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赵宪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赵宪章
出生 1951年
山东省莘县
国籍 中国
职业 文艺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知名于 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1998年被授予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
知名作品文艺学方法通论
西方形式美学研究--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
文艺美学方法论问题

赵宪章[1]

1951年生于山东省莘县,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和文学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江苏省重点社科项目"中国各体文学的艺术形式"。

曾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现任文艺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1992年被学校确定为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被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授予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曾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文艺理论组组长等。现任南京大学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专家等。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和文学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先后主持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学术讲座

形式美学与文学形式研究、文艺学的方法与体系、文学与图像

代表性著作

阶级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美学发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基础

代表性论文

《论卢卡契文艺学的"总体性"方法》

科研成果

文艺学方法通论

40万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江苏省"七·五"社科规划项目最终成果,1994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本书依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将文艺学方法概括为五种基本范式,对其各自的特性及历史型态进行了具体阐释。《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全国十余家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书评,被认为是新时期以来文艺学方法论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该书被载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名著提要》和《中国文学年鉴1990-1992》。


《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

41.7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1998年第2次印刷,国家"八·五"社科项目最终成果,1997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本书对源于西方的"形式"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阐发了形式美学的历史渊源及其学科型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美学发现》

1.6万字,载《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1986年获南京市作家协会首届"金陵文学奖"。论文从"人"和"美"的四个关系阐发了马克思这部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认为马克思将人和美、人的问题和美学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将人的一切本质属性都归结为美的属性,是非常深刻的。

《人的和谐--新时期文学价值观描述》

1.3万字,载《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3期,1994年5月获《学习与探索》杂志社首届优秀论文一等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7期转载。论文认为,新时期文学的突出特点是重铸心灵的和谐:如果说表现愚昧与文明的冲突、寻找新的伦理规范是人与人和谐之达成,那么,在人化的自然和人的自然化中营造新的精神家园,则是人与自然和谐之寄托,二者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价值结构,试图为整个民族适应并参与现代生活锻铸健康的心灵。

研究课题

论中国各体文学的审美形式

(江苏省社科"九·五"规划重点课题)

将中国各体文学的艺术形式置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展开比较研究,考察中国与西方在文学体式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形式美学思想和形式创造的方法,进而从总体上概括中国文学的审美形式及其形式创造的民族特色,以及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和交流可能性及其"形式话语"和"话语形式"。

易经》与中国形式思维

通过研究《易经》所展现出来的形式思维探讨中国人的形式观念及其思维形式,进而从文化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角度考察古代中国人的形式美学思想。

中国形式美学

在上述两相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总体上概括中国形式美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

赵宪章教授已讲授和准备讲授的课程

文艺学的概念与范畴

选取中外美学史和文艺理论史上若干最具典型性且有现代意义的概念与范畴,展开历史梳理及逻辑分析,廓清其基本内涵,确定其理论边界,发掘其学术意蕴,探讨其相互关系,借此拓展学生的知识系统,强化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文艺理论体系研究

通过中外美学史和文艺理论批评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理论家或理论流派、理论思潮的分析研究,探讨文艺理论体系建构的方法和逻辑,总结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学生独立地思考和分析文艺理论问题提供历史的借鉴和方法论的参照,训练学生洞察文艺问题的敏锐力和理性思辨能力。

文艺学方法通论

首先阐释文艺学方法的逻辑规定和历史型态,即依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将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批评史作为一个整体,从方法论的层面剖析整个人类对于文艺现象的接受、阐释和研究的原则、方式和方法,探讨文艺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基本思维范式和基本规律,从而使文艺学走向自觉和自由,为文学理论批评提供方法论方面的理论参照。

马列文论

综合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美学和文艺的主要理论,从历史发展和逻辑构成两个层面阐释其精要,并结合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最新发展,揭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现代意义,并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展开再阐释。

学术研究主要涉及以下领域

  【一】1980年前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主要成果有:《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论断和浪漫主义》(与包忠文合作),《阶级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美学发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基础》。   【二】80年代中后期主要从事文艺学方法论研究,主要成果有:《浅谈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社会学理论》,《论卢卡契文艺学的“总体性”方法》,《论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方法》,《20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跋》,《中国古代文论:文艺学经验方法的历史型态》,《文艺学方法通论》,《中国艺术理性》,《文艺美学方法论问题》。   【三】90年代主要从事形式美学研究,主要成果有:《符号的转换》,《柏拉图理式论美学臆说》,《亚理斯多德形式美学臆说》,《论前苏格拉底美学的数理形式概念》,《形式概念的滥觞与本义》,《古罗马美学与审美二元论》,《审美判断之二律背反》,《康德美学的形式概念》,《西方形式美学》。   【四】2000年以来开始尝试将形式美学方法落实到文学研究领域,主要成果有:《〈灵山〉文体分析》,《文体与形式》,《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形式美学与文学形式研究》,《日记的私语言说与变体》。 【五】目前从事“文学图像论”研究,先后发表《语图互仿的顺势和逆势》(《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语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语图传播的可名与可悦》(《文艺研究》2012年第11期)、《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诗歌的图像修辞及其符号表征》(《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等论文。

研究成果

著作类

1.《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增订版。

2.《文艺学方法通论》,独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初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修订版。

3.《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基础》,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二十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上、下),与蒋光学共同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5.《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丛书·艺术卷》(8册),主编,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其中,独著《中国艺术理性》卷,辽海出版社2001年再版(书名改为《美不胜收:艺术理性漫议》)。

6.《西方形式美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署名改为赵宪章、张辉王雄)。

7.《西方形式美学》,主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

8.《中国典籍精华丛书·美学精论卷》(共2册),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9.《中国艺术理性》,独著,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初版,辽海出版社2001年新版(更名为《美不胜收:艺术理性漫议》)。

10.文艺美学方法论问题》,独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文体与形式》,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增订版。

12. 《形式的诱惑》,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年版。

13. 《汉语文体与文化认同研究》,主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

14. 《美术考古与艺术美学》,与朱存明合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 《文学变体与形式》,与包兆会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 《文学与形式》,与南帆方克强汪正龙共同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 《艺术与语言的关系研究》,与王汶成共同主编,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8. 《文体与图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其它:《文学研究》、《文学评论丛刊》副主编,《文学与图像》主编。[2]

论文类

1.《评〈水浒〉忠义观》,载《南京大学学报》1976年第1期。

2.《关于鲁迅所到青龙山煤矿和所下矿洞的调查》,载《鲁迅研究资料》(2),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

3.《关于江南水师、陆师两学堂史实的辨正》,载《鲁迅研究资料》(5),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梦幻·现实·艺术》,载《钟山》1981年第4期。

5.《试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美文学》,载《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文学专号。

6.《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论断和浪漫主义》,载《现代文艺论丛》(2),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马列文论研究》(6)转载(缩写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与包忠文合作。

7.《伯里欣根和济金根》,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8.《试论文艺上的庸俗社会学》,载《滁州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与包忠文合作。

9.《心理信息的快速追踪》,载《钟山》1984年第2期,与安凡合作。

10.《阶级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统一》,载《文学评论丛刊》(1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新颖别致的微型喜剧》,载《江苏戏剧》1985年第6期。

1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美学发现》,载《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13.《二十世纪文艺学方法的基本类型》,载《青春》1986年第2期。

14.《浅谈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社会学理论》,载《社会学研究》1986年第2期。

15.《论卢卡契文艺学的"总体性"方法》,载《江汉论坛》1986年第4期。

16.《丹纳和文艺社会学的确立》,载《江西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17.《从批判文艺学向建设文艺学的历史性转折》,载《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与文德培合作。

18.《文艺学移植"三论"科学的反思》,载《南京大学学报》语言文学专辑(1986)。

19.《奔向二十一世纪》,载《南京大学研究生学报》1987年第1期。

20.《论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方法》,载《文学评论》1987年第3期。

21.《阿恩海姆与文艺学的格式塔方法》,载《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第4期。

22.《文艺社会学和文艺心理学的合流与厨川白村》,载《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23.《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参照系》,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九),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24.《"结构"及其消解》,载《学术界》1988年第4期。

25.《审美经验──艺术真实参照系》,载《新华日报》1989年1月25日。

26.《艺术形式与艺术视知觉》,载《现代摄影》(14),1988年6月出版。

27.《文学研究的方法模式及历史走向》,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1988)。

28.《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文学批评》,载《当代小说理论与技巧》,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9.《心智的启迪与本体的崇尚》,载《百科知识》1989年第11期。

30.《中国古代文论:文艺学经验方法的历史型态》,载《江海学刊》1990年第1期。

31.《论中国古代文论作为文艺学经验方法的历史属性》,载《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4期。

32.《费尔巴哈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批判》,载《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33.《人的和谐──新时期文学价值观描述》,载《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3期。

34.《崭新的建构 鲜活的个性》,载《学术论丛》1991年第3期。

35.《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产生及其历史型态》,载《镇江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

36.《符号的转换──新时期文学本体观描述》,载《学术月刊》1992年第1期。

37.《关注人生的理论》,载《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文学》,南京出版社1992年5月版。

38.《柏拉图理式论美学臆说》,载《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5期。

39.《你失去了什么》,载《雨花》1993年第6期。

40.《论前苏格拉底美学的数理形式概念》,载《思想战线》1993年第5期。

41.《走向科学的文艺学》,载《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与张辉合作。

42.《亚里斯多德形式美学臆说》,载《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43.《形式概念的滥觞与本义》,载《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

44.《关于文艺学能否作为科学的思考》,载《文论报》1994年第4期。

45.《古罗马美学与审美二元论》,载《文艺研究》1994年第3期。

46.《"湘西情绪":一颗艺术魂灵的勾画》,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2期,与天雨合作。

47《文学现在式》,载《文论报》1995年6月15日第3版。

48.《文化的复制》,载《粤港企业家报》1995年1月15日。

49.《形式主义的困境与形式美学的再生》,载《江海学刊》1995年第2期。

50.《审美判断之二律背反》,载《学术月刊》1995年第5期。

51.《文学史的概念与文学的历史规律》,载《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

52.《形式美学:中国与西方》,载《文史哲》1997年第4期。

53.《形式与道:中西美学的元概念》,载《文学理论:面向新世纪》,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版。

54.《康德美学的形式概念》,载《外国美学》(14),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版。

55.Form and Tao:The Meta-Concep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s,载《中西文化:差异与共存》(外文版),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又载中文版《文化:中西对话中的差异与共存》,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56.《形式的历史化》,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57.《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中国化问题臆说》,载《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58.《中文系要打"中华牌"》,载《北大中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59.《文化学的疆界与文学批评方法》,载《文学前沿》(1),首都师范大学出版1999年12月版。

60.《形式美学之可能》,载《江海学刊》2000年第3期。

61.《大学中文系何处去?》,载《青年思想家》2000年第1期,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

62.《也谈思想史与文学史》,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11月28日第10版。

63.《〈灵山〉文体研究》,载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1年第6期。韩国《中国研究》第29卷转载,韩国外文社2002年6月版。

64.《论网络写作及其对传统写作的挑战》,载《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65.《语文教学中的跨语境接受》,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3月(上半月) ,与金立群合作。

66.《中国文艺学现在和未来》,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67.《词典体小说形式分析》,载《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68.《为新学科立传》,载《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与汪正龙合作。

69.《再论词典体小说的形式》,载《审美文化丛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70.《陆文夫及其〈美食家〉》,载韩国《中国学研究》第23辑,韩国外文社2002年12月出版。

71.《刘勰〈文心雕龙〉二题》,载韩国《中国研究》第30卷,韩国外文社2002年12月出版。

72.《形式美学之文本调查--以〈美食家〉为例》,载《唯实》2003年第6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重新发表。

73.《中国文艺理论的历史特点》,载[韩国]《韩华学报》第二号,韩国韩华学会2003年7月25日出版。

74.《学术规范、实证精神与数字时代》,载《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

75.《关于教育》,载《世纪印象--百名学者论中国文化》,华龄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76.《摄影与文学的艺术接口》,载《中国艺术报》2003年10月17日

77.《〈乐记〉与〈诗学〉文本比较》,载《文艺美学研究》(第三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8.《文艺学的对象应当是文学》,载《批评家的自白》,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79.《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04年第3期。

80.《问题意识和历史优先》,载《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8日。

81.《形式美学与文学形式研究》,载《中南大学学报》第11卷第2期,2005年4月出版。

82.《日记的私语言说与解构》,载《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83.《日记的形式诱惑及其第一人称权威》,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3期。

84.《2000-2004年中国文学期刊影响力报告》,与邓三鸿合作,载《东南大学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85.《中国文学学者与论著影响力报告--2000-2004年中国文学CSSCI描述》,与白云合作,载《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

86.《2000-2004年中国文学机构和区域学术影响力报告》,与白云合作,载《深圳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87.《2000-2004年艺术学机构和区域学术影响力报告》,与白云合作,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88.《2000-2004年艺术学期刊载文及影响力报告》,与邓三鸿合作,载《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第2期,署名上大。

89.《2000-2004年艺术学研究主题词分析》,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5期。

90.《2000-2004年艺术学学者与论著影响力报告》,与叶波合作,载《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91.《基于CSSCI的中国文学研究主题词分析(2000-2004)》,与苏新宁合作,载《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6期。

92.《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赵宪章教授访谈录》,与曾军合作,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93.《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导读),载胡有清主编《文艺学撷英--中外文论名著导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4.《康德〈判断力批判〉》(导读),载胡有清主编《文艺学撷英--中外文论名著导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5.《传媒时代的"语-图"互文研究》,载《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96.《解构及其理论意义》,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1期。

97.《汉语文体与文化认同》,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1月25日。

98.《原创教材,以启新声》,《文艺报》2008年5月8日

99.《2005-2006年艺术学研究影响力报告》,《中国美术研究》2008年第2期。

100.《论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清华学报》2008年第4期。

所授课程

【一】形式美学专题研究(博士生课程,讲授和讨论)

梳理形式概念的历史演变,研读形式理论的经典名著,阐发文艺研究中的形式问题,拓展和更新学生的知识系统,启发学生发现学术前沿问题,提升他们的理论研究的能力。

【二】艺术学的方法论(硕士生课程,以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通过文艺学历史线索的梳离,总结文艺研究的方法模式及其理论体系,剖析整个人类对于文艺现象接受、阐释和研究的基本原则,探讨文艺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思维范式和历史规律,为学生从事文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课题

【一】《当代文学变体与形式创新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二】《汉语文体与文化认同研究》,南京大学985子项目。

【三】《艺术与语言的关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

获奖情况

【一】《文艺学方法通论》,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4年)。

【二】《西方形式美学》,先后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年)和教育部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8年)。

【三】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1998年)

【四】"中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研项目),先后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

【五】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2002年)

【六】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2年)

【七】《文体与形式》,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

【八】《文学变体与形式》(与包兆会合作)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年)[1]

代表作品

【一】《文艺学方法通论》,40万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江苏省"七·五"社科规划项目最终成果,1994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本书依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将文艺学方法概括为五种基本范式,对其各自特性、历史型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阐释。《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十余家刊物发表了书评,被认为是新时期文艺学方法论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该书被载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名著提要》和《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90-1992》。

【二】《西方形式美学研究--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41.7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国家"八·五"社科项目最终成果,1997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该书由五篇组成(前三篇为本人执笔),依照历史时序探讨了源于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形式"概念,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系统梳理,阐发了形式美学的历史渊源和学科形态。

【三】《文艺美学方法论问题》,21万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钱中文和童庆炳主编的"新时期文艺学建设丛书"中的一种,收录了本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关方法论方面的论文。其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美学发现》,1.6万字,原载《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1986年获南京市作家协会首届"金陵文学奖"。该论文从"人"和"美"的四个关系阐发了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认为马克思将人和美、人的问题和美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将人的一切本质属性都归结为美的属性,将美的一切属性都归结为人的属性。

【四】《文体与形式》,25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2005年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本书收录相关形式美学和文学形式研究方面的论文14篇。通过中国文艺学的历史反思,对传统的"思想史"(或称"主题学")的文学研究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只有重视形式研究,即"通过形式阐发意义",而不是"超越形式直奔主题",才能规避文学研究的平面化和单一模式,才能使文学研究实现"身份认同"并开创新的生机。

视频

赵宪章形式

参考资料

  1. 个人简历网
  2. 赵宪章,南京大学, 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