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州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绥州作》 |
作品名称: 《绥州作》 创作年代: 晚唐 文学体裁:诗 作者:韦庄 |
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通过怀古伤今的写作技巧,描写在绥州途中的所见的肃杀、凄凉的边塞意象,表现了诗人离乡后的孤独以及不知何时才能摆脱羁留处境的苦闷,传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这首诗是韦庄进士及第之前外出求学浪游绥州时作。绥州地处西南边陲,人烟稀少,冷落荒凉。诗人写登绥州城楼眺望所见,顿时感到归期渺渺。诗人寓情于景,感怀伤事,吊古伤今,惋而多悲,萧瑟凄怆,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表达他内心充满的沧桑之感。
诗词正文
“ | <雕阴无树水难流,
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 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 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暮烽起, 扶苏城上月如钩。 > |
” |
— <《绥州作》>,<诗词名句网> |
词句注释
1、绥州:州名,西魏置,治所在今陕西绥德。
2、雕阴:隋大业初年改绥州为雕阴郡,因雕山在该郡西南,故名。
3、雉(zhì)堞(dié):指城上女墙。
4、远戍:指兵士守卫的边地。
5、明妃:汉元帝官人王昭君,晋人避文帝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又称明妃。
6、蔡琰(yǎn):东汉蔡邕之女,字文姬,没于匈奴十二年,为曹操赎归。
7、单(chán)于:曲调名。
8、扶苏城:绥州于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上郡,即秦始皇太子扶苏曾监兵上郡处。
白话译文
初秋雨歇的暮色中,我倚靠在绥州南城门楼上,面向南方的家乡看着前头的雕山,城墙高耸与云相连,是那古帝州。
茫茫夜雨中,阒寂边塞上,驼队隐约可见,驼铃摇曳不绝。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上,只有我这个羁旅客独倚高楼望着故乡。
明妃出塞时路经绥州,连路边的花儿都露出笑脸,蔡琰归汉路过绥州时鬓已秋霜。
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单于之曲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
作品鉴赏
第一、二两句写绥州城的自然状况。"雕阴"句描绘了边地荒凉。眼前是一片广漠的灰黄--黄土高原伸展到天边。这里树木不长,水土严重流失,到处是塬、峁、沟、壑,连水也不能畅流。原野多树,此地却"无";水易流淌,这里却"难"。一"无"、一"难",写尽了边地的荒凉、环境的艰苦。"雉堞"句写边防的严酷。在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上,蜿蜒的城墙高耸天际。"连云",写空间;"古"写时间。这句时空跨度极大,故蕴蓄丰厚,寓意深刻。以上两句从静的角度来写,用笔粗犷简括。说明了诗人是从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深邃的意境。
第三、四两句写诗人形象、夜雨驼铃与倚楼怀乡。诗人的形象是独倚高楼、引颈远望。"带雨"从动的角度写景,笔触转而工致。"望乡孤客"既点明诗人的身份处境,又表现了他的动作行为。诗人的目的是"望乡",时已届晚,没有望到故乡,却望见烟雨迷蒙的远方戍兵的身影,以及驼铃声中的骆驼在缓缓跋涉。给荒凉的旷野增添许多凄凉况味,充满鲜明的边地特色。同时也更加暗示出诗人所在之地与家乡距离的遥远,突出了"孤客"之"孤"。
第五、六两句是诗人所展开的联想。诗人望着眼前的路,引起内心的联想:这条连通内地边塞的路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汉元帝昭君出塞时走的就是这条路,她之后被曹操以匈奴赎归回汉时走的也是这条路。这两个历史人物一向被视为背井离乡、沦落不偶的典型,在这里诗人也有将他们引以自况的意思在内。自己到处漂泊,前途茫茫,这种处境同当年的王昭君、蔡琰也有某种相似。即使以后倘或出现文姬归汉式的转机,个人也会两鬓斑白,垂垂老矣了,诗人借历史人物委婉的传达出自己的心曲,可谓别开生面。
第七、八两句,写对边患的感慨,以景语出之。单于,曲名。属唐大角曲。单于又是匈奴的最高首领,故亦有相关义。边月如钩,月色凄冷,《单于》一曲,在夜空回荡,引起"孤客"对边患的联想,暮色中蓦地升起了报警的烽火,结句摇曳生姿,感慨蕴蓄在写景之中,神味飞逸于语言之外。"扶苏城上月如钩"一句诗还包含有许多意蕴,可看出诗人还意有未尽,但诗却戛然而止,给人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感觉。
这首诗对边地景物的描写渲染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无树无水、雉堞连云、鸣驼远戍、单于烽烟,都是诗人眼中望到的边塞景象。这些景象又被迷离的晚雨和朦胧的月光所笼罩,将分散的景物组接融和在一起,构成统一的格调氛围。这一切既是诗人眼中之景,又是诗人身处之境,情由境生,境真情切,透过诗人对绥州景物的描写,表现他郁塞悲苦的心情。
名家点评
明朝思想家王夫之:"轻俊不佻。"
清代文学家周咏堂:"'带雨晚驼'此句写得别,连下句都妙。"
作者简介
韦庄[2](约836年-910年),字端己 。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 晚唐诗人、词人,儒客大家,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其家族至韦庄时已衰,他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与温庭筠[3]齐名,并称“温韦”。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
韦庄从政仕唐不过六年,从校书郎到中谏,除左补阙。其间,曾为文化贡献绵薄。例如,《容斋三笔·唐昭宗恤儒十条》记载他上疏请追赐虽未通过或参加科考,但其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李贺、皇甫松、温庭筠等才士进士改第。体现了韦庄对当时科举中重试卷,轻能力弊病的纠正;其次是将选才仅以评判试卷为标准,扩大到与文化人能力相关的作品及社会影响上;其三,从选才目的上,由单方面为朝政负责,转向兼顾为考生个人发展着想 。上列两举,对晚唐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
韦庄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秦妇吟》[4]。这首失传的千年的诗在后世的知名度并不如《长恨歌》[5]或《琵琶行》般街知巷闻。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首诗却有着不亚于任何长诗的艺术价值。《秦妇吟》全诗共1666字,将近两倍于《长恨歌》全文的字数(840字)。
在诗中,作者韦庄借用一位萍水相逢的女子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公元880至882年黄巢起义攻占长安期间的那一幅地狱画卷。,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诗中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叙说,正面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一方面对起义军的暴行多所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义军掀天揭地的声威及统治阶级的仓皇失措和腐败无能;一方面揭露了唐军迫害人民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夹杂着对他们剿贼不力的谴责。
武成三年(910年)八月,韦庄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文靖”。
视频
.
.
参考资料
- ↑ 《绥州作》 诗词文句网
- ↑ 《韦庄简介》 古诗文网
- ↑ 温庭筠最好一首词,最后三句惊艳千古,连李清照、蒋捷都争相模仿 快资讯;发布时间;2021-02-04 15:33
- ↑ 秦妇吟:失传千年的地狱画卷 快资讯;发布时间;2018-12-10 16:50
- ↑ 《长恨歌》用840字叙事,此诗四句足矣,千年来收获无数美誉! 快资讯;发布时间;2021-02-28 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