拳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张策,京东马神庙人,生于1866年,故于1934年。张策大师在通背拳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称功夫独到,张大师练过各种拳术,而独尊通背,1934年张公被聘为南京国考副总裁长,清末民初在华北东北九省没有对手。张公拳法刚柔相济,精妙绝伦,既有老祁派之刚猛,舒展,大开大合之威猛,又有少祁派之紧凑、柔滑、小巧融太极于其中,创一家之绝技,世称之为太极通背、五行通背者即此也,杨书洪先生称之为祁派者,即尊老师马熙春先生之论而称之,其中包括太极通背、五行通背,并不矛盾也,皆一家也。[4]


代表人物

张策,字秀林,直隶香河马神庙村人,生于公历1866年,故于1934年。张公幼承家学,闻名桑梓。后至京师又学过内外各家拳术,后拜祁派通背拳名家祁信弟子陈庆学习通背拳,陈庆故后从师兄王占春习艺9载,艺臻大成,在清末民初华北东北一带数十年没有对手。在1934年南京国术大考,被中央国术馆聘为副总裁判长。张公在通背拳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世称之为臂圣。张公吸呐各家武术精华,对通背拳的改进提高起到了空前绝后的作用,独成一家。张公门人弟子遍及神州各地,多有成名成家者,其中最优秀者当属马熙春。马熙春,生于1901年,故于1971年,汉族,河北安次县人。自幼喜好武术,学过少林、八卦等拳种,尤其擅长通背拳。先后投访老师19位,名家9位。 杨书洪,北京人,生于1944年5月。自幼酷爱武术,11岁练武术基本功,14岁练中国式摔跤,16岁拜蒋廷信为师练少林拳硬气功,18岁拜杨茂盛为师练查拳及器械,19岁拜刘洪仲为师练绵粘拳,20岁拜通背拳名家马熙春为师练通背拳。杨书洪先生尊师重道,练艺刻苦,精益求精,几十年如一日,形成自己风格特点。杨书洪博采众家之长,摒弃门派之见,对技击上的各种绝技绝活视如珍宝,苦练勤修,所以技术全面。

祁信(第一代) 陈庆(第二代) 王占春(第三代) 刘月亭(第四代) 杨桂林(第五代) 季玉林(第六代)。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季玉林先生所培养的祁家通背拳第七代传人中,桃李叠出,涌现出如:张志诚解用墅赵春发王大鸣周占山马晓松等一批擅于技击的传统武术人才。[5] 第八代如康全友刘利群郑凯唐宝杰李斌马健郑建国仲福宪张鹏董长增等,亦不辱师门,成长迅速,有些还步入回馈社会的行列,投身于传统武术教育事业中。

视频

参考文献

  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2/03/content_9286.htm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 2014-12-03
  2. 五行通背拳练法、用法,360doc个人图书馆, 2017-11-22
  3. 通背拳二十四式的拳术风格和技法特点,百度学术, 2017
  4. 祁家通背拳基本功手法和步法和腿法,古武网, 2016-11-241
  5. 祁家通背拳第七代杰出代表人—单长文,钢都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