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苏珊•桑塔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年1月16日 - 2004年12月28日)出生于美国纽约。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最引人注目、最有争议性的女作家及评论家之一。[1]

原名苏珊·罗森布拉特(Susan Rosenblatt),父亲是从事毛皮生意的犹太商人,他在桑塔格5岁时因肺结核死于中国。母亲改嫁给Nathan Sontag,于是苏珊改随后父姓。桑塔格是第三代的立陶宛裔美国人。

苏珊于亚利桑那州图森成长,高中在洛杉矶就读。她跳了三级,15岁就高中毕业,她从芝加哥大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和牛津圣安妮学院从事哲学,文学和神学方面的研究生工作。

1951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

1954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

1955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硕士。

加州第一个不收赡养费的离婚女人

苏珊·桑塔格文笔犀利、有洞见力,正所谓文如其人,她26岁时与丈夫离婚,毅然带著儿子、两个皮箱与七十元美金到纽约打拼,律师告诉她,她是加州第一个不收赡养费的离婚女人。

桑塔格同时也是反战的人权斗士,美国九一一事件过后一星期,她在《纽约客》杂志上撰文,认为此事件是美国政府自食恶果。

不做白日梦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立下一条“规矩”:“不做白日梦。”对大多作家而言,悠闲的沉思都属于工作的一部分,但在桑塔格看来,无异于浪费时间,会对她的情绪稳定产生威胁。

“做一个睿智的人,对我而言,并不是做事情做得‘更好’的问题,”

1973年,她在她的日记中吐露心声:“那是我唯一的存在方式。如果我不能做到睿智,我会就徘徊在紧张症的边缘。”[2]

“摄影界的圣经”

所著《论摄影》一书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以文学手法对摄影美学与文化提出一系列的思考,她认为“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现代人透过拍照、摆布相片,传达了自身对复制这个世界的向往。[3]

著作

1960年代初期,她还撰写了许多论文和评论,其中大部分发表在《纽约书评》,评论和党派评论。

评论作品

《摄影》(1977年)[4]

《隐喻的疾病》(AIDS and Its Metaphors)

《土星的标志》(1980年)

《艾滋病及其隐喻》(1989年)。

《旁观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1978年)[5]

短篇小说、散文

1966年,短篇作品收集于《反对解释和其他散文》(Against Interpretation)

1967年,第二本小说《死亡工具包》(Death Kit)

1969年,出版散文集,《激进意志的风格》(Styles of Radical Will)

历史小说

《火山恋人-浪漫史》(The Volcano Lover)(1992年)

《在美国》(2000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s)

论文

桑塔格的特点是对现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和个性采取严肃的哲学方法。

1964年,她首次发表了一篇题为《营地》在书中,她讨论了同性恋社区中的品味属性。

戏剧和电影作品

作家纳塔莉•萨劳特(Nathalie Sarraute),

导演罗伯特•布雷森(Robert Bresson)

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等人物的著作。

撰写编辑剧本

她撰写了剧本并编辑了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安东尼·阿陶(Antonin Artaud)的精选著作。

她后来的一些著作和演说被收录在《同时:散文和演说》(2007年)中。

获奖与荣誉[6]

1978年,摄影国家书评奖。

1990年至1995年期间,她是麦克阿瑟研究员。

1992年,获得了意大利马拉巴特奖。

1999年,她被法国政府任命为奥尔德艺术与勒特勒司令(1984年以同样的顺序被任命为司法官)。

2000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s)。

2001年,耶路撒冷文学奖。

2003年,德国书业和平奖。

2003年,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

婚姻

1950年,17岁时和菲利普·里耶夫(Philip Rieff)结婚。

1958年,与菲利普·瑞夫离婚。他们的儿子大卫·瑞夫后来成为了作家及其母的编辑。

1989年,桑塔格和摄影师安妮·莱柏维兹展开了新恋情,但这段恋情在桑塔格临终前一年结束了,但两人到桑塔格死时仍是朋友。

2004年12月28日,逝世于纽约。桑塔格因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逝。三十多年来,她与不同形式的癌症斗争,包括乳癌和子宫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