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达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达州是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东部,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资源富市、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素有“中国气都、巴人故里”之称,是国家“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站。

达州历史悠久,自东汉建县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历为州、郡、府、县所在地。

达州地处川、、陕四省市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是四川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和四川重点建设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达州是中国179个公路运输主枢纽之一和四川省12个区域性次级枢纽城市之一,达州火车站是西南第四大火车站,达州境内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完备,是四川省通江达海的东通道,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达州物产丰饶,资源富集。享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香椿第一县的美称。[1]

历史沿革

东汉和帝永元八年(96年),析渠县置宣汉县。

刘宋永初年间(420~422),升宣汉县为巴渠郡,辖宣汉、始兴、巴渠、东关、新安、下蒲、晋兴七县。

梁大同二年(536),废巴渠郡置万州,辖开巴郡、新安郡、万荣郡等七郡。

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万州为通州。

隋大业三年(607),通州改为通川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名通州。

武德三年,于通川县城置通川总管府,辖通、万等八州。

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

贞观五年(631),废都督府。

天宝元年(712),改通州为通川郡。

乾元元年(758)复名通州。

宋乾德三年(965),通州改名达州。

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县。

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府级州,辖东乡、太平二县。

清嘉庆七年(1802),改达州为绥定府。

民国二年(1913),撤绥定府。民国24年,川政统一,置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开江,开江解放。11日大竹解放,12日渠县解放,15日达县解放,17日宣汉解放,29日万源解放。至此,达州所属各县全部解放。

1950年,改行政督察区为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

1952年9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为四川省达县专区。

1970年,达县专区改称达县地区,地区驻达县。

1993年7月5日,达县地区更名为达川地区。

1999年6月20日,撤销达川地区,设立地级达州市,市人民政府驻通川区荷叶街。[2]

区划沿革

1950年设达县专区,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署驻达县,辖达县、宣汉、开江、平昌(原平昌设治局改设,驻江口)、巴中、南江、通江、万源等8县。

1952年达县专区属四川省领导。

1953年原大竹专区所属大竹、渠县、邻水3县划入达县专区。辖11县。

1970年达县专区改称达县地区,地区驻达县。辖达县、万源、宣汉、开江、邻水、大竹、渠县、南江、巴中、平昌、通江等11县。

1976年由达县析置达县市,属达县地区领导。达县地区驻达县市。辖1市、11县。

1979年由万源县析置白沙工农区(相当于县级),工农区政府驻白沙公社。达县地区辖1市、11县、1工农区。

1993年7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达县地区、达县市更名为达川地区、达川市;将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划给新设立的巴中地区(今巴中市)管辖,邻水县划给广安地区(今广安市)管辖;撤销万源县、白沙农工区,合并设立万源市,由达川地区代管。

1999年6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达川地区和县级达川市,设立地级达州市。设立达州市通川区,以原达川市的行政区域为通川区的行政区域,将达县的双龙乡划归通川区管辖。达州市辖原达川地区的达县、宣汉县、开江县、渠县、大竹县和新设立的通川区。原达川地区的万源市由四川省直辖,达州市代管。

2013年7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达县,设立达州市达川区。以原达县(不含碑庙镇、江陵镇、北山乡、安云乡、梓桐乡金石乡、青宁乡、龙滩乡、檬双乡)的行政区域为达川区的行政区域;原属于达县行政区域的碑庙镇、江陵镇、北山乡、安云乡、梓桐乡、金石乡、青宁乡、龙滩乡、檬双乡划归通川区管辖。

辖区概况

达州市辖2个市辖区(通川区、达川区)、4个县(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代管1个县级市(万源市),另附加一个经济开发区(46个行政村)。[3]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达州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是四川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和四川重点建设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达州市幅员面积16591平方公里。

地貌

达州市地势东北高(大巴山区),西南低(盆地丘陵区)。最高处是宣汉县鸡唱乡大团堡,海拔2458.3米;最低处是渠县望溪乡天关村,海拔222米。大巴山横直在万源宣汉北部,明月山、铜锣山、华蓥山由北而南,纵卧其间,将达州市分割为山区、丘陵、平坝3块。山地占幅员面积70.70%,丘陵占28.10%,平坝占1.20%。北部山体切割剧烈,山势陡峭,形成中、低山地貌单元;中南部较为平缓,形成平等谷地地貌单元。

水文

达州市河流主要属长江支流的嘉陵江水系,发源于大巴山,由北而南呈树枝状分布。前河、中河、后河汇成州河后与巴河在渠县三汇镇汇合成渠江,南流300公里入长江。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流有15条。共有通航河流9条,分别是渠江、州河、巴河、前河、后河、中河、铁溪河、清溪河、林岗溪,基本形成以渠江、州河、巴河这主干流的水路运输网络,流域覆盖达州市四个县(市)。各河流可通航里程不等,运载量在100吨以下。

气候

达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地形复杂,区域性气候差异大。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河谷地区气候温和,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海拔800至1000米的低、中山气候温凉、阴湿,回春迟,夏日酷热,秋凉早,冬寒长;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区,光热资源不足,寒冷期较长,春寒和秋霜十分突出。达州市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14.7度-17.6度之间,无霜期300天左右。达州市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在1076至1270毫米之间。春季多寒潮低温天气,夏季多伏旱和洪涝、大风、冰雹,秋季多连绵阴雨。[4]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截至2012年,达州市已发现矿物38种,产地250余处。其中探明储量的28种,产地146处;可开发利用的28种,已开发利用的21种。石煤已探明储量7.63亿吨,其中保有储量5.80亿吨,表外储量1.22亿吨,炼焦用煤6.39亿吨。主要分布在达川区、通川区、大竹县、宣汉县、渠县及开江县、万源市境内。

达州天然气远景储量达3.8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天然气储量6600亿立方米,是全国继新疆塔里木、内蒙古鄂尔多斯气田之后最具开发潜力的大气田。中石化在宣汉普光发现迄今为止国内探明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海相整装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高达3561亿立方米,到2009年预计探明储量将达到7700亿立方米;中石油万源罗文铁山坡气田单井日产无阻流量高达1550万立方米,创全国陆地单井日产量之最。中石油、中石化已把达州作为“十一五”期间天然气勘探、开采的主战场,到2010年,将建设普光、罗家寨、铁山坡、渡口河和石河等5个天然气净化厂,达到天然气处理能力7400万立方米/日,年新增商品天然气量200亿立方米,年产硫磺450万吨。

铁矿保有储量3743万吨,预测储量1400万吨,主要分布在万源市红旗、长石、城区、关坝、水田、沙滩等地。达川区新兴,宣汉县新华、樊哙、漆碑、天生、上峡等地也有分布。锰矿在万源市大竹河田坝一仙鹅一带,发现一处锰矿。矿床延伸30余公里仅在北段8公里地区内探明菱锰矿表外D级储量113.5万吨。矿石中锰最高含量36.27%,最低11.1%。

钒矿主要分布在万源市大竹河蒲家坝、隔档溪地区,D级保有储量,五氧化二钒42.88万吨,矿石5918万吨。铝土矿分布于万源市花尊山一带,长18公里,厚度0.43至3.2米。探明储量84万吨,平均品位35%-51%。石灰岩在万源市、渠县、通川区境内局部地区探明保有储量5亿吨。大竹县、宣汉县、达川区都有出露。达州市地质储量20亿吨左右。

截至2012年,石膏已探明储量2.3亿吨,主要分布在渠县、万源市、达川区等区县的一些地区。岩盐矿位于达川区铁山背斜北端含盐块区,面积12平方公里,远景储量2亿吨以上;宣汉县西北含盐块区,面积14平方公里,远景储量4亿吨以上;通川区罗江、宣汉县王家含盐块区,面积12平方公里,远景储量0.9亿吨以上。

富钾卤水储量为3.39亿m³,探明储量1.65亿m³,主要分布在宣汉县境内。白云岩的远景储量2272万吨,硅石远景储量5亿吨,钾盐矿远景储量1000万吨,钡矿远景储量20万吨以上,铸石远景储量5亿吨以上,大理石远景储量2000万立方以上。其他非金属矿产耐火粘土地质储量500万吨,磷矿保有储量631万吨,硫铁矿200万吨,膨润土(俗称白泥巴)保有储量11.76万吨,页岩、粘土矿695万吨。

生物资源

达州市共有脊椎动物400余种,其中兽类60多种,鸟类230多种,爬行类14种,两栖类10多种,鱼类85种。有国家、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兽类14种,鸟类20种,两栖类1种(大鲵,俗称娃娃鱼);属省重点保护的兽类3种,鸟类12种,爬行类2种;属四川省林业厅公布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250种。

全区有野生植物5000余种,分属201科、1269属,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南北植物兼备等特点。除稀珍保护植物31种,占全国列为保护类的8.8%左右外,还有药用价值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淀粉植物、纤维植物、单宁植物、菌藻类植物和花卉等。

达州市普查鉴定的2158种植物中,可供药用的1652种,现已收入标准的有500多种。大宗品种有30多个,畅销国内外市场。达县出产的白芷、红花、百合、乌梅;宣汉出产的黄连、党参、大力子、厚朴;开江县出产的香附子、山植;万源市出产的陈皮、党参、柴胡、杜仲、天麻。渠县出产的白芷、川芎等均为大宗产品。其中天麻、杜仲、黄柏、厚朴、首乌等颇负盛名。

人口民族

2013年末达州市总人口为687.6万人,常住人口551.28万人,城镇化率37.8%。2013年人口出生率10.2‰,死亡率5.78‰,自然增长率4.42‰。

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侗族、瑶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5]

经济概况

概况

​1949年,达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仅有2.2亿元,到1978年达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也仅有11亿元,经过17年的发展,1995年GDP跨越百亿元大关。此后,达州市经济增长的步伐明显加快,7年后的2002年GDP突破200亿元;而跨越300亿元这一台阶仅用了3年时间,2005年达到343亿元。在2006年成功跨越400亿元大关的基础上,2007年、2008年连续跳跃500亿元和600亿元新台阶;2010年成功突破800亿元,达到819亿元。2011年成功突破千亿,进入了四川省千亿俱乐部,达到10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六十多来达州市GDP年均增长6.8%。其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达州市年均增长9.6%,“十一五”年均增长14.2%,比“十五”时期提高2.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四川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010年达州市民营经济增加值425亿元,占GDP的51.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63.1%。

1978年达州GDP占四川省的比重为6%,此后便逐年下降,1993年达到4.1%这一最低点后,又逐年上升,经过10多年的恢复发展,2007年达州市GDP达到510亿元,占四川省的4.9%。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三年又回落到4.8%。从位次上看,1978年达州GDP总量居四川省第4位,1999年被宜宾超过降到第5位,2009年又被南充超过而下降到第6位,并保持至今。

2014年,达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7.83亿元,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1.6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12.96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3.21亿元,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9:52.9:26.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4%、59.7%和31.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7、5.0和2.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2014年,达州市粮食种植面积55万公顷,增长0.61%。其中,小麦6.55万公顷,下降2.37%;水稻17.45万公顷,下降0.87%;玉米10.09万公顷,增长0.52%;薯类15.42万公顷,增长1.48%;油料种植面积12.8万公顷,增长1.2%;蔬菜种植面积9.15万公顷,增长1.7%。全年粮食产量282.25万吨,比上年增加0.56万吨,增长0.2%;油料产量31.95万吨,增长2.9%。

第二产业

2013年,达州市全部工业增加值95.80亿元,增长7.3%;实现利税141.62亿元,增长20.2%;资产负债率54%,下降1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4.25次/年,提高0.6次;成本费用利润率9.15%,降0.0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7.58%,升1.14个百分点。95.80亿元,增长7.3%;实现利税141.62亿元,增长20.2%;资产负债率54%,下降1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4.25次/年,提高0.6次;成本费用利润率9.15%,降0.0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7.58%,升1.1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2013年,达州市全社会投资完成1176.2亿元,增长17.3%。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238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5.7%,新增固定资产881.71亿元。年内上亿元投资项目171个,其中:中石油川东北高含硫项目完成投资11.22亿元,川投燃气发电项目完成投资10.89亿元,南大梁高速公路完成投资8.1亿元,颜锋铝业铝型材一体化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37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560.46亿元,增长13.6%,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9个百分点。按经营地统计,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80.7亿元,增长14.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79.77亿元,增长12.5%。按消费形态统计,餐饮销售收入完成57.88亿元,增长13.1%;商品销售收入完成502.59亿元,增长13.6%。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限额以上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同比增长24.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0.4%;日用品类增长51.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0.2%;家具类增长46.5%;汽车类增长23.6%;中西药品类增长69%。

2013年,达州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351.3万人次,增长9%。旅游总收入90.42亿元,增长21%。[6]

社会事业

科技

2014年末达州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家,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5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厅)级重点实验室5家。全市获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授予市级科技进步奖28项,登记技术交易合同金额1750万元。全市组建特色农业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26个。全年共申请专利898件,专利授权560件,其中企业申请专利323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61件。[6]

通信

2014年,邮政电信业务收入27.15亿元,增长2.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7.6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50.77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93.48万户,4G用户17.7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8.87万户,网络电视用户21.07万户。

传媒

2013年,达州市共有文化艺术馆(站)319个;博物馆3个;陈列馆2个;公共图书馆7个,藏书量92.1万册。年末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47%和95.32%,达州市有线电视入户率28.69%。

卫生

截至2014年末,达州市共有卫生机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397个(含个体诊所),其中医院、卫生院382个(不含非建制乡卫生院),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全市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729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生6266人,注册护师、护士6994人;卫生机构床位数2.25万张。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5.2‰和8.39‰。

体育

2014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1个,建设全民健身路径424条,当年新建全民健生路径80条,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99个。体育彩票销售实现1.42亿元,增长10.1%。

教育

201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023所。其中,小学1603所;普通中等学校38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6所;普通高等学校2所。全市共有专任教师47818人。其中,小学23044人;普通中学20048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528人;普通高等学校1198人。全年各类学校招生21.44万人,在校生84.4万人,毕业生22.66万人;小学招生6.76万人,在校生42.09万人,毕业生7.18万人;普通中学招生10.6万人,在校生31.74万人,毕业生10.8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3.36万人,在校生7.9万人,毕业生4.0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7182人,在校生22150人,毕业生6002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593人。幼儿园728所,在园儿童19.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7]

历史文化

元九登高

达州元九登高节这一传统已沿袭千年,每年正月初九,数十万人倾城出游,这一壮观景象在全国也属罕见。相传公元815年,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诗人,世称元九)贬谪通州(今达州)任司马,初到任时,通州:“人稀地僻、蛇虫当道”,元稹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干了不少好事。公元818年元稹调任河南,民众便于正月初九元稹离任当天,全城父老登上城南翠屏山和城北凤凰山,万民送别,依依不舍。达州从此留下了“元九”登高的传统习俗。每年元月初九这一天,达城万人空巷,男女老幼竞往城外登山,登高远望,纪念这位好官,而且风雨无阻,不达山顶决不罢休,一直延续今日。人们借此登高眺远,祭天祈福,期待一扫去岁颓势,迎来新年万事畅达。当代达州籍著名诗人梁上泉有这样的诗句:达州原是古通州,山自青青水自流;元九登高怀元九,诗魂常伴凤凰游。“元九”登高节已在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注册,成为达州的城市文化节日品牌。

石桥火龙

达州石桥火龙闹春已延续千年。整个活动贯穿了请龙、龙点睛、龙请水、烧火龙、送龙等民俗风情,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到了元宵节晚上,数条火龙游街走巷穿梭,居民家家用硝磺、柴碳等原料配制成烟花,尽情地对火龙燃放,使之火花四溅,让人喝彩不已。火龙用竹篾做成龙的躯体,再裱上白纸,涂上颜色,绘上鳞、角、爪,龙首、龙尾长达数十米,浑然一体。然后用硫磺、白硝、木炭制成的火药,做成“土火箭”,还有吐珠、转花、大犁等不同式样的烟花,安装在龙的全身。一条火龙由十来个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乐手、擎鳖鱼、小龙虾、鳖、金鱼等人,队伍达几十人。经过几百年来艺人不断地研究改进,如今火龙由原来丈把长,发展到现在最长可达30多米长。[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