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渠童謠是四川省達州市的地方兒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俗攝影協會聯合主辦的第五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頒獎典禮上,一群身着大巴山傳統服飾的孩子們翩翩起舞,以稚嫩的童聲演繹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巴渠童謠,贏得了參會外賓們的熱烈掌聲--經通川區收集整理申報,2007年3月,"巴渠童謠"被認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

歷史沿革

《太平寰宇記》載:巴渠居民"其民俗聚會則擊鼓、踏木牙、唱竹枝為樂"--漫漫歷史長河中,大巴山南麓的達州民間世世代代流傳着土俗的兒童口頭歌謠,從搖籃曲到訓練口齒的繞口令,充分表現了巴渠兒童在不同歷史時期接受教育、享受童趣、成長進步等方面的內容。

巴山渠水山高水長,生活自古極為艱辛。閉塞的環境將孩子們的童年束縛在一個小小的院壩里和村落里,他們大多沒有玩具,唯一的娛樂就是在童謠的伴奏下進行簡單的遊戲。

明末,李自成起義時,其"免賦"主張編成的童謠,曾廣泛從外地流傳到巴渠各地,朗朗上口的童謠把勞苦大眾反對封建剝削制度的憤怒表現得淋漓盡致。

1914年,通川區蒲家鎮一個6歲的蒙童進入私塾學堂鵬程書院,先生馮天祿向孩子們教授的第一首童謠就是《張打鐵 李打鐵》,並神秘地說:"張打鐵李打鐵,那是兩個農民出身的大將,一個叫張獻忠,一個叫李自成,螃蟹就是張獻忠,李自成打的是官兵……"革命的種子就這樣通過童謠在幼小的心靈生根發芽。後來,蒙童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成為革命功臣、開國少將,他就是人稱"紅色儒將"的魏傳統將軍。

20世紀70年代以來,達州本土的陳官煊、鄧元傑、喻德榮、彭萬洲等一批兒童文學作者,吸收巴渠童謠營養,創作出了享譽全川全國的一批優秀兒童文學作品。2002年,四川文理學院中文系教授陳正平編著出版的包括《巴渠民間兒歌》篇章在內的《巴渠民間文學與民俗研究》一書,榮獲了2002年四川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意蘊價值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巴渠童謠意蘊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它反映了歷代兒童的成長過程和不同時期的社會現狀,是承載巴渠風土人情、生活習性的一個載體,是巴渠人民特別是孩子們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是記錄社會發展的一部典籍,也是現代兒童文學藝術的有效養分。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巴渠兒童,成為巴渠兒童成長的乳汁。許多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還戀戀不忘那些童年唱過的童謠。[2]

文化特色

巴渠童謠句式多樣,節奏鮮明,音韻優美,易記易誦,受到孩子們的喜愛和傳唱;且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從嬰兒出生一直伴隨着孩子長大成人,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列。

嬰兒出生的第三天,是人生旅途中的第一個慶禮"洗三朝"。這天,家長要宴請親友、產婆。採集槐枝、艾葉草藥煮水,請有經驗的接生婆為嬰兒洗身,並唱祝詞:我家有個小寶寶,出生三天洗個澡;圓圓的雞蛋身上滾,滾出五毒百病消。

隨着孩子的成長,媽媽開始為孩子唱起"搖籃曲"、"催眠謠": 悶洋洋,早早來,給娃帶個瞌睡來。悶洋洋,早早來,給娃娃蓋個花鋪蓋。悶洋洋,早早來,給娃娃投個好夢來。

再長大些,孩子就會聽到教誨童謠:排排座,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妹妹睡覺留一個,不嫌少,不爭多,吃完了,笑呵呵。

孩子漸漸長大,到了接受知識的時候,表達人民政治態度的時政童謠又來作伴:川北有個達縣城,城裡有個劉瘟神(指軍閥劉存厚),紅軍一到瘟神跑,窮兄窮弟享太平;鄉長梳子梳,保長篦子篦,甲長進了屋,提走老雞母。

還有能逗得孩子們咯咯大笑的"顛倒歌"等妙趣橫生的詼諧童謠:三十晚上大月亮,強盜出來偷水缸,聾子聽見腳步響,瞎子看見翻院牆,啞巴在喊莫忙去,瘸子起來攆一趟。[3]

傳承發展

隨着時代的發展,原來相對封閉的巴渠農耕文明不斷受到現代文明的衝擊,孩子們多沉迷於電視、網遊等活動,巴渠童謠逐漸式微。舊的童謠得不到傳承,新的童謠難以產生和流傳,具有極高思想藝術價值的巴渠童謠瀕於滅絕,亟待搶救和保護。

在社會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的同時,通川區高度重視教育文化事業。2005年,該區投入4萬元,用於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與搶救工程的普查工作。2006年再次劃撥8萬元,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專項資金。通川區文體局、文化館的文化工作者為繼承和發揚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跋山涉水、走村串戶、搜集資料,尋找遍布巴渠大地的童謠所留下的痕跡。他們搜集、記錄、分類、編目,將巴渠童謠完整建檔,用文字、錄音、錄像、多媒體等手段,進行真實、全面、系統地保存。還成立了"巴渠童謠研究會"開展專題研究,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等途徑,使巴渠童謠後繼有人。通川區的文化工作者更將巴渠童謠譜成歌曲、編排成舞蹈,利用"元九登高節"、"鄉村旅遊節"、"春節團拜會"等各種活動進行演出,予以廣泛傳唱。

該區對巴渠童謠資源的全面普查已告一段落,編輯出版了《巴渠民間童謠專集》,拍攝製作了一批童謠演唱光盤,將童謠納入每屆藝術節內容,制定出規劃,擬建立巴渠童謠傳誦基地,舉辦兒歌調演比賽,邀請專家學者召開巴渠民間童謠學術研討會等等。

傳承保護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