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體系構建與融合北京市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網絡體系構建與融合北京市重點實驗室(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Network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Convergen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11年5月18日由北京市科委批准立項建設。
實驗室依託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實驗室主任為郵電大學副校長溫向明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國工程院劉韻潔院士。實驗室擁有專職研究人員51名,其中院士1名、教授13名、副教授21名,博士、碩士研究生[1]800餘名。
相關資訊
互聯網體系結構研究與探索
徐恪,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副系主任。他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和區塊鏈系統。他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中創軟件人才獎和CCF青年科學家獎等,還曾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入選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和北京市戰略人才。徐恪着有《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設計、建模、分析與優化》《高級計算機網絡(第2版)》《網絡空間安全原理與實踐》等教材,還着有《算法統治世界》《賽博新經濟》等科普着作。他是CCF傑出會員,曾經擔任CCF理事和CCCF編委。
在《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CCCF)出刊200期之際,徐恪接受了CCCF的訪談,向讀者們介紹自己的互聯網體系結構研究之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心得,並分析了這一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勢。
您是何時開始對新一代互聯網[2]體系結構感興趣的,您對互聯網體系結構有怎樣的理解?
徐恪:我1998年師從吳建平老師攻讀博士學位,就此開始了互聯網體系結構的研究之旅。我記得吳老師第一次給我講研究方向,就特別強調了互聯網體系結構的重要性,他認為核心簡單、邊緣複雜的互聯網設計思路是互聯網成功的最重要的經驗。確實,歷史已經證明互聯網體系結構的端到端原則帶來的穩定性、靈活性和擴展性直接決定了互聯網今天的巨大成功。互聯網體系結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發展到今天仍然能有效支撐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乃至Web 3.0等新型網絡和應用的不斷發展。
國家領導人在2016年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我們認為互聯網體系結構正是互聯網核心技術之一,互聯網體系結構的關鍵要素「傳送格式、轉發方式以及路由控制」決定了數據包在互聯網中採用什麼樣的組包和傳遞方式,走哪條路被送達目的地,這涉及地址結構、域名系統、路由協議等大量核心技術,本質上是一個多目標的優化問題,求解具有很大的難度,這也正是我們在互聯網體系結構領域努力追求的方向。
參考文獻
- ↑ 什麼叫碩士研究生?什麼叫博士研究生? ,搜狐,2017-11-21
- ↑ 互聯網的特點有哪些,優勢是什麼?,搜狐,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