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損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血管損傷 |
英文名稱 :vascular injury 就診科室 :外科 發病部位 :四肢、頸部、骨盆部、胸部、腹部等血管 常見病因 :直接、間接暴力損傷血管 常見症狀 :出血、休克、血腫、動脈足背動脈等搏動消失或微弱 皮膚蒼白,皮溫降低、感覺麻木等 |
血管損傷不僅戰時常見,由於工農業和交通事業迅速發展,以及醫源性血管插管、造影等檢查的增多,發生亦不少見。以四肢血管損傷較多,其次為頸部、骨盆部、胸部和腹部;動脈損傷多於靜脈損傷。 [1]
目錄
病因
任何外來直接或間接暴力侵襲血管,均可能發生開放性或閉合性血管損傷。血管損傷的病因複雜,因而分類也不一致。按作用力情況而言,可分為直接損傷和間接損傷;按致傷因素可分為銳性損傷和鈍性損傷;按損傷血管的連續性可分為完全斷裂、部分斷裂和血管挫傷;按血管損傷的程度可分為輕、中、重型損傷。 [2]
臨床表現
出血
銳性損傷可表現為自傷口處流出新鮮血液,如果從傷口處噴射性或搏動性流出鮮紅血液,提示動脈損傷;若從傷口處流出暗紅色血液則提示靜脈損傷。值得注意的是,高速子彈或高速金屬碎片撞擊在骨骼上,儘管體表處的傷口很小,但其內部的損傷廣泛,出血嚴重。還應該注意的是雖然傷口出血可以自行停止,但多數情況下中等血管的損傷出血有間歇性。鈍性閉合性損傷,其血管損傷處血液可流至胸腹腔等體腔內,受傷者表現出嚴重的失血性休克,病死率更高。
休克
創傷和疼痛都可以加重休克,但最基本的原因仍然是出血造成的失血性休克。開放性損傷可以粗略的估計失血量,閉合性損傷則很難估計其失血量。
血腫
血管損傷後出血除流向體表或體腔外,還可以流向組織間隙形成血腫。如果出血流向縱隔則表現為縱隔的增寬、呼吸困難、胸痛等;如果流向後腹膜,則可出現腹痛、腹脹等。血腫與血管裂孔相溝通形成交通性血腫,該血腫具有膨脹性和搏動性。這是診斷鈍性血管外傷的局部重要體徵。
組織缺血表現
肢體動脈斷裂或內膜損傷所致的血栓可使肢體遠端發生明顯的缺血現象,即所謂的「5P」表現:①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②遠端肢體缺血疼痛;③皮膚血流減少,皮膚蒼白,皮溫降低;④肢體感覺神經缺血而出現感覺麻木;⑤肢體運動神經失去功能出現肌肉麻痹。
震顫和雜音
當受傷部位出現交通性血腫以及動脈損傷部位有狹窄者,聽診可聞及收縮期雜音,觸診時感到震顫。在外傷性動靜脈瘺時可聞及血流來回性連續性雜音。
合併臟器或神經組織損傷的症狀
當血管損傷合併其他臟器或神經組織損傷,出現的症狀是多種多樣的,肢體神經的損傷和缺血所引起的感覺障礙分布有所不同,前者是按神經所支配的區域分布,後者神經麻木感覺範圍則成襪套式分布。 [3]
檢查
動脈多普勒檢查
可聞及動脈血流異常,比如聲音減弱、消失、收縮期雜音或連續性雜音。
彩色超聲探查
可以探及血管內的血流方向、速度、血管口徑變化,是否連續,有無破裂、狹窄及血栓形成。假性動脈瘤時,聲像圖在動脈外傷處可見到無回聲的腫塊,邊界清晰,無明確囊回聲。
血管造影
經動脈穿刺插管造影,可以顯示動脈破裂情況,部分斷裂時可見造影劑流向血管腔外;而動脈完全斷裂時,近心端動脈可能形成血栓顯示血流中斷,或造影劑流向血管外而遠端動脈不顯影。動脈瘤內有血栓及血塊存在造影可顯示不規則影像。 [4]
診斷
一般在下列情況下應警惕血管損傷的可能:
3.不明原因的休克;
4.鈍性損傷後,有損傷部位遠端的血供障礙表現;
5.臨近血管行經的骨折和大關節損傷,同時存在遠端肢體血供障礙者;
6.對墜落傷或車禍等減速傷患者,要考慮到主動脈或內臟動脈損傷的可能。 [5]
併發症
血栓形成
動脈血栓與血管斷裂一樣可造成遠端供血障礙導致壞疽。靜脈血栓可引起回流障礙形成後遺症。
感染
由於開放損傷可合併細菌感染,亦可發生破傷風及氣性壞疽。
傷後水腫
組織損傷並遺留有靜脈及淋巴回流受阻。
假性動脈瘤
動脈部分斷裂後,裂口周圍血腫,血腫外層機化形成腔,動脈血與血腫腔相通並逐漸增大形成外傷性假性動脈瘤。
外傷性動靜脈瘺
動靜脈同時損傷,高壓動脈血流向低壓靜脈腔內形成外傷性動靜脈瘺,如不及時處理會造成循環障礙、心功能衰竭。 [6]
治療
血管損傷的治療目的,首先是通過及時止血,糾正休克,挽救傷員的生命;同時力爭恢復肢體血循環,重建血管,完善處理好血管傷及其合併傷,以保全肢體,減少殘疾。 [7]
參考來源
- 趙明輝,陳旻. 小血管炎腎損害. 《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 , 2006
- 胡偉新. 霉酚酸酯治療狼瘡性腎炎及系統性血管炎展望. 《 CNKI 》 , 1998
- 趙明輝,章友康,劉玉春等. 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相關小血管炎的臨床表現. 《 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誌 》 , 1999
- 王愛民,孫紅振,杜全印等. 177例四肢主要血管損傷的救治. 《 中華創傷雜誌 》 , 2001
- 韓東,廖福龍,李文,梁日欣等. 補陽還五湯及拆方對血栓形成大鼠梗塞灶,血管損傷半暗區,血漿t-PA,PAI活性及ET含量的影響. 《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 》 ,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