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守岁》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守岁》嘉祐六年(1061)的岁末,苏轼二十六岁在陕西凤翔任判官时,写了组诗《岁晚》三首,此其一。《守岁》描写的是除夕通宵不眠、辞旧迎新的风俗。这首诗先以长蛇赴壑之喻,发韶华易逝、青春难再的感叹,继以儿童守岁、彻夜不眠的嬉戏,反衬苏轼珍惜分秒之情的凝重。结尾以昂扬的笔调自警自励,表述了青年诗人惜时奋进、建功立业的渴望。岁月如流,千古同慨。读这首诗的今人今日距当年诗人守岁的年夜业已九百多个春秋了,然而读起来还是这样的亲切有味,令人警醒。[1]
原文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释
挝:敲、打,指敲更鼓。
灯烬:灯花。
译文
即将过去的岁尾年末,像一条没入沟壑的蛇,修长的躯体隐没大半,匆匆的去意遮不住、拦不得。你想留住岁尾的时刻,任你再勤勉也没有什么结果,守岁的儿童硬是不肯睡去,他们守着欢笑、盼着明朝。我却不愿听那晨鸡唱晓,更怕这更鼓一声声地敲。深宵久坐看灯花燃尽,起身望望北斗还有多高。并不是明年再没有新春,是害怕一年年虚掷光阴。今宵守岁还须格外尽心,美好的青春正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