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山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进山中学(Jinshan school),即太原进山中学,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学校是山西首批“山西省重点中学”,“山西省普通高中示范校”;是“卓越大学联盟”高校认定的“优质生源基地”,2017年9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航天科 技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特色学校。
学校前身“山西私立进山学校”为1922年阎锡山召开“进山会议”后创办,由阎锡山亲自选址,并担任校长[1] 。
目录
办学条件
学校坐落于杏花岭街东部,占地面积150亩,绿地面积18960平方米,建筑面积40241平方米,地处市中心,距“五一”广场、火车站均不到2000米,交通便利。
2005年5月,在省市领导关怀下,进山中学又获得了与某集团合作办学的机遇,同时,被省精神文明办确立为“西部助学工程”的“宏志班”(又名“爱物班”)的培养基地,为加快我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校园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运动场、音乐、美术专用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学生公寓、餐厅等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教学、活动、生活设施齐全,育人氛围浓郁。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山西省高考理科状元赵蕊、山西省高考文科第三名王婧翀、太原市高考理科第六名王卫红等为代表的50余人考入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名校。
学校把“争一流质量,创示范学校”作为奋斗目标。科学管理,依法治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科学改革。提出了“让每一位渴望成功的人都能成功”的办学理念,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分别要求、分层 优化、分类指导、分段评价”和“校园绿色通道”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校名由来
“进山”二字取自《论语·子罕篇》,由时任山西督军府秘书总监、参议总长赵戴文提出。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 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进”在前,而“山”在后,有“进”虽“一篑”但积“篑”成山,只要有恒心与毅力,坚持不懈地奋进,就可以筐土成山,世事无所不成。当有“前进登高”之义。
另外,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中国,是在不断进步,那么辛亥后的山西,更应有所改进,所以也有改进山西,使山西进步的意思。
办学历史
校名改变
学校在创办之初时,计划先办中学部,俟条件成熟再办大学部,故始名“山西省私立进山学校”;
一九三一年五月始改名为“山西省私立进山中学”;
解放后,改为“山西省立进山中学”
一九五三年一月全市进行学校调整时,改名为“太原市第六中学校”
后来,为了继承和发扬学校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教育传统,激励师生奋发向上,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四化”建设人才,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六日经太原市人民政府批准,山西省教育厅批准备案、由薄一波同志 题写校名、又恢复原校名——进山中学。
校址变迁
进山中学初建时,占用太原市弓步街“外国文言学校”地址(时该校迁往前坝陵桥阎氏别墅东花园),处于旧省政府东北隅,旧房已平毁。学校原有房屋279间,分为许多不同规格的院落,大部分类似旧民房,只 有礼堂、办公室和部分教室是新建的。
一九二九年在上兰村新建校舍632间(解放后为机械学院校址),面积约百八十亩,分为四个院,全部校舍红墙碧瓦,灿然一新。一九三一年初中部先迁往上兰村新校址上课,次年八月,高中部亦全部迁去。新 校址靠近汾河大堤,夏季大树参天,浓荫蔽日,校园内新植花卉,一片碧绿,环境十分优美。一九三一年初中部迁往上兰村,一九三二年高中部迁往上兰村。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约在八、九月之间,因形势紧张,学校被迫停办。
一九四一年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山西后方形势趋于相对稳定,为挽救失学青年并为国家培养抗日和建设人才,经过赵宗复等人的积极筹办,进山中学在晋西隰县复校。当时那里还是偏僻山区,离日军 占领区仅百余里,处境险恶,一切物质条件都比较差,办学有许多困难,但是在赵宗复的领导下,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却把学校办得“成绩日佳,声誉日隆”。
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学校先后在隰县南关,北门外后寺,大麦郊温泉村和汾西县窑上,利用当地学校旧址,破旧寺庙和民房,办起四个分校。总校设在隰县南关,其余三处,名为进山二院(又称北校 )、东校和西校。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战胜利。消息传来,学校一片欢腾。学校迁回太原后,合并为一、二院。一院为校本部,设立在新城西街前商业专科学校旧址(现为太原十七中);二院设立在上官巷一号(现市公安局职工 宿舍)。两处共有二十四个初中班、五个高中班、两个中师班,共计学生988人。
一九六二年,学校迁至上马街现校址。
师资力量
进山中学有专任教师178人,平均年龄35岁,中青年教师占到80%以上。学校十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树德立业”,首先要热爱学生,用爱的暖流去启迪学生的心扉;其次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知识,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形成自己优势和风格。经过几年的积累,已经有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跻身于名师行列。进山中学现有特级教师6名,高级教师67名,中级教师89名;国家级骨干教师2名,省、市学科带头人21名,省、市骨干教师44名,省市教学能手25名。
所获荣誉
学校教学教育质量得到广泛认可,高考升学率名列太原前茅,多次受到市教育局嘉奖,并多次获得市“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一等奖”,并先后被授予省“文明学校”、“文明单位”、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省“艺术 教育特色学校”、省“体育传统学校”、市“德育工作模范学校”、市“园林化单位”等称号。
学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民乐队声乐队、表演专业曾多次荣获全国、省、市文艺汇演,模特表演一、二等奖;男女排球队双双获省亚军、女篮屡获省市冠军,在全国中学生篮球比赛中获得了全国第七名的好 成绩。美术特长生历年专业合格率达100%,升学率达95%以上。
办学传统
初始建校
建校之初,赵一峰在办学上受前北大校长蔡元培教育思想影响,主张“兼容并蓄,发展个性”。聘用教师,偏重其知识才能,而不很注重其政治倾向和学术派别,因而聘用了不少思想先进,学识丰富的知名人士 。
课程设置,初、高中共同科目有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和体育。初中加设动物、植物、矿物、音乐、美术、手工课;高中加设党义、社会学、文史学、文学研究法、伦理学、哲学、心理 学、法文(一九三一年后改上日文)、法制、生物课。此外,还开设经学、书法两门选修课,每周一节,不予考试。所用教材,一部分是固定课本,一部分为高中英文、法文等采用外国原文教本,一部分例如 国文、文学史、文学研究等,则由教员自行选编。国文教材,因任课教员而异,一般以文言较多,也选有胡适、周作人等作家的白话文。体育课侧重国技、普通操。手工则上劳作,选择校园空地,种植花木菜 蔬,练习农耕。
在教育实施中,学校采取“全人教育”的方针,以“道德教育(德育)与艺的教育(智育)”并重。一方面注重“发展理性,引导学生自身觉悟,而培养其高尚优异之人格”一方面注重“发展学生智能”尤注重课外自 动研究,以训练“其精深绵密之思想。”同时学校还注意“提倡音乐、美术与体育”,以调养学生感情,改善其生活,“扶持其正当之方向”。对学生总的要求是“端品正行,谨勤学习”
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学校主张采用“启发”的方法,不主张“压迫”强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嗜好”,任意去讲各家的学说,自由发展,学校“不加干抑”。教师要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欲学生不吸烟,先 从教员起;欲学生勤劳俭朴,亦先自教员起”。做到“相勉励不相压抑”。但这也不是死板不变的。随着学生程度的高下不同,管理方法也要有“变更”。
在教学上,学生提倡“自动研究”。校领导认为:“人求学问,不是只靠教师课堂的讲授,就能成功的;必要自己专心致志,旁搜博采地去研究才行”。为此,学校为学生专门开设自习室,“极力扩展图书馆”。每 天一般上四节课,最多为五节。除了晚自习,山下午均安排有阅读课,教师上课,很注重教法,不是照本宣讲,而是讲大纲,讲难要的。并且还要介绍一些参考资料。学生上课时就全神贯注地听讲。课余时间 ,很多人就到图书馆去阅读“皆觉功课上的知识不够应用,去图书馆阅书的人日见增多。”有些同学的生活甚至全在图书馆里度过。
鉴于当时“学校之于社会,杆格深甚”的弊端,进山中学创立之始,首标为人做事之旨,在重视学生智力教育的同时,还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办事能力。为此,在实施中学校采取了两项措施:
其一是鼓励学生自治。学校设有执事员和检查员。执事员负责进行全校性的事务,例如:“照料全校秩序”、“传达上下消息”、“召集大众开会及开会时之准备”,“作对外之代表”“督促大众共守学生公约”以及“承 办学校委托办理的事项”等,为全体学生投票选举品学兼优且有办事能力的学生担任,任期以一月为限。检查员在在学生寝室、教室、自习室等处均有设置。他们所办事项是:“(1)纠察各地之清洁及照管各部 分之秩序;(2)规劝同学使之改劣行;(3)共勉同学使之竭力上进。检查员由学生轮流担任,任期以一周为限。
其二是建立服务生制度,培养学生为公众服务的精神。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立身的道德、做事的经验和为公服务的美德”。
在这样的教育和管理下,学校逐渐形成了“之和之诚之努力不息”的风尚。“教员勤于学(教),职员勤于职”,“念兹在兹”,不离学生。学生平时勤于学习。每到周末,师生济济,萃于一堂,研讨问题或聆听演 讲,时而中间和佐以音乐,诚可谓“乐在其中矣”。学校素重朴学之风,要求学生“务在实际上读书”,不追求“发表狂热”,但为了检阅办学成绩,培养学生关心学校集体思想和写作能力,学校亦较重视发展业余 小报组织。最初学校办一刊物,名叫“课业小报”,由学生供稿,经过编选,在校内通道两侧的玻璃框内张贴。后来出刊《进山月刊》,亦由学生投稿,内容不拘。
这一阶段,进山中学制定有校徽、校训和校歌。
校徽的图案,是指省府梅山上得尖顶楼铸造而成的。图案中一座山上耸立一顶尖高楼,具有代表“进山”的含义。
校训为“智、仁、勇”。
到1937年被迫停办以前,学校的教学设备已由初期的图书880余册,少量理化仪器、生物标本、200余件乐器和足、篮、排球等体育设施增至图书2660种近万册;并开设五个篮球场、三个网球场、一个足球场; 体育用品增至537件;理化仪器和生物标本增至454种。
至此,进山中学已成为拥有较强师资队伍较厚物资基础和秀丽校园的一所学校。
知名校友
原山西省省长 裴丽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润沧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程子华
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 朱葆瑨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卫兴华
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 马克垚
山西大学第十七任校长、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徐士瑚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工业机械部部长 赵尔陆
山西省早期青年学生运动领导人和马列主义传播者 纪廷梓
原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员、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文教厅长 赵宗复
革命传统
建校之初
创建进山中学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已相继爆发。当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潮弥漫全国,影响甚大;同时,以胡适之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新文化在全国也有很大影响。阎锡山设立进山中学,对外宣称是“为 救济天资聪慧学行兼优之贫寒学子”,实际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科学,为自己培养“人才”;二十为了抵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阎锡山对于共产主义学说,主张“用主义对主义”,为 此,他编造一套反动理论,例如“兵农合一”、“物产证券”等等,于是创办进山中学,决定从中学抓起。但是,客观事实的发展并非阎锡山所想像的那样。进山中学一成立,早期共产党员何雁秋、谢赞尧,进步 教师马天启(别号乾符)、张暂成、邓初民等就受聘就教于此。在当时世界和中国革命潮流的推动下,经过他们的启蒙教育,进山中学就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迅速觉醒,追求进步,热爱马列主义,开始走上革命 的道路。
进一班学生纪廷梓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人物。
进一班学生纪廷梓,又名文波,字敬亭,太原市南郊小店镇人,一九零三年出生,一九二二年由山西省一中转入进山学校。纪廷梓在学校学习优秀,担任学生会主席。一九二三年加入新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 二四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太原团地委书记。秋季,他和张叔平,彭真建立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太原支部,张叔平担任书记,傅和纪为委员。这一年,纪曾赴广州参加国共合作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一九二 五年六月,又代表山西省学联出席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第七次全国学生代表大会。返回后,两次均在进山中学作过传达报告。
一九二五年秋,党组织派纪廷梓到苏联东方革命大学学习。一九二七年归国后,曾担任京绥铁路领导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中共顺直省委巡视员、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机要员。一九二九年任天津市委组织部长 。一九三零年任天津市委书记,同年十二月三日,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捕。一九三一年十月七日,被敌人杀害狱中。时年仅28岁。
一九二五年冬,进山中学正式建立党支部,书记毛源,组织尚文,宣传高仰慰。支部成立时,山西党组织负责人王瀛曾出席。
从建校之初到抗日战争爆发,随着全国出现的民主主义革命高潮,太原地区开展了一些民主革命斗争,进山中学进步师生在太原市区和校内也曾积极参加并开展过一些革命活动和斗争。当时影响较大的有以下 几件事:
(一)山西国共两党组织共同领导了一次针对阎锡山的反房捐斗争一九二四年五月十八日,在纪廷梓领导下,进山中学学生冲出学校,协同其他学校进步学生数千人,组织起来,前往省议会、省公署游行请愿。阎锡山慑于人民群众的威力,很快发出文告,引咎自责,撤销了征收房捐的决定。
(二) 反帝运动
上海爆发了“五卅”惨案,配合全国各地反抗英、日帝国主义的斗争,在太原市党支部领导下,成立太原市民“沪案后援会”,组织学生罢课,开展为受难同胞募捐活动,并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声讨英、日帝国 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进山中学师生积极参加了这次反帝运动。为了动员群众,为惨遭杀害的同胞雪耻,张平叔和纪廷梓在市区创办了一份党的早期刊物《铁雪周报》(后改名《雪耻周报》),由纪廷梓 主编,内容主要是推荐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唤醒民众,同时在纪廷梓组织和领导下,进山中学同学也办起各种小报,开展反帝爱国活动。同学们写文章、痛斥英、日帝国主义,声援全国全市人民的反帝 斗争。
(三) 与国民党右派作斗争(国民党右派企图破坏国共合作)
一九二七年李大钊殉难后,中共太原支部在“国师”组织追悼大会,为阎锡山军警所破坏。进山中学国家主义分子,乘此机会,利用《醒狮周报》发表文章,散布反动言论,引起进步师生气愤。根据党的指示, 高远征曾组织进行斗争。夏季一天晚自习,由毛源、高仰慰、尚文带领一部分左翼同学,驱逐周×等人出校。以后高远征又以“革命同志会”身份,在校外奔走呼号,带领群众给国民党右派以有力打击。
(四)不畏牺牲,坚持斗争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共合作破裂,阎锡山与国民党互相勾结,在全市各大、中学进行“清校”罪恶勾当,派军警人员闯入学校抓捕共产党员,迫害进步师生。在赵一峰校长和杨贻达等进步教师 的掩护下,进山中学进步师生幸免于难。
一九二八年,学校党组织遭到破坏,徐作霖和姚庆惠被捕,生物教员何雁秋突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还有一些同志奉命撤离学校,进步学生以正常学习为掩护,仍留在学校。一度时期,学校斗争形势有低落 ,但学校革命力量基本保存下来,没有受到重大损失。
一九二九年,宋振寰(别名宋日昌,解放后任上海市副市长),王冶秋(解放后任中央文物局长)、李舜琴(解放后任中央教育部司长)、张伊林(又名张一麟,山西大学教授)等从华东、华南逃脱国民党的 迫害,来到进山中学任教,以后又增加国文教师杜星垣(又名杜春红,解放后曾在陕西妇联工作)、英文教师郭怡荪(现名郭绳武,解放后曾任西北大学副校长)、李棣华(解放后在中央作外事工作,曾任第 二外国语学院院长)等,从此,学校又出现了新的斗争形势。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爆发,激起了全国人民和一切爱国青年的愤慨,也燃起了进山中学师生的胸中怒火。十二月十八日,太原市各大中学学生为要求到南京去请愿,到省党部游行,举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屠杀 中国人民的罪行。国民党右派苗培成、韩克温下令向群众开枪,打死进山中学初一学生穆光政,造成震动省城的“一二·一八”惨案,激起省城各界的强烈愤慨,也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经过斗争,把苗、
韩之流驱逐出山西。事后,由太原市学联主持,在中山公园(现儿童公园)为穆光政同志举行追悼会,并树立“穆光政烈士纪念碑”。
一九三二年初,进山中学成立抗日救国学生会。六、七月间,又建立“中国教职员联合会分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分会”和“中国社会科学联合会分会”(简称“教联”、“左联”和“社联”)。这些组织的建立,又 推动了进山中学师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进山中学的这种斗争形势,一直持续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停办。
抗战时期
一九四一年秋,进山中学在晋西隰县复校。在赵宗复同志领导下,学校革命形势又有了新发展。这一时期,进山中学在赵宗复领导下,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解放区学校,也不同于日伪统治区学校,也
不同于国民党大后方学校。在阎锡山的统治下,学校运用合法斗争的手段,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进山中学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史,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复校到抗战胜利。这一阶段,正值抗战中期,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赵宗复为领导的进步师生,紧密团结,艰苦奋斗,一面坚持上文化课,一面积极开展学生民主运动,并且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运 用教学手段,宣传抗日,宣传革命,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壮大抗战力量,培养革命人才。当时在隰县南关总校大门两侧书写一副对联:“联系广大群众,团结革命力量”,以此为准则,带领全 体师生进行革命活动。
复校初期,学校进步力量是比较强的。进步教师有阴纫斋(后入党)、郝毅亭(原名肖雷,河南人,音乐教师,后由剧宣二队介绍到解放区去)、刘锡毅、梁维书(共产党员)、刘鑫、李淑荫、杨友多(时为 后补党员)、李建堂(图书管理员)、吉伟(国文教师);进步学生有师二班学生乔亚等。他们分兵把守各个方面,都是学校依靠的骨干力量。
这一阶段,学校开展活动,以宣传抗日、倡导民主进步为中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通过课堂教学,运用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培植学生民主爱国思想。学校所用课本,部分购自西安,部分教材如语文、音乐等,则自行编选刻印。语文选有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 ,杜甫、陆游的诗词,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还有林觉民、鲁迅、郭沫若等人的诗文和法国作家都德的名作《最后一课》等。音乐教材则选有聂耳、冼星海及其他进步作家的歌曲。学生学习这些作品,受 到很大的感染和教育。据校友来信说,他们学了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诀别妻书》和都德的《最后一课》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思想,也增强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学习了《满江红》,同学们都引吭高歌:“壮 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二)、开展课余演唱活动。学校成立合唱团和剧团,在“剧宣二队”的帮助下,由吉伟具体组织排练,经常演唱革命歌曲,排演进步戏。一个时期,《大刀进行曲》、《保卫黄河》、《叫老乡》、《青年进行 曲》、《跌倒爬起来》等歌曲在校内非常流行,师生人人会唱。通过这些歌曲的战斗内容、激昂的旋律,宣传抗战,宣传进步,对师生是一种良好的教育。一九四三年赵宗复从延安带回《兄妹开荒》、《一朵 大红花》、《牛永贵受伤》等秧歌剧本,一部分送给“剧宣二队”,一部分留在学校剧团。剧团选定《兄妹开荒》剧本,为迷惑外人,稍加修改,经过排练,在学校操场公演,师生感受很深。
(三)、以图书馆为阵地,开展新文化宣传活动。尽管学校经费很困难,仍然尽可能地满足图书馆买书的需要。购买图书,表面上“兼容并蓄”,但重点在进步书刊。当时学校从八路驻晋办事处弄来一部分马列
主义书籍和进步书刊,除有些党内书刊严加控制非经校领导准许,不得随意借阅外,其余均放在图书馆供同学阅读。一部分新书刊,其中大部分从“读书生活书店”订购的。为应付反动派检查,在一些书刊上常
打着“特种书刊,禁止流通”字样,但实际学生都可借阅。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学校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开始到图书馆看书看报的人很少,后来愈来愈多,逐渐成为风气,为启发学生思考,学校领导提倡结合
实际读书,反对死读书,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四)、建立社团组织,出壁报,编写小报。大约从一九四三年开始,校本部初二二班李成泉、白钟祥等同学先办起一份油印小报《晨光》,接着有些班的学生都办了类似的小报。其中以杨盛钦等办的《投枪 社》较突出,旗帜鲜明,富有斗争精神。学校领导发现后,就大力加以扶植和推广。为时不久,四个分校就办起了二、三十个社团组织。所有组织都由学生自由组合,多数倾向进步。以后在学校较有影响的组 织,除了“投枪社”,还有于润沧(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光锐(现名何文,曾任本校副校长)等办的“海啸社”;卫兴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李凯明等办的“三一园地”;王哲人(曾任四川科技报主编)、武 晋鑫(现名石力,曾任中共广西南宁市人大常委副主任)等办的“流火社”等。他们运用小报或壁报的形式,探索人生的奥秘、社会的发展、青年的出路、文艺的形式等问题。开始是以学习为主,到后来,有些 社团,尤其是“投枪社”就成为学校开展学生运动的一支力量。
(五)、实行有进步特色的军训和军事管理,成立射击团,培养杀敌本领。进山中学复校后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学生除了学文化,还要学军事,过军事生活,学会打仗。这在许多学校都一样,进山中学与之不 同的是以进步思想作指导。当时赵宗复提出口号是:“全国人民都当兵,我们亦当如此;全国人民都劳动,我们亦当如此。”他从延安归来后,还亲自编写了一首劳动战斗歌曲,大意是:“生产生活战斗一起合, 我们来唱劳动歌。全国人民都当兵,为国家,保人民,进山儿女一起受军训。”军事训练课,每周四课时,分两次进行。训练科目,从兵制式教练到排练野外勤务,均进行过训练。学校有几十支步枪,两三挺轻 机枪,平时放在军训处,出操时便由同学扛出来操练。在普遍训练的基础上,学校还特意挑选数十名思想好,体格壮的学生组成一个射击团,又叫刺枪队,由军训队长刘鑫负责指挥,进行打靶训练。
解放战争
二、从抗战胜利到太原解放前夕。学校迁回太原后,剧宣二队已经撤离山西,此时革命斗争形式已经发生变化。前一阶段,阎锡山排斥国民党在山西的势力,三青团分子跟本不敢公开活动。此时阎锡山看到他 的“独立王国”难保,就和蒋介石勾结起来,加紧对革命人民的镇压。因此在太原地区个大中学的三青团分子开始抬头,并且猖狂开展他们的活动。在这种新的历史情况下,进山中学进步师生所进行的斗争就更 为复杂尖锐。
(一)、坚持民主,宣传革命,与三青团及反共势力作斗争。
前两年,学校工作重点除了办学以外,仍在开展学生民主运动。根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学校继续把图书室、政训处和“投枪社”等社团组织作为据点, 团结广大师生,开展工作。
乔亚毕业后,留在学校担任音乐课兼图书馆工作。一九四六年秋军训工作结束后,刘鑫到图书馆工作。他们冒着风险,又搜购回一批“禁书”,组织同学们阅读。
为了及时宣传革命,指导工作,学校通过阴纫斋(时任翻译工作)设法从美国救济署给学校购进一台英制五灯收音机,放在校长办公室的暗室内,由刘鑫负责掌握收听和记录,组织一定范围内的进步师生,每 天收听延安广播。以后,淮海大捷、北平和平解放等重大胜利喜讯,就都是通过这台收音机听到传给学校师生并通向社会的。
当时,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愈来愈多。“投枪社”等组织已成为学校一支重要的进步力量。杨盛钦在他为“投枪”壁报写的题为《姐姐妹妹站起来》的发刊词中,愤然提出:“我们不应该 停留在苦闷、徘徊和忧愤之中,要站起来,同他们干!”的革命行动口号。
一九四六年六月王纪堂离开进山中学,由韩健民担任校分会专职特派员、副主任特派员和政训处主任,李建堂协助工作。他们为革命都做过不少工作。积极参加校内的进步活动,韩健民还在校外发展了国民师 范同志会负责人李祥瑞和随阎锡山长官部工作团的同志会负责人尚勉旃、李心平为革命力量。
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阎锡山当局同太原三青团掀起反苏、反共活动,在海子边召开“爱国护权”运动大会,阴谋策划反苏游行。事前,三青团以山西大学学生会名义通知全市大中学校学生代表在山西大学召 开筹备会议。乔亚代表进山中学学生会去参加会议。在会议进行中,他和三青团分子进行了辩论和斗争。他在发言中列举美帝国主义者在华罪行和其他帝国主义侵华的事实,提出要打倒一切帝国主义。当天在 大会进行中,进山中学朱斐(担任过第三届学生会理事长)登台发言,提出:“我们不允许任何一国侵占中国的领土、领空、领海,干涉中国的内政,谁侵占中国的领土,干涉中国的内政,谁就是帝国主义,我 们就要打倒谁!”朱斐的发言稿,是事先经过赵宗复修定的,逻辑性很强,驳斥得敌对分子瞠目结舌,无可奈何。当游行即将开始时,卫兴华从人群中站立起来,挥臂高呼:“报告主席,我们反对游行!”于是进 山中学率先推出会场,国民师范及其他学校的学生相继也退了出来。会场上乱成一团。终于挫败了阎锡山当局的阴谋。
同年五月,进山中学响应上海、北京等地大中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爱国运动,在学校举行集会,抨击蒋介石和阎锡山的黑暗反动统治。赵宗复念了一首自嘲顺口溜:“人家称我老夫子,不如公馆老妈 子,同是一样哄孩子,人家吃饱我饿死”。其他师生也相继登台,作了发言,抨击黑暗,歌颂光明。
(二)、为解放太原做贡献。
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省城人民反抗蒋阎反动派的斗争日益高涨的形势下,敌人垂死挣扎,愈加疯狂地进行反扑。
一九四七年七月,阎锡山下令调赵宗复离开进山中学。师生闻讯,义愤填膺,经学校领导同意,于十月间,停课三天,采取“营火会”形式,举行一次欢送赵宗复大会。当晚,操场上篝火熊熊,在会场周围悬挂 着“民主、死亡”四个横幅大字。同学们围着篝火,满怀激情,朗诵欢送赵宗复的诗文,赞扬他治校的功绩,并诅咒反动统治者的死亡。全体师生佩戴绿布条,以表示朝气蓬勃、永远长青、进步不已气概。大会 临结束时,师生齐唱《进啊!进山的同学们》,那高亢的歌声荡漾在学校的上空,经久不息。
同年八月,刘文瑞(原为进山中学职员,当时在《青年导社》工作)被阎锡山特种警宪指挥处扣捕叛变。赵宗复得知后,立即通知乔亚布置应变办法。为保护王天庆,决定乔亚等人留下,让王麟庆去通知王天 庆迅速撤离太原。王麟庆未赶到三营盘机甲队之前,王天庆已被抓走,以后牺牲在狱中。王麟庆从此即奔赴太行二分区,并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四八年,王麟庆从解放区返回太原执行任务,行至洋灰桥(现迎泽大桥)时被敌人抓捕。受尽酷刑、毫不屈服。最后亦牺牲在狱中。
在此期间,阎锡山派警宪指挥处韩宪章、韩清溪坐镇进山中学,搞“三自传训”,把一批无辜青年,扣押在军训总指挥处。为迷惑敌人,韩健民等同志布置一场假斗争,把阎锡山军长于镇河之子于润沧作为对象 ,进行斗争。经过一个多月的折磨,同学们才被释放出来。
敌人的镇压,决吓不倒坚强的战士。此时乔亚、刘鑫等在赵宗复领导下,配合“909”情报站,积极搜集阎锡山城防军事部署情况,韩健民、梁维书等同志,在校内领导进步师生继续进行最后斗争。一九四八年八 月二十日,他们绘制一份阎军第一、第二道防线军事部署图,派曹瑞亭送往解放区,还带有赵宗复亲笔写给周恩来的一封信。曹行至榆次越过封锁线时,被敌人发觉扣抓。次日凌晨,赵宗复、乔亚、韩健民、 卫吉祥、梁维书、杨友多等皆被捕。后经斗争,阎锡山将赵宗复、刘鑫等人释放,只将乔亚继续扣押在狱中。一九四九年二月,乔亚组织越狱,被人告发,遂被杀害。
赵宗复等人出狱后,在敌人严密监视下,他们仍继续为党工作。根据党组织指示,他们活动敌军一个汽车连,策划打开一条通路,撤离太原。在他们积极部署计划时,被阎军团长李子发向梁化之告发。一九四 九年三月初,敌人逮捕了赵宗复、刘鑫、梁维书、韩健民、卫吉祥、李建堂、李祥瑞、尚勉旃和李心平等同志。逮捕后,赵宗复被单独囚禁在阎锡山家后院一间屋子里。四月二十三日晚,梁化之和阎锡山五妹 阎慧卿自焚前决定处死赵宗复,指使一个卫兵去逼他服毒自杀。进过赵宗复说服,派去的卫兵幡然醒悟,不但未加害于他,反而将他保护起来。约两时后,解放军先锋冲进绥署大院,赵宗复终于得以死里逃生 ,重见天日。
一九四九年三月十日,敌人公开枪杀了刘鑫等八位同志,时人成为“八君子”。同年四月太原解放前夕,杨友多同志受命前往首义门与解放军先遣部队联络,不幸中流弹牺牲。
苦难的岁月已经过去,进山中学许多革命师生,从早期的纪廷梓到太原解放前夕的乔亚、刘鑫等同志,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悲壮的凯歌,为党立了功,为学校铸造了光荣的革命传统,他们的英名
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和进山中学广大师生的心中。
视频
太原进山中学宣传片
参考文献
进山中学(Jinshan school),即太原进山中学,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学校是山西首批“山西省重点中学”,“山西省普通高中示范校”;是“卓越大学联盟”高校认定的“优质生源基地”,2017年9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航天科 技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特色学校。
学校前身“山西私立进山学校”为1922年阎锡山召开“进山会议”后创办,由阎锡山亲自选址,并担任校长[1] 。
办学条件
学校坐落于杏花岭街东部,占地面积150亩,绿地面积18960平方米,建筑面积40241平方米,地处市中心,距“五一”广场、火车站均不到2000米,交通便利。
2005年5月,在省市领导关怀下,进山中学又获得了与某集团合作办学的机遇,同时,被省精神文明办确立为“西部助学工程”的“宏志班”(又名“爱物班”)的培养基地,为加快我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校园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运动场、音乐、美术专用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学生公寓、餐厅等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教学、活动、生活设施齐全,育人氛围浓郁。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山西省高考理科状元赵蕊、山西省高考文科第三名王婧翀、太原市高考理科第六名王卫红等为代表的50余人考入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名校。
学校把“争一流质量,创示范学校”作为奋斗目标。科学管理,依法治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科学改革。提出了“让每一位渴望成功的人都能成功”的办学理念,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分别要求、分层 优化、分类指导、分段评价”和“校园绿色通道”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校名由来
“进山”二字取自《论语·子罕篇》,由时任山西督军府秘书总监、参议总长赵戴文提出。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 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进”在前,而“山”在后,有“进”虽“一篑”但积“篑”成山,只要有恒心与毅力,坚持不懈地奋进,就可以筐土成山,世事无所不成。当有“前进登高”之义。
另外,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中国,是在不断进步,那么辛亥后的山西,更应有所改进,所以也有改进山西,使山西进步的意思。
办学历史
校名改变
学校在创办之初时,计划先办中学部,俟条件成熟再办大学部,故始名“山西省私立进山学校”;
一九三一年五月始改名为“山西省私立进山中学”;
解放后,改为“山西省立进山中学”
一九五三年一月全市进行学校调整时,改名为“太原市第六中学校”
后来,为了继承和发扬学校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教育传统,激励师生奋发向上,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四化”建设人才,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六日经太原市人民政府批准,山西省教育厅批准备案、由薄一波同志 题写校名、又恢复原校名——进山中学。
校址变迁
进山中学初建时,占用太原市弓步街“外国文言学校”地址(时该校迁往前坝陵桥阎氏别墅东花园),处于旧省政府东北隅,旧房已平毁。学校原有房屋279间,分为许多不同规格的院落,大部分类似旧民房,只 有礼堂、办公室和部分教室是新建的。
一九二九年在上兰村新建校舍632间(解放后为机械学院校址),面积约百八十亩,分为四个院,全部校舍红墙碧瓦,灿然一新。一九三一年初中部先迁往上兰村新校址上课,次年八月,高中部亦全部迁去。新 校址靠近汾河大堤,夏季大树参天,浓荫蔽日,校园内新植花卉,一片碧绿,环境十分优美。一九三一年初中部迁往上兰村,一九三二年高中部迁往上兰村。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约在八、九月之间,因形势紧张,学校被迫停办。
一九四一年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山西后方形势趋于相对稳定,为挽救失学青年并为国家培养抗日和建设人才,经过赵宗复等人的积极筹办,进山中学在晋西隰县复校。当时那里还是偏僻山区,离日军 占领区仅百余里,处境险恶,一切物质条件都比较差,办学有许多困难,但是在赵宗复的领导下,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却把学校办得“成绩日佳,声誉日隆”。
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学校先后在隰县南关,北门外后寺,大麦郊温泉村和汾西县窑上,利用当地学校旧址,破旧寺庙和民房,办起四个分校。总校设在隰县南关,其余三处,名为进山二院(又称北校 )、东校和西校。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战胜利。消息传来,学校一片欢腾。学校迁回太原后,合并为一、二院。一院为校本部,设立在新城西街前商业专科学校旧址(现为太原十七中);二院设立在上官巷一号(现市公安局职工 宿舍)。两处共有二十四个初中班、五个高中班、两个中师班,共计学生988人。
一九六二年,学校迁至上马街现校址。
师资力量
进山中学有专任教师178人,平均年龄35岁,中青年教师占到80%以上。学校十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树德立业”,首先要热爱学生,用爱的暖流去启迪学生的心扉;其次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知识,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形成自己优势和风格。经过几年的积累,已经有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跻身于名师行列。进山中学现有特级教师6名,高级教师67名,中级教师89名;国家级骨干教师2名,省、市学科带头人21名,省、市骨干教师44名,省市教学能手25名。
所获荣誉
学校教学教育质量得到广泛认可,高考升学率名列太原前茅,多次受到市教育局嘉奖,并多次获得市“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一等奖”,并先后被授予省“文明学校”、“文明单位”、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省“艺术 教育特色学校”、省“体育传统学校”、市“德育工作模范学校”、市“园林化单位”等称号。
学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民乐队声乐队、表演专业曾多次荣获全国、省、市文艺汇演,模特表演一、二等奖;男女排球队双双获省亚军、女篮屡获省市冠军,在全国中学生篮球比赛中获得了全国第七名的好 成绩。美术特长生历年专业合格率达100%,升学率达95%以上。
办学传统
初始建校
建校之初,赵一峰在办学上受前北大校长蔡元培教育思想影响,主张“兼容并蓄,发展个性”。聘用教师,偏重其知识才能,而不很注重其政治倾向和学术派别,因而聘用了不少思想先进,学识丰富的知名人士 。
课程设置,初、高中共同科目有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和体育。初中加设动物、植物、矿物、音乐、美术、手工课;高中加设党义、社会学、文史学、文学研究法、伦理学、哲学、心理 学、法文(一九三一年后改上日文)、法制、生物课。此外,还开设经学、书法两门选修课,每周一节,不予考试。所用教材,一部分是固定课本,一部分为高中英文、法文等采用外国原文教本,一部分例如 国文、文学史、文学研究等,则由教员自行选编。国文教材,因任课教员而异,一般以文言较多,也选有胡适、周作人等作家的白话文。体育课侧重国技、普通操。手工则上劳作,选择校园空地,种植花木菜 蔬,练习农耕。
在教育实施中,学校采取“全人教育”的方针,以“道德教育(德育)与艺的教育(智育)”并重。一方面注重“发展理性,引导学生自身觉悟,而培养其高尚优异之人格”一方面注重“发展学生智能”尤注重课外自 动研究,以训练“其精深绵密之思想。”同时学校还注意“提倡音乐、美术与体育”,以调养学生感情,改善其生活,“扶持其正当之方向”。对学生总的要求是“端品正行,谨勤学习”
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学校主张采用“启发”的方法,不主张“压迫”强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嗜好”,任意去讲各家的学说,自由发展,学校“不加干抑”。教师要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欲学生不吸烟,先 从教员起;欲学生勤劳俭朴,亦先自教员起”。做到“相勉励不相压抑”。但这也不是死板不变的。随着学生程度的高下不同,管理方法也要有“变更”。
在教学上,学生提倡“自动研究”。校领导认为:“人求学问,不是只靠教师课堂的讲授,就能成功的;必要自己专心致志,旁搜博采地去研究才行”。为此,学校为学生专门开设自习室,“极力扩展图书馆”。每 天一般上四节课,最多为五节。除了晚自习,山下午均安排有阅读课,教师上课,很注重教法,不是照本宣讲,而是讲大纲,讲难要的。并且还要介绍一些参考资料。学生上课时就全神贯注地听讲。课余时间 ,很多人就到图书馆去阅读“皆觉功课上的知识不够应用,去图书馆阅书的人日见增多。”有些同学的生活甚至全在图书馆里度过。
鉴于当时“学校之于社会,杆格深甚”的弊端,进山中学创立之始,首标为人做事之旨,在重视学生智力教育的同时,还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办事能力。为此,在实施中学校采取了两项措施:
其一是鼓励学生自治。学校设有执事员和检查员。执事员负责进行全校性的事务,例如:“照料全校秩序”、“传达上下消息”、“召集大众开会及开会时之准备”,“作对外之代表”“督促大众共守学生公约”以及“承 办学校委托办理的事项”等,为全体学生投票选举品学兼优且有办事能力的学生担任,任期以一月为限。检查员在在学生寝室、教室、自习室等处均有设置。他们所办事项是:“(1)纠察各地之清洁及照管各部 分之秩序;(2)规劝同学使之改劣行;(3)共勉同学使之竭力上进。检查员由学生轮流担任,任期以一周为限。
其二是建立服务生制度,培养学生为公众服务的精神。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立身的道德、做事的经验和为公服务的美德”。
在这样的教育和管理下,学校逐渐形成了“之和之诚之努力不息”的风尚。“教员勤于学(教),职员勤于职”,“念兹在兹”,不离学生。学生平时勤于学习。每到周末,师生济济,萃于一堂,研讨问题或聆听演 讲,时而中间和佐以音乐,诚可谓“乐在其中矣”。学校素重朴学之风,要求学生“务在实际上读书”,不追求“发表狂热”,但为了检阅办学成绩,培养学生关心学校集体思想和写作能力,学校亦较重视发展业余 小报组织。最初学校办一刊物,名叫“课业小报”,由学生供稿,经过编选,在校内通道两侧的玻璃框内张贴。后来出刊《进山月刊》,亦由学生投稿,内容不拘。
这一阶段,进山中学制定有校徽、校训和校歌。
校徽的图案,是指省府梅山上得尖顶楼铸造而成的。图案中一座山上耸立一顶尖高楼,具有代表“进山”的含义。
校训为“智、仁、勇”。
到1937年被迫停办以前,学校的教学设备已由初期的图书880余册,少量理化仪器、生物标本、200余件乐器和足、篮、排球等体育设施增至图书2660种近万册;并开设五个篮球场、三个网球场、一个足球场; 体育用品增至537件;理化仪器和生物标本增至454种。
至此,进山中学已成为拥有较强师资队伍较厚物资基础和秀丽校园的一所学校。
知名校友
原山西省省长 裴丽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润沧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程子华
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 朱葆瑨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卫兴华
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 马克垚
山西大学第十七任校长、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徐士瑚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工业机械部部长 赵尔陆
山西省早期青年学生运动领导人和马列主义传播者 纪廷梓
原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员、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文教厅长 赵宗复
革命传统
建校之初
创建进山中学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已相继爆发。当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潮弥漫全国,影响甚大;同时,以胡适之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新文化在全国也有很大影响。阎锡山设立进山中学,对外宣称是“为 救济天资聪慧学行兼优之贫寒学子”,实际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科学,为自己培养“人才”;二十为了抵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阎锡山对于共产主义学说,主张“用主义对主义”,为 此,他编造一套反动理论,例如“兵农合一”、“物产证券”等等,于是创办进山中学,决定从中学抓起。但是,客观事实的发展并非阎锡山所想像的那样。进山中学一成立,早期共产党员何雁秋、谢赞尧,进步 教师马天启(别号乾符)、张暂成、邓初民等就受聘就教于此。在当时世界和中国革命潮流的推动下,经过他们的启蒙教育,进山中学就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迅速觉醒,追求进步,热爱马列主义,开始走上革命 的道路。
进一班学生纪廷梓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人物。
进一班学生纪廷梓,又名文波,字敬亭,太原市南郊小店镇人,一九零三年出生,一九二二年由山西省一中转入进山学校。纪廷梓在学校学习优秀,担任学生会主席。一九二三年加入新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 二四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太原团地委书记。秋季,他和张叔平,彭真建立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太原支部,张叔平担任书记,傅和纪为委员。这一年,纪曾赴广州参加国共合作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一九二 五年六月,又代表山西省学联出席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第七次全国学生代表大会。返回后,两次均在进山中学作过传达报告。
一九二五年秋,党组织派纪廷梓到苏联东方革命大学学习。一九二七年归国后,曾担任京绥铁路领导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中共顺直省委巡视员、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机要员。一九二九年任天津市委组织部长 。一九三零年任天津市委书记,同年十二月三日,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捕。一九三一年十月七日,被敌人杀害狱中。时年仅28岁。
一九二五年冬,进山中学正式建立党支部,书记毛源,组织尚文,宣传高仰慰。支部成立时,山西党组织负责人王瀛曾出席。
从建校之初到抗日战争爆发,随着全国出现的民主主义革命高潮,太原地区开展了一些民主革命斗争,进山中学进步师生在太原市区和校内也曾积极参加并开展过一些革命活动和斗争。当时影响较大的有以下 几件事:
(一)山西国共两党组织共同领导了一次针对阎锡山的反房捐斗争一九二四年五月十八日,在纪廷梓领导下,进山中学学生冲出学校,协同其他学校进步学生数千人,组织起来,前往省议会、省公署游行请愿。阎锡山慑于人民群众的威力,很快发出文告,引咎自责,撤销了征收房捐的决定。
(二) 反帝运动
上海爆发了“五卅”惨案,配合全国各地反抗英、日帝国主义的斗争,在太原市党支部领导下,成立太原市民“沪案后援会”,组织学生罢课,开展为受难同胞募捐活动,并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声讨英、日帝国 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进山中学师生积极参加了这次反帝运动。为了动员群众,为惨遭杀害的同胞雪耻,张平叔和纪廷梓在市区创办了一份党的早期刊物《铁雪周报》(后改名《雪耻周报》),由纪廷梓 主编,内容主要是推荐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唤醒民众,同时在纪廷梓组织和领导下,进山中学同学也办起各种小报,开展反帝爱国活动。同学们写文章、痛斥英、日帝国主义,声援全国全市人民的反帝 斗争。
(三) 与国民党右派作斗争(国民党右派企图破坏国共合作)
一九二七年李大钊殉难后,中共太原支部在“国师”组织追悼大会,为阎锡山军警所破坏。进山中学国家主义分子,乘此机会,利用《醒狮周报》发表文章,散布反动言论,引起进步师生气愤。根据党的指示, 高远征曾组织进行斗争。夏季一天晚自习,由毛源、高仰慰、尚文带领一部分左翼同学,驱逐周×等人出校。以后高远征又以“革命同志会”身份,在校外奔走呼号,带领群众给国民党右派以有力打击。
(四)不畏牺牲,坚持斗争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共合作破裂,阎锡山与国民党互相勾结,在全市各大、中学进行“清校”罪恶勾当,派军警人员闯入学校抓捕共产党员,迫害进步师生。在赵一峰校长和杨贻达等进步教师 的掩护下,进山中学进步师生幸免于难。
一九二八年,学校党组织遭到破坏,徐作霖和姚庆惠被捕,生物教员何雁秋突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还有一些同志奉命撤离学校,进步学生以正常学习为掩护,仍留在学校。一度时期,学校斗争形势有低落 ,但学校革命力量基本保存下来,没有受到重大损失。
一九二九年,宋振寰(别名宋日昌,解放后任上海市副市长),王冶秋(解放后任中央文物局长)、李舜琴(解放后任中央教育部司长)、张伊林(又名张一麟,山西大学教授)等从华东、华南逃脱国民党的 迫害,来到进山中学任教,以后又增加国文教师杜星垣(又名杜春红,解放后曾在陕西妇联工作)、英文教师郭怡荪(现名郭绳武,解放后曾任西北大学副校长)、李棣华(解放后在中央作外事工作,曾任第 二外国语学院院长)等,从此,学校又出现了新的斗争形势。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爆发,激起了全国人民和一切爱国青年的愤慨,也燃起了进山中学师生的胸中怒火。十二月十八日,太原市各大中学学生为要求到南京去请愿,到省党部游行,举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屠杀 中国人民的罪行。国民党右派苗培成、韩克温下令向群众开枪,打死进山中学初一学生穆光政,造成震动省城的“一二·一八”惨案,激起省城各界的强烈愤慨,也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经过斗争,把苗、
韩之流驱逐出山西。事后,由太原市学联主持,在中山公园(现儿童公园)为穆光政同志举行追悼会,并树立“穆光政烈士纪念碑”。
一九三二年初,进山中学成立抗日救国学生会。六、七月间,又建立“中国教职员联合会分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分会”和“中国社会科学联合会分会”(简称“教联”、“左联”和“社联”)。这些组织的建立,又 推动了进山中学师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进山中学的这种斗争形势,一直持续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停办。
抗战时期
一九四一年秋,进山中学在晋西隰县复校。在赵宗复同志领导下,学校革命形势又有了新发展。这一时期,进山中学在赵宗复领导下,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解放区学校,也不同于日伪统治区学校,也
不同于国民党大后方学校。在阎锡山的统治下,学校运用合法斗争的手段,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进山中学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史,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复校到抗战胜利。这一阶段,正值抗战中期,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赵宗复为领导的进步师生,紧密团结,艰苦奋斗,一面坚持上文化课,一面积极开展学生民主运动,并且把两者密切结合起来,运 用教学手段,宣传抗日,宣传革命,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壮大抗战力量,培养革命人才。当时在隰县南关总校大门两侧书写一副对联:“联系广大群众,团结革命力量”,以此为准则,带领全 体师生进行革命活动。
复校初期,学校进步力量是比较强的。进步教师有阴纫斋(后入党)、郝毅亭(原名肖雷,河南人,音乐教师,后由剧宣二队介绍到解放区去)、刘锡毅、梁维书(共产党员)、刘鑫、李淑荫、杨友多(时为 后补党员)、李建堂(图书管理员)、吉伟(国文教师);进步学生有师二班学生乔亚等。他们分兵把守各个方面,都是学校依靠的骨干力量。
这一阶段,学校开展活动,以宣传抗日、倡导民主进步为中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通过课堂教学,运用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培植学生民主爱国思想。学校所用课本,部分购自西安,部分教材如语文、音乐等,则自行编选刻印。语文选有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 ,杜甫、陆游的诗词,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还有林觉民、鲁迅、郭沫若等人的诗文和法国作家都德的名作《最后一课》等。音乐教材则选有聂耳、冼星海及其他进步作家的歌曲。学生学习这些作品,受 到很大的感染和教育。据校友来信说,他们学了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诀别妻书》和都德的《最后一课》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思想,也增强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学习了《满江红》,同学们都引吭高歌:“壮 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二)、开展课余演唱活动。学校成立合唱团和剧团,在“剧宣二队”的帮助下,由吉伟具体组织排练,经常演唱革命歌曲,排演进步戏。一个时期,《大刀进行曲》、《保卫黄河》、《叫老乡》、《青年进行 曲》、《跌倒爬起来》等歌曲在校内非常流行,师生人人会唱。通过这些歌曲的战斗内容、激昂的旋律,宣传抗战,宣传进步,对师生是一种良好的教育。一九四三年赵宗复从延安带回《兄妹开荒》、《一朵 大红花》、《牛永贵受伤》等秧歌剧本,一部分送给“剧宣二队”,一部分留在学校剧团。剧团选定《兄妹开荒》剧本,为迷惑外人,稍加修改,经过排练,在学校操场公演,师生感受很深。
(三)、以图书馆为阵地,开展新文化宣传活动。尽管学校经费很困难,仍然尽可能地满足图书馆买书的需要。购买图书,表面上“兼容并蓄”,但重点在进步书刊。当时学校从八路驻晋办事处弄来一部分马列
主义书籍和进步书刊,除有些党内书刊严加控制非经校领导准许,不得随意借阅外,其余均放在图书馆供同学阅读。一部分新书刊,其中大部分从“读书生活书店”订购的。为应付反动派检查,在一些书刊上常
打着“特种书刊,禁止流通”字样,但实际学生都可借阅。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学校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开始到图书馆看书看报的人很少,后来愈来愈多,逐渐成为风气,为启发学生思考,学校领导提倡结合
实际读书,反对死读书,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四)、建立社团组织,出壁报,编写小报。大约从一九四三年开始,校本部初二二班李成泉、白钟祥等同学先办起一份油印小报《晨光》,接着有些班的学生都办了类似的小报。其中以杨盛钦等办的《投枪 社》较突出,旗帜鲜明,富有斗争精神。学校领导发现后,就大力加以扶植和推广。为时不久,四个分校就办起了二、三十个社团组织。所有组织都由学生自由组合,多数倾向进步。以后在学校较有影响的组 织,除了“投枪社”,还有于润沧(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光锐(现名何文,曾任本校副校长)等办的“海啸社”;卫兴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李凯明等办的“三一园地”;王哲人(曾任四川科技报主编)、武 晋鑫(现名石力,曾任中共广西南宁市人大常委副主任)等办的“流火社”等。他们运用小报或壁报的形式,探索人生的奥秘、社会的发展、青年的出路、文艺的形式等问题。开始是以学习为主,到后来,有些 社团,尤其是“投枪社”就成为学校开展学生运动的一支力量。
(五)、实行有进步特色的军训和军事管理,成立射击团,培养杀敌本领。进山中学复校后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学生除了学文化,还要学军事,过军事生活,学会打仗。这在许多学校都一样,进山中学与之不 同的是以进步思想作指导。当时赵宗复提出口号是:“全国人民都当兵,我们亦当如此;全国人民都劳动,我们亦当如此。”他从延安归来后,还亲自编写了一首劳动战斗歌曲,大意是:“生产生活战斗一起合, 我们来唱劳动歌。全国人民都当兵,为国家,保人民,进山儿女一起受军训。”军事训练课,每周四课时,分两次进行。训练科目,从兵制式教练到排练野外勤务,均进行过训练。学校有几十支步枪,两三挺轻 机枪,平时放在军训处,出操时便由同学扛出来操练。在普遍训练的基础上,学校还特意挑选数十名思想好,体格壮的学生组成一个射击团,又叫刺枪队,由军训队长刘鑫负责指挥,进行打靶训练。
解放战争
二、从抗战胜利到太原解放前夕。学校迁回太原后,剧宣二队已经撤离山西,此时革命斗争形式已经发生变化。前一阶段,阎锡山排斥国民党在山西的势力,三青团分子跟本不敢公开活动。此时阎锡山看到他 的“独立王国”难保,就和蒋介石勾结起来,加紧对革命人民的镇压。因此在太原地区个大中学的三青团分子开始抬头,并且猖狂开展他们的活动。在这种新的历史情况下,进山中学进步师生所进行的斗争就更 为复杂尖锐。
(一)、坚持民主,宣传革命,与三青团及反共势力作斗争。
前两年,学校工作重点除了办学以外,仍在开展学生民主运动。根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学校继续把图书室、政训处和“投枪社”等社团组织作为据点, 团结广大师生,开展工作。
乔亚毕业后,留在学校担任音乐课兼图书馆工作。一九四六年秋军训工作结束后,刘鑫到图书馆工作。他们冒着风险,又搜购回一批“禁书”,组织同学们阅读。
为了及时宣传革命,指导工作,学校通过阴纫斋(时任翻译工作)设法从美国救济署给学校购进一台英制五灯收音机,放在校长办公室的暗室内,由刘鑫负责掌握收听和记录,组织一定范围内的进步师生,每 天收听延安广播。以后,淮海大捷、北平和平解放等重大胜利喜讯,就都是通过这台收音机听到传给学校师生并通向社会的。
当时,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愈来愈多。“投枪社”等组织已成为学校一支重要的进步力量。杨盛钦在他为“投枪”壁报写的题为《姐姐妹妹站起来》的发刊词中,愤然提出:“我们不应该 停留在苦闷、徘徊和忧愤之中,要站起来,同他们干!”的革命行动口号。
一九四六年六月王纪堂离开进山中学,由韩健民担任校分会专职特派员、副主任特派员和政训处主任,李建堂协助工作。他们为革命都做过不少工作。积极参加校内的进步活动,韩健民还在校外发展了国民师 范同志会负责人李祥瑞和随阎锡山长官部工作团的同志会负责人尚勉旃、李心平为革命力量。
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阎锡山当局同太原三青团掀起反苏、反共活动,在海子边召开“爱国护权”运动大会,阴谋策划反苏游行。事前,三青团以山西大学学生会名义通知全市大中学校学生代表在山西大学召 开筹备会议。乔亚代表进山中学学生会去参加会议。在会议进行中,他和三青团分子进行了辩论和斗争。他在发言中列举美帝国主义者在华罪行和其他帝国主义侵华的事实,提出要打倒一切帝国主义。当天在 大会进行中,进山中学朱斐(担任过第三届学生会理事长)登台发言,提出:“我们不允许任何一国侵占中国的领土、领空、领海,干涉中国的内政,谁侵占中国的领土,干涉中国的内政,谁就是帝国主义,我 们就要打倒谁!”朱斐的发言稿,是事先经过赵宗复修定的,逻辑性很强,驳斥得敌对分子瞠目结舌,无可奈何。当游行即将开始时,卫兴华从人群中站立起来,挥臂高呼:“报告主席,我们反对游行!”于是进 山中学率先推出会场,国民师范及其他学校的学生相继也退了出来。会场上乱成一团。终于挫败了阎锡山当局的阴谋。
同年五月,进山中学响应上海、北京等地大中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爱国运动,在学校举行集会,抨击蒋介石和阎锡山的黑暗反动统治。赵宗复念了一首自嘲顺口溜:“人家称我老夫子,不如公馆老妈 子,同是一样哄孩子,人家吃饱我饿死”。其他师生也相继登台,作了发言,抨击黑暗,歌颂光明。
(二)、为解放太原做贡献。
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省城人民反抗蒋阎反动派的斗争日益高涨的形势下,敌人垂死挣扎,愈加疯狂地进行反扑。
一九四七年七月,阎锡山下令调赵宗复离开进山中学。师生闻讯,义愤填膺,经学校领导同意,于十月间,停课三天,采取“营火会”形式,举行一次欢送赵宗复大会。当晚,操场上篝火熊熊,在会场周围悬挂 着“民主、死亡”四个横幅大字。同学们围着篝火,满怀激情,朗诵欢送赵宗复的诗文,赞扬他治校的功绩,并诅咒反动统治者的死亡。全体师生佩戴绿布条,以表示朝气蓬勃、永远长青、进步不已气概。大会 临结束时,师生齐唱《进啊!进山的同学们》,那高亢的歌声荡漾在学校的上空,经久不息。
同年八月,刘文瑞(原为进山中学职员,当时在《青年导社》工作)被阎锡山特种警宪指挥处扣捕叛变。赵宗复得知后,立即通知乔亚布置应变办法。为保护王天庆,决定乔亚等人留下,让王麟庆去通知王天 庆迅速撤离太原。王麟庆未赶到三营盘机甲队之前,王天庆已被抓走,以后牺牲在狱中。王麟庆从此即奔赴太行二分区,并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四八年,王麟庆从解放区返回太原执行任务,行至洋灰桥(现迎泽大桥)时被敌人抓捕。受尽酷刑、毫不屈服。最后亦牺牲在狱中。
在此期间,阎锡山派警宪指挥处韩宪章、韩清溪坐镇进山中学,搞“三自传训”,把一批无辜青年,扣押在军训总指挥处。为迷惑敌人,韩健民等同志布置一场假斗争,把阎锡山军长于镇河之子于润沧作为对象 ,进行斗争。经过一个多月的折磨,同学们才被释放出来。
敌人的镇压,决吓不倒坚强的战士。此时乔亚、刘鑫等在赵宗复领导下,配合“909”情报站,积极搜集阎锡山城防军事部署情况,韩健民、梁维书等同志,在校内领导进步师生继续进行最后斗争。一九四八年八 月二十日,他们绘制一份阎军第一、第二道防线军事部署图,派曹瑞亭送往解放区,还带有赵宗复亲笔写给周恩来的一封信。曹行至榆次越过封锁线时,被敌人发觉扣抓。次日凌晨,赵宗复、乔亚、韩健民、 卫吉祥、梁维书、杨友多等皆被捕。后经斗争,阎锡山将赵宗复、刘鑫等人释放,只将乔亚继续扣押在狱中。一九四九年二月,乔亚组织越狱,被人告发,遂被杀害。
赵宗复等人出狱后,在敌人严密监视下,他们仍继续为党工作。根据党组织指示,他们活动敌军一个汽车连,策划打开一条通路,撤离太原。在他们积极部署计划时,被阎军团长李子发向梁化之告发。一九四 九年三月初,敌人逮捕了赵宗复、刘鑫、梁维书、韩健民、卫吉祥、李建堂、李祥瑞、尚勉旃和李心平等同志。逮捕后,赵宗复被单独囚禁在阎锡山家后院一间屋子里。四月二十三日晚,梁化之和阎锡山五妹 阎慧卿自焚前决定处死赵宗复,指使一个卫兵去逼他服毒自杀。进过赵宗复说服,派去的卫兵幡然醒悟,不但未加害于他,反而将他保护起来。约两时后,解放军先锋冲进绥署大院,赵宗复终于得以死里逃生 ,重见天日。
一九四九年三月十日,敌人公开枪杀了刘鑫等八位同志,时人成为“八君子”。同年四月太原解放前夕,杨友多同志受命前往首义门与解放军先遣部队联络,不幸中流弹牺牲。
苦难的岁月已经过去,进山中学许多革命师生,从早期的纪廷梓到太原解放前夕的乔亚、刘鑫等同志,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悲壮的凯歌,为党立了功,为学校铸造了光荣的革命传统,他们的英名
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和进山中学广大师生的心中。
视频
太原进山中学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