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利思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见利思义是中国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目前,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一种是方块文字,如汉字[1]、日文和韩文,还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种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词解释
在面对利益之时,首先思考、分辨利益的获取是否符合道义。是儒家用以处理义利关系的准则。对利益的追求与对道义的坚守之间常存在冲突。人们往往会因为贪图私利而忽视道义,行背德违法之事。针对这种情况,孔子(前551—前479)提出了“见利思义”的主张,倡导人们应该在道义的原则之下谋求利益。知晓道义的是君子,一味追求利益的是小人。
引例1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yāo)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看见利益时思考该不该得,遇到危险时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的穷困而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成人了。)
参考文献
- ↑ 日文是怎么来的,日本人是如何把汉文,改换成他们自己文字的,搜狐,2021-03-15
- ↑ 与汉文同宗同源的西夏文,国人看它如天书,俄罗斯人却如数家珍,搜狐,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