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海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绿海龟 |
中文学名: 绿海龟 拉丁学名:Chelonia mydas 别 称: 海龟、黑龟、石龟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行纲 亚 纲:无孔亚纲 目:龟鳖目 亚 目: 潜颈龟亚目 科:海龟科 属:海龟属 种 绿海龟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 Green Turtle |
绿海龟,海龟科海龟属的一种龟。亦称海龟,是各种海龟中体形较大的一种,其成龟背甲直线长度可达90到120厘米,体重可达100千克以上。因其体内脂富含主要食物,即海草之叶绿素而得名。然而,它的腹甲为白色或黄白色,背甲则从赤棕含有亮丽的大花斑到墨色不等。识别法为背甲中央为五盾,左右列各为四盾,眼睛上方具鳞片一对,绿海龟俗称黑龟或石龟,可能与耳身躯远望过去像个大黑圆石有关。成龟的性别很容易辨认,尾巴的长短是性别的特征。一般而言,公龟的尾巴要比母龟长得很多。
绿海龟和其他海龟一样,除了上岸产卵外,终其一生都在大洋中渡过。它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并产卵于温度达25℃以上的沙滩。为草食性动物,是海龟里唯一摄食较多海藻的种类。觅食区多为海草丰富的浅水区。幼龟偏肉食性,长大后变为杂食。一生中大多的时间都在海中生活,但演化过程中仍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须回到陆地上产卵,繁育后代,形成了一种较独特的生活习性。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温水水域。 被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Ⅰ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濒危物种。
形态特点
绿海龟是体型最大的硬壳海龟之一。因其身上的脂肪为绿色而得名。它的身体庞大,体长80-150厘米,体重65-136千克。最大的背甲长可达153厘米,体重250千克。外被扁圆形的甲壳,只有头和四肢露在壳外,头部略呈三角形,前额长有鳞片,仅一对,为暗褐色;缩头时会被卡住,因此无法把头完全缩进壳里。两颊黄色,颈部深灰色。
吻部短圆,上颚前端不呈钩曲,其角质的内表面有两条垂直的角嵴;下颚略向上钩曲,颚缘具强锯齿,咀嚼面有一由短的尖齿突连接而成的中嵴。头背具对称大鳞片,前额鳞1对。背甲呈心形,盾片平铺镶嵌排列;颈盾短而宽,与相邻缘盾并列;椎盾5枚,第一枚呈扇形,第二至第四枚呈六边形,第五枚呈梯形;肋盾4对,第一对肋盾不与颈盾相接;每侧有缘盾11枚。腹甲平坦,前、后缘圆弧形,前部有1枚三角形的间喉盾,其它各盾片均沿腹中线整齐对称紧密排列;腹盾缝>肛盾缝>胸盾缝>肱盾缝>喉间盾。每侧有4枚下缘盾;腋,胯部各具若干枚小盾片。四肢桨状,覆以大鳞;前肢长于后肢,内侧各具1爪,雄性前肢的爪强大而弯曲成钩状。尾短,雄性尾长达310毫米,为其甲长的1/3。
头及四肢棕褐色。背腹扁平,茶褐色或暗绿色,上有黄斑,盾片镶嵌排列,具由中央向四周放射的斑纹,色泽调和而美丽。中央有椎盾5枚,左右各有棕黑色、略有斑驳花纹的盾板4片,周围每侧还有缘盾7枚。腹甲呈黄色。四肢特化成鳍状的桡足,可以像船桨一样在水中灵活地划水游泳。前肢浅褐色,边缘黄白色,后肢比前肢颜色略深。内侧指趾各有一爪,前肢的爪大而弯曲,呈钩状。雄性尾较长,相当于其体长的二分之一。雌性尾较短。尾部的脊骨经盐酸处理后,可以隐约看出生长年轮。
刚孵化的幼龟,背甲棕黑色,具3棱,脊棱明显,其色较浅,侧棱较弱。腹甲黄白色,两腹侧各具一条明显的纵棱;脐孔位于腹盾和股盾间缝的中央部。
栖息环境
终生栖息水中。而海龟在海中的分布与水深有密切关系,大多集中于0-50米深的水域。根据研究发现,海龟於海域中的分布主要是在靠近洋流边缘且接近岸边的水域,於洋流主轴中的并不多。另外海龟本身的摄食习性、产卵活动亦会影响海龟的分布。海水的温度及深度也是影响的环境因子,海龟会选择靠近岸侧,水温较高,水深较浅的大陆棚海域,且此处的食物亦较充足。
生活习性
绿海龟为大型洄游性海龟,会在固定的区域觅食,并在另一处产卵。以海藻为主食,偶尔也吃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或鱼类。常在长满海藻的浅海域摄食,幼龟偏肉食性,长大后变为杂食,是海龟里唯一摄食较多海藻的种类,也是唯一会上岸晒太阳的种类。 绿海龟是用肺来进行呼吸的,但胸部不能活动,是一种吞气式的呼吸方式,每隔一段时间便要将头伸出海面来呼吸。但也可以比较长时间地在水下生活,因为它还有一种具特异呼吸功能的肛囊,即直肠两侧的一对薄囊,在肛囊袋的壁上密布着许多微血管。当绿海龟在海中栖息时,能有节奏地收缩着肛门周围的肌肉,使海水在肛门、直肠和肛囊间进出,此时微细血管内的红细胞即可从海水中摄取氧气,不必把头伸出水面进行呼吸了。夜晚绿海龟就躺浮在海面上睡觉,暂时停止肛囊的呼吸作用,而改用肺来呼吸。 绿海龟广泛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域中,即约南北纬度20℃等温线之间的海域,并在水温逾25℃的沙滩上产卵。由于它用肺呼吸,于海中的潜水深度极限约一、两百米。绿海龟的主食为海中的海草与大型海藻,因此体内脂肪累积了许多绿色色素,呈现淡绿色,也因而得名。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安哥拉、安圭拉岛、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共和国、巴巴多斯岛、伯利兹、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地、中国、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古巴、塞浦路斯、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赤道几内亚(比奥科岛)、厄立特里亚、斐济、法属圭亚那、法属玻利尼西亚、格林纳达、关岛、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圭亚那、海地、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牙买加、日本、肯尼亚、基里巴斯、科威特、马达加斯加岛、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利塔尼亚、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莫桑比克、缅甸、荷属安的列斯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尼加拉瓜、纽埃岛、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群岛、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波多黎各、阿森松、圣克里斯托弗和尼维斯岛、圣卢西亚岛、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舌尔、塞拉利昂、所罗门群岛、索马里、斯里兰卡、苏里南、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托克劳群岛、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土耳其、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瓦努阿图、委内瑞拉、越南、维尔京群岛、也门。 可能灭绝:以色列;区域性灭绝:开曼群岛、毛里求斯。重新回归:百慕大。
中国
绿海龟在中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的沿海地带都有分布,尤以南海为多,但产卵场所只有福建西部和广东东部的沿岸和岛屿。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1]
种群现状
对海龟影响最大的是渔捞活动,为拖网渔业。大型拖网业,在网底层加上铅条航行,除了人类爱吃的高经济价值渔种一网打尽之外,连栖息海底的虾蟹、海中洄游的海龟都无一幸免。渔业活动混获的情形,已经大量过度浪费海洋资源,许多生物死於非命,台湾的绿海龟同样也受此威胁。
绿海龟的成龟因体型硕大、背及腹甲坚硬且游泳速度迅速,因此,除了人类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主要的天敌。虽然曾经有成龟失去一只鳍状肢或是鳍肢的末端有被噬咬的伤痕,但这种类似被鲨鱼或其他凶猛的动物如鳄鱼等攻击的状况并不多见。但小绿海龟的天敌却是非常多,在陆地有各种沙滩上的动物,如:家畜、沙蟹、浣熊、红蚂蚁、蛇、猛禽等都会对小龟进行攻击,在海中则有各种肉食性的鱼类如:鲨鱼、旗鱼等。由于缺乏足够的防御的能力、小海龟的背壳还不够坚硬、跑(游)的又不够快,因此很容易成为这些天敌的美食,小绿海龟在第一年的死亡率很高,研究资料估计,小于千分之一的小绿海龟能够长大为成龟。
在人为干扰方面,产卵栖地的破坏包括骚扰产卵母龟、不当挖掘龟卵、捕捉小海龟及不当的建设开发、挖取沙滩沙石移作他用、岸上灯光设置。骚扰产卵母绿海龟包括刻意的捕抓与无意的探访干扰,尤其以不知情游客的沙滩活动居多,因此海龟生态教育与生态旅游对保育绿海龟非常重要。过多的干扰会使母龟无法产卵,并可能永远放弃该产卵栖地;而不当挖掘龟卵、捕捉小绿海龟更是直接减少新生小龟数量,以上三因素都会使产卵栖地的绿海龟族群数量减少。
不当的建设开发、挖取沙滩沙石移作他用会使得沙滩变成砾滩,甚至消失。如此一来,母龟不但无处产卵,小海龟脱壳出后也会因爬不过砾石而晒死沙滩上。另外,岸上灯光设置,沙滩附近的路灯及或建筑物所发出的强光,会干扰凭借趋光性寻找海洋的稚龟,而找不到下海的路,过程中惨遭天敌的毒手或是曝尸道路上。 另外海洋的污染也会使得海龟感染疾病,残留的钓鱼线也可能缠绕海龟四肢或头颈造成海龟的断肢甚至死亡。以上这些人为的破坏,都严重降低海龟族群的存活率。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性别鉴定
组织形态学,绿海龟性腺切片分皮层和髓质两部分,卵巢的皮层较厚、基质中有大小不一的未成熟卵细胞,髓质中空腔较少;睾丸的皮层较薄,髓质中空腔较多,呈现出显著的被基质包围的髓质索。 性激素测定,当雌二醇与睾酮含量之比E2∶T<1.5时,孵出的稚龟为雄性(♂);当E2∶T>1.5时,为雌性(♀)。 绿海龟性别决定的临界温度在29.4-29.5℃之间,此时孵出雌龟的性比约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