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舟戰》出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篇以《舟戰》為題,旨在闡述水上作戰如何正確利用自然地理條件的問題。它認為,凡與敵人在江湖水上作戰,必須依靠艦船裝備,且應選擇上風上流處。因為,位於上風,可以利用風勢縱火焚毀敵人;占據上流,可用戰艦乘流而下衝擊敵人。歷史的經驗表明,戰爭總是在一定空間進行的,因而地理條件對作戰雙方都有重要制約作用。
原文
凡與敵戰於江湖之間,必有舟楫①,須居上風、上流。上風者,順風,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隨勢,使戰艦以沖之,則戰無不勝。法曰:「欲戰者,無迎水流。」② 春秋,吳子③伐楚。楚令尹④卜戰,不吉。司馬子魚⑤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戰,吳師敗績。⑥
注釋
①舟楫:船只。楫(jí),划船的槳。
②欲戰者,無迎水流:語出《孫子兵法·行軍篇》,但這裡是摘要引錄。
③吳子:即春秋時吳國公子光,亦即後來指使專諸刺殺吳王僚而自立為君的吳王闔閭。
④令尹:職官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所設,為楚國的最高行政長官。這裡具體指陽匄,即楚穆王曾孫子瑕。
⑤司馬子魚:司馬,官名,西周始置,主管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時仍沿用未變。子魚,即楚公子魴。
⑥本篇史例出自《左傳·昭公十七年》,又見《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
譯文
大凡與敵人交戰於江河湖泊之上,一定要備有艦船,並且必須占據上風頭和上游處。因為,居於上風頭,可以藉助順風之勢,用火燒毀敵船;居於上游處,可以乘着水流之勢,用戰船衝擊敵船。這樣,就能戰無不勝。誠如兵法所說:「要與敵人水上交戰,就不要逆流迎敵。」
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光率軍攻打楚國,(雙方相持於夾江處的長岸)。楚國令尹陽匄占卜戰爭勝敗,結果顯現不吉利之兆。但司馬子魚卻說:「我們地處上游,為什麼說不吉利?」於是,揮軍乘流衝擊吳軍,結果大敗吳軍,(並繳獲一艘名為「餘皇」的大船)。
作者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1]。
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與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2]。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