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蛇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蛇鱔(Echidna nocturna) ,又稱蝮鯙,形似黃鱔,劇毒。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太平洋區,從加利福尼亞灣至秘魯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0米,體長可達71厘米,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岩石底質海域,屬肉食性,以螃蟹、龍蝦、魚類、貝類等為食。[1]

[]

常見種類

鈍齒蛇鱔

(Echidna amblyodon) :又稱鈍齒蝮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尼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棕背蛇鱔

(Echidna delicatula):又稱棕背蝮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從斯里蘭卡至薩摩亞群島海域,體長可達65厘米,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珊瑚礁、岩礁區,屬肉食性。

白頜蛇鱔

(Echidna leucotaenia) :又稱白頜蝮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東非至土阿莫土群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4米,體長可達75厘米,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礫石底質的珊瑚礁,屬肉食性。

玫唇蛇鱔

(Echidna rhodochilus) :又稱玫唇蝮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尼及菲律賓海域及半鹹水域,體長可達33.8厘米,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沿海、河口區,屬肉食性。

單色蛇鱔

(Echidna unicolor) :又稱單色蝮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從東非至社會群島海域,棲息深度5-25米,體長可達40厘米,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淺海潟湖至深水礁坡,屬肉食性。

白點蛇鱔

(Echidna peli) :又稱白點蝮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區,從毛里塔尼亞至安哥拉海域,體長可達100厘米,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岩石底質的淺海域,屬肉食性,以甲殼類及魚類為食,可作為食用魚。

斑紋蛇鱔

(Zebra MorayEel):又稱斑馬蝮、條紋裸蛇鱔,斑紋蛇鱔的條紋像斑馬一樣迷幻,是最溫和的海鰻魚。

黃點蛇鱔

(Echidna xanthospilos):又稱黃斑蝮鯙。

雲紋蛇鱔

(Echidna nebulosa):又稱雲紋海鱔、星帶蝮鯙。

多帶蛇鱔

(Echidna polyzona):又稱多帶海鱔、多環蝮鯙。

鏈蛇鱔

(Echidna catenata)

紋喉蛇鱔

(Echidna fascigula)

條紋蛇鱔

(Channomuraena vittata)

外形特徵

體呈圓柱狀,尾部側扁。頭長。身披厚皮,且分泌有粘液,皮膚上的色素細胞多且密集。體表無鱗。口大;齒十分銳利,排列形式獨特;無舌。後鼻孔為圓孔狀、管狀或短管狀。鰓裂孔狀;第四對鰓弓變粗特化,與位於食道上、下方的咽頭齒板相連,形成一輔助咽食的骨質構造。無胸鰭及腹鰭;背鰭基地起始於鰓孔前方;背鰭、臀鰭與尾鰭相連。體色及斑點變化大,有單色、細點、圓點、不規則花紋及條紋等,是本科魚類分類時的重要依據。

生活習性

屬夜行性魚類,大部分種類白天躲在珊瑚礁穴或岩塊下,僅頭部露出洞口,尾部蜷縮在洞內,張口呼吸時即顯露出其銳利牙齒,少部分種類如管鼻鯙則生活在沙地海域。它們屬於捕食者,多半夜間外出掠食其他魚類,利用其如刀片般有時又內彎的牙齒,配合本身軀體似蛇般有力的扭曲力,獵物一旦被咬着則難以脫身;有的種類則以底棲動物或甲殼類等為食。由於皮膚厚且有粘液保護,使得它們能在珊瑚礁縫及岩縫中穿梭而不受傷。有些鯙類具有性別兩色現象,且伴隨有性轉變發生;有的種類先雌後雄(protogynus),有的先雄後雌(protandry)。例如黑身管鼻鯙幼魚為黑色,隨成長而變為艷藍色且帶有黃色鰭的雄魚,待完全變為黃色時,則已性轉變為雌魚。

種群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南非、紅海、馬達加斯加科摩羅、毛里求斯、馬爾代夫、塞舌爾群島、留尼汪、斯里蘭卡、聖誕島、印度、緬甸、泰國、越南、中國、日本、印尼、新幾內亞、菲律賓、澳洲、馬里亞納群島、庫克群島、夏威夷群島、帕勞、關島、瓦努阿圖、馬紹爾群島、新喀里多尼亞薩摩亞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巴拿馬、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等海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