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赤霞映紅英雄山(文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赤霞映紅英雄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赤霞映紅英雄山》中國當代作家文葦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赤霞映紅英雄山

一個[春]末時節,陽光甚好,我騎車去了英雄山。

英雄山,老濟南人都叫它四里山,因其距離濟南老城約四華里路而得名。再往南還有五里山、六里山、七里山等等。

自清末民國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觀園、老商埠區一帶一直為濟南市區的繁華中心。濟南三面環山,離着市里最近的山就是四里山和千佛山了。那年代我們家住在大緯二路和經四路交匯處,孩童時代常常去的山就是這個四里山。

那時公交車輛很少,我們也沒有那個幾分錢來買車票,只是小夥伴們約了徒步去玩。小學生每年清明節都由學校組織掃墓,也是排了一隊隊,沿着大緯二路南去。掃完墓隊伍就散了鴨子,都是各自再走回來。那時絕對百分百的都是就近入學,所以整座經四路小學的學生都是在附近一那片住的。

四里山過去還有個文雅名字:赤霞山。

看到資料上或有人作文里都寫着,是因為山上遍植黃櫨樹,秋季似紅霞滿山而得名,對此我深以為疑。

這都六七十年了,本市居民都知道,四里山哪兒有大片的紅葉跡象呢?山上皆柏樹和少量的梧桐、刺槐、白楊——難道是後來人把黃櫨樹都砍伐盡而換了樹種?謬矣!我想古代這山也肯定是個荒草野嶺,不會紅葉滿山的。

四百五十多年前明代詩人李攀龍約好友許邦才曾在重陽節登高四里山。許邦才後來有詩曰:「新詩忽自故人來,令節黃花初發醅。城外青山城裡見,籬邊那忍獨徘徊。山頭對酌夕陽斜,下見湖城十萬家。剩有登高酬令節,何人正不負黃花。」(《九月於鱗招登四里山》)從詩中可見那時也是個僻嶺荒山,過去年代,濟南南部山區多是這樣的禿山,很少有植被。我是這樣想的,應是朝暉晚霞把個禿山丘陵映照的紅彤彤而故名赤霞嶺的吧。

1949年11月四里山奠基革命烈士陵園,因財政窘迫,耽擱了十九年後才告竣工,這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山巔的烈士紀念塔高34.6米,用乳白色花崗岩砌成;塔南山麓有烈士墓地,葬有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鄧恩銘、早期山東省委書記劉謙初、早期工農運動領導人魯伯俊-----以及濟南戰役和在其它戰爭中犧牲的有名、無名烈士二千餘人。

1952年10月,毛澤東在山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陪同下來到四里山黃祖炎墓前悼念他的戰友。黃長征時期曾任毛的秘書,後任山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建國初在濟南遇刺身亡,時年45歲。

毛澤東站在山上感慨道:「有這麼多的人民英雄長眠在這裡,乃此山之幸也,這真是座英雄山啊。」從那,這四里山就改叫英雄山了。

直到1998年才在山麓西南修建了赤霞廣場,翌年把原省工業展覽館場地上12米多高的毛澤東石雕像遷移到這裡來。

我從山巔紀念塔前200多級台階下到紀念堂,堂前有塊空場地,每天有成百或上千的人在活動。有唱歌的、跳舞的、踢毽子的;這三組人群最龐大。合唱群最盛,緊挨着的就是跳舞大軍,觀者都一層層台階的站滿。

合唱團是群眾自發組織的,足有上百人。有樂隊、音響、指揮,還印發歌曲材料,人手一冊。那些二三十級的台階正好成了座凳。百分之九十都是五六十上的人,多女性,穿紅着綠,精神昂揚,匯成了一片彩色的河流。唱的歌曲內容也大多是他們年輕時代的革命歌曲,什麼《東方紅》《十送紅軍》《打靶歸來》《我的祖國》------她們也只會唱這些了,你讓他們唱周杰倫、超級女聲、港台流行樂-------她們也唱不來。

據說這合唱團、跳舞群中,本市居民東西南北的都有,有許多是從數十里外趕來聚眾湊伙扎堆的。

跳舞隊伍也是清一色的娘子軍。這些大媽,老太婆們真是活得比大叔、老頭們滋潤多了。跳舞時一律的面向西,前面是草圃、樹林,路過的只能看她們的背影,大概也是算計好的。台階上的幾個來遊玩的女學生也跟着學,手舞足蹈,因也是背影,並不怕人笑話。

在那群人中有個高挑身材的女子,足有一米七八的個頭,身材熱火,舞得棒極了。間或一則身,露出了白皙的臉龐。那動作在百群中獨一個,很是扎眼。擺動幅度極大,已到了誇張的程度。要隔着以前,濟南人形容這種女人為「浪」。

「你看她浪滴呀!」

而現今的眼光卻不一樣了,人家會說:

「那舞跳得真是到家了!」

她舞得確實好。後來我從下面走,拍了幾張跳舞的,才看出這女子也該是四五十歲的人了,描眉畫了妝。但從背面望去,完全就是個二三十歲的姑娘。

踢毽子的多是四五人一幫,約有數十幫。另外就是零散的跳交際舞的、唱戲的、敲鑼打鼓的、扔沙包的。而打牌的下棋的則退縮到了山麓僻靜之處。

只有扔沙包,踢毽子的多數是男人。要麼就是四五一堆,八九成群的老年男子,四平八穩的在那兒打牌、下棋;或坐或站,一個個灰衣暗服,形如土鱉。

人多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了商家做產品推銷的好地方,撒放宣傳頁的也多;還有帶着孩子來遊玩的年輕夫婦和更多的祖孫輩們------

在山之北則,還有十幾人圍一堆,一律的黑衣灰衣男性,原來是「說嘴」的。一人在那兒演講,諸如國家大事、海內外新聞、星球宇宙之類;這個群也存在了好多年了,說者多為中老年者。

北側山前原來還有一大幫子賣鳥的,自修理改造山麓後掛了牌子,禁令買賣國家保護動物等,鳥市被取締了。

山麓東北則,有形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化市場,主要經營古玩字畫,各類書籍及花鳥蟲魚之類,是濟南乃至華北聞名一時的馬路市場

周末的英雄山,成了本市居民大聚會的舞台。那些前輩們拋頭顱灑熱血而為之換來的這個國家,這種歡樂場景,正是烈士們所期盼的。他們希望人民群眾安居樂業,載歌載舞的歡樂笑臉。這又是一座城內最近的山,免費的公共場所,現在大都市裡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人,他們閒暇時不上這兒來還能上哪兒去呢。

冬季的濟南,你要想圖安靜就去大明湖;要想看熱鬧,那就來英雄山吧。

這兩處都是不收費的公園[1]

作者簡介

文葦,1957年出生於濟南,從未離開過故土,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隨父母下放到在章丘、平陰居住過數年,現兩地也已劃歸濟南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