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外與腸內營養學名詞審定分委員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腸外與腸內營養學名詞審定分委員會醫學名詞的重要性,學術界早有共識。雖然從1961年起有外科代謝與營養基礎研究,1971年起就有腸外營養學的臨床應用,但腸外與腸內營養學的名詞在國內還是第一次正式編寫。我們於2005年3月-2007年2月的兩年半余時間中,組織國內部分腸外與腸內營養學[1]專家及部分基層醫院代表,組成編寫工作小組,開展了多次「共識會議」和「名詞學工作坊」,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的幫助下,工作小組對腸外與腸內營養學有關名詞進行了檢查、篩選、分析、考證和徵求意見等工作。完成的稿件於2008年呈交中華醫學會,2012年11月稿件從全國科技名詞委發回。經再次修改,方才問世。
歷屆成員組成
顧 問:孫永華 顧倬雲
主 任:蔣朱明
副主任:於康 朱明煒 許靜涌 李幼生 張澍田 蔡威
委 員:於健春 王化虹 王楊 方海 韋軍民 石漢平 伍曉汀 劉子文 劉曉紅 安友仲 江志偉 吳江 吳本儼 吳國豪 吳詠冬 吳肇漢 沈珠軍 張頤 陳鄢津 周業平 趙維綱 胡鐵軍 秦環龍 賈曉巍 徐鵬遠 崔紅元 康維明 韓春茂 路潛 詹文華 蔡東聯
相關資訊
《腸外腸內營養學名詞》(定義版)(2019)
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批准,《腸外腸內營養學名詞》於2019年6月正式公布。
腸外腸內營養學名詞》由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名詞審定分委員會審定完成。本次公布的名詞共861條,均有定義或注釋,內容包括:總論、基礎營養、代謝[2]與平衡、臨床應用、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5部分。
2005年,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受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和中華醫學會名詞審定辦公室的委託,組建了腸外腸內營養學名詞審定分委員會,負責審定腸外腸內營養學專業名詞,使其成為本專業科技名詞應用的標準。於2016年5月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審核批准予以預公布1年,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網站及有關媒體公示徵求社會意見。根據預公布期間的反饋意見,腸外腸內營養學名詞審定分委員會再次反覆修改和完善,於2018年底上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批准正式公布。
參考文獻
- ↑ 腸內營養的科普 ,搜狐,2020-09-07
- ↑ 如何提高基礎代謝?4個方法讓你保持旺盛代謝,維持住好身材 ,搜狐,202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