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旧居观感(习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蔡元培旧居观感》是中国当代作家习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蔡元培旧居观感
这次的去蔡元培旧居,却不是专门去的,是今天的一大早出门公干后,路遇而趁机拜访的。以前也曾经来过几次,都是走马观花的看个大概,不如今天看到的细致,特别是人物简介部分,看后还是颇被伟人得丰功所感动的。
旧居位于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明代,称“堂子胡同”(旧时苏沪方言称妓院为“堂子”),清代因与“金鱼胡同”北面的“堂子胡同”重名,遂将此“堂子胡同”改称“东堂子胡同”了。
旧居“大门朝南,两扇红漆木门,显得古色古香,进门便有电子音响,自动发出“欢迎光临”的温馨话语。参观旧居是不收门票的,大凡具有爱国教育意义的名人故居都是一样,譬如,我去过的鲁迅,老舍,李大钊故居。来到这里只是在来客簿上登记一下便可。
1917~1920年蔡元培在此居住。旧居为东西各三进四合院格局,一进院,二进院,现在是旧居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三进院北房五间曾是先生的客厅,现在四间改成展室了。院子的房子有些显得拥挤杂乱,不过院东几十米的绿柱红棂走廊很有气势,从旧居大门一直通到展室东侧。
不过院内的绿化还是不错的,二进院内有两株很有年岁的粗大的树,一株是杨树,另一株叫不上名字来,大概先生住在这里时栽种的吧,兴许更早些。一溜长廊的西侧放置着各样的花卉,我认得出的只有无花果和月季了,粉红的花朵娇艳欲滴。
顺着长廊走到头,就是先生住过的房间。由东往西四间是展室,西边一间一直保留着先生的卧室,遗憾的是,铁将军把门,一直没有对外观展。卧室对着的西墙,是先生的白色半身雕像,雕像背面墙上是毛主席题写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雕像两侧的地上摆放着两盆翠绿的盆景,高雅清淡。雕像前面是一盆开着黄白花朵的菊,也许菊作为傲霜之花,正是象征了先生的高洁的品质和坚强的情操吧。
进门的正堂上,是带有先生头像的生平简介,屋子摆放了十多盆大小不一的花树,散发着扑鼻的幽香。也许我来的不是时候,屋子里就两人,我和一个比我早去的眼镜女士。人少倒显得清净,可以静下心来,漫读先生的事迹了。
简介如是说,“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与蒋观云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被举为会长;次年参加同盟会,为上海分会会长。1907年,赴德国留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5年,在法国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倡办留法勤工俭学会。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五四运动爆发后被迫辞职。1927年,任国民党大学院院长,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有《蔡元培全集》存世。 1940年3月,蔡元培先生在香港病逝后,周恩来敬献了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一个多小时的静心观读先生的生平,深深为先生的伟业所感动。从旧居出来,回眸门前的两块旧居题字,墙上一块写着“蔡元培故居”,地上立着的那块写着“蔡元培旧居”,有区别么?经查阅资料得知:“蔡元培故居与别的故居有些不同。别人的故居,比如郭沫若、鲁迅、梅兰芳、老舍,他们生前都有自己的房子,拥有房屋的产权。但蔡元培一生未置产业。直到他1940年在香港病逝,他在大陆也并没有一处他自己的房产。东堂子胡同75号之所以被定为’蔡元培故居’,是因为蔡元培1917年至1923年任北大校长期间租住在此。“
纵观蔡元培一生,先生是民主革命家,是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职业教育家,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有着巨大的影响。先生一生不置产业,没有艳闻。正如哲学家冯友兰所说,蔡先生的人格感召力甚至比“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还伟大。
的确如此,蔡元培先生的思想人格不朽。
作者简介
习之,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