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茅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茅沅

茅沅(1926—)原籍山东济南,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自幼喜爱音乐,1951年起从事音乐工作,成名作是与刘铁山合作的《瑶族舞曲》(1952年首演)。其代表作品还有歌剧《刘胡兰》(与陈紫等合作)、《南海长城》、《王昭君》等,舞剧《宁死不屈》、《敦煌的故事》,小提琴曲《新春乐》。[1]

主要成就

茅沅原籍山东济南,生于北京,他幼年就极其喜爱音乐,茅沅的父亲是一位小提琴手,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由于他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在家庭的熏陶下,加上他的勤奋好学,在音乐方面他有了很高的造诣。1950年茅沅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51年起茅沅在中央歌剧院工作,开始从事专业音乐工作。他的成名作是与刘铁山合作的《瑶族舞曲》(1952年首演)。其代表作品有:歌剧《刘胡兰》(与陈紫等合作)、《南海长城》、《王昭君》、舞剧《宁死不屈》、《敦煌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小提琴曲《新春乐》,这首乐曲在当时几乎是家喻户晓,现在仍然是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必拉曲目。茅沅先生退休后的生活平淡而充实,八十多岁的他还很与时俱进很时尚的在电脑上作曲。他经常应业余合唱团需要编曲,如经典作品如《送别》、《紫竹调》等乐曲改编成合唱版本。

外界评价

经典依旧

相隔几十年,《瑶族舞曲》、《新春乐》这两首以西洋乐器演奏的中国音乐,依然被中西乐团演奏着,从未停歇。香港城市室乐团将往意大利举行数场音乐会,亦挑选了这两首音乐,向欧洲听众介绍脍炙人口的中国作品。乐团还邀请了这两首音乐的作曲者茅沅,重编了新的版本。

香港对茅沅来说并不陌生,他已来过不下十数次,原来他的老朋友卓明理、邓宛生是音乐界人士,早前还邀请他来港,为《瑶族舞曲》上台指挥,茅沅的儿子在香港定居。而他第一次来香港,是一九八一年,亦是有本港的乐团要演奏他的《瑶族舞曲》邀请他前来。

经常应邀重新编曲城市室乐团的演奏人数比交响乐团少,因此要重新改编,而《新春乐》原本只是小提琴独奏,要适合乐团的需要而再加上其它乐器的部分。该团同场会演奏谭盾的作品《卧虎藏龙》,茅沅认为,他的两首音乐曲子比较简单,相对于谭盾的复杂,在演绎《瑶族舞曲》与《新春乐》时,更需要细致些,毕竟,若在演奏时有何毛病,都很易让观众听出来。

自己的作品备受重视,各乐团都爱挑选演奏给外国观众,茅沅谦和地说:“这是和国家地位有关,外国观众以前不留意中国音乐,现在倒有兴趣了。这次乐团到的欧洲城市都不是大城市,更是让他们了解中国音乐的好机会,而我的这两首作品都是西洋乐器演奏,就算西方乐团有兴趣演奏,也不难掌握,很易接受,实在有助宣传中国文化。”

回忆起创作《瑶族舞曲》与《新春乐》的年代,虽然年份已记得不大清楚,但茅沅还是描述得很清楚,就像不久前发生的事情一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刚出现了不少乐团,但只有西洋引进的乐曲,为管弦乐团而写的原创作品需求甚殷。一直以来,《瑶族舞曲》的作曲者名称,都是茅沅与刘铁山并列,却原来,他们并不是一起创作该曲,而是基于音乐家之间的互相尊重。

管弦乐民族化使命感

茅沅说:“那时候我去观赏一个民族文工团演出的少数民族舞蹈,而舞蹈有一首歌,我听了很喜欢,于是回去后找到乐谱,是文工团的简谱,加以发挥改动,写成了管弦乐作品,后来才知道原本是刘铁山创作的,因此虽然当时尚未有版权意识,为了尊重作曲家,我把他的名字加上去。”至于《新春乐》,则是于大约一九五二、五三年写的,茅沅父亲是拉小提琴的,自己小时候也拉过,后来在中央歌剧院工作,就用河北民歌《卖饺子》第一小段为引子,发挥出整首小提琴独奏。

那个年代的作曲家,心中都有着伟大的使命感,对创作有民族化、大众化等不同“化”的追求,因此当今的音乐家们创作的前卫乐曲,茅沅坦言自己“作不来、没法弄”,“最普及最平凡最朴质又最创新,是最难却最有用的,就如时装,那些时装表演的服装都设计得很奇怪,但时装公司还是会要求设计师设计大家更愿意穿上,但又创新的服装。”茅沅爱用服装设计来形容作曲,这和他的妻子李克瑜是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有关,茅沅谦虚地说,妻子的名气比他还大,李克瑜曾为中央芭蕾舞团设计服装,还于北京服装学院担任研究生教授。

自言作不出前卫音乐茅沅很平和地说,他近年亦教授一些年轻人创作音乐,但都是教基础的技巧,知道许多年轻人追求前卫创新,却不易让观众接受的音乐,并不感到激动或反感,而是觉得听其自然,若是某些音乐没有人欣赏,作曲者便会加以调适,他语重心长地说:“音乐不像画画,画好了展出便行,音乐家作曲后还需要人演唱、演奏,才能真正流传下去。”

晚年安宁

茅沅比较欣赏英美的音乐剧,觉得既有音乐也有对白,很适合在中国发展,不过,他推说自己年纪大了,音乐剧的事业是要年轻人才去完成。眼中带笑,态度温煦,茅沅给人的感觉,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人家,原来,当他分享养生之道时,平易近人,是心得之一,除此之外,不烟不酒是一直如此,不大吃大喝少吃油炸食物,还有一点值得学习,是不争名争利,保持心情愉快。退休后茅沅生活平淡中却依然充实,除了为旧作应乐团需要编曲,近年内地流行组织业余合唱团,茅沅亦常为经典作品如《送别》、《紫竹调》等编成合唱版本,他还与时俱进地在计算机中作曲。

子女

茅沅的子女中,没有一位是从事音乐创作,他说,儿子是法律界人士,因为爱好音乐,所以娶了位小提琴家妻子,她就是城市室乐团团长何红英,也参演该乐团的巡演。

作品简介

《瑶族舞曲》

刘铁山,茅沅曲

作品简介:中国作曲家刘铁山、茅沅创作的这首单乐章管弦乐曲,以优美的旋律生动地描写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身着盛装于月下翩翩起舞的欢乐场面。彭修文曾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成民乐合奏曲。乐曲生动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夜幕降临了,人们穿着盛装,打着长鼓,聚集在月光下。由高胡奏出悠静委婉的主题,犹如一位窈窕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然后姑娘们纷纷加入舞蹈的行列,情绪逐渐高涨。突然,三弦和大阮奏出根据主题衍变的粗犷热烈的旋律,恰似一群小伙子情不自禁地闯入姑娘们的舞列欢跳起来,尽情地抒发了兴奋的感情。第二段由d羽转为D宫,改用3/4拍子,旋律时而富有歌唱性,时而出现跳跃的节奏音型,恰似一对恋人正在边歌边舞,相互表达爱慕之情,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第三段再现了开始的主题,人们又纷纷加入舞列,欢跳着,旋转着,歌唱着,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奏推向高潮后结束。[2]

《茅沅小提琴小品集》

作者:茅沅

茅沅小提琴小品集简介:光明行,这首进行曲是根据刘天华同名二胡曲改编。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二胡作曲家,他学贯中西,在二胡曲创作中多有突破和创新,“光明行”就是参用了西洋进行曲的形式写成的。改编为小提琴曲时。基本按照原曲,仅在个别几处作了少许变动。对花,这首变奏曲的主题是以河北民歌“对花”的骨干音组成的。经过几次自由变奏,在第四次变奏中“对花”的原貌才完全展现出来。

摇篮曲》主题采用了歌曲“苏武牧羊”的曲调。然而我在童年时期先听到是却是另外一种歌词,“我家有个胖娃娃……”。妇女们常哼它哄宝宝睡觉。在我的感情记忆中它永远是一首摇篮曲。新春乐,饺子是我国北方最常见的食品,尤其是在春节家庭聚会时它象征着团圆,是必不可少的。这首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就是采用了河北民歌“卖饺子”的曲调。四首小品是按照组曲的构思写成的,并且都是以民间曲调为基础。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说过:“音乐是人民创造的,作曲家不过是将它们改编了。”这几首曲子不正是这样的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