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络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络却

“洛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头部穴,其别名又有,强阳、脑盖之称。其穴在“通天”穴之下1.5寸,即头顶部,当前发髻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洛却之名,自清朝以来一直沿用至今。但清明以来,也有称之为“洛郄”者,如明代马莳《灵枢注证发微》、张介宾《类经》、清代张志聪《灵枢集注》等,今也有一些学者撰文提出其为“络郄”,到底是“洛却”还是“络郄”呢?

殊不知“郄”古字做“郤”,“却”之古字做“却”,二者只一笔之差。文字学家王力先生曾经提出:“郄”是“郤”的异体字,“却”和“郤”音义都不同《广韵》“却”在药韵,“郤”在陌韵,今音区别更大。“郤”本指县邑,借为间隙,所以从邑;“却”表后退、退却,所以从“卩”,“卩”是“人”的变体,简化做“却“。楷书阝“”、“卩”形近,后世典籍“郤”、“却”常互讹,今本尤甚。以此看来确实是古人误识误写,将“郤”为“却”,即误“郄”为“却“,故认作”洛却“。

北宋天圣年间,即公元1023年到1032年间,官刻《新铸铜人腧学针灸图经》,距今已有近千年,此碑现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北宋王惟一奉旨造”针灸铜人“时,其足太阳膀胱经之头部穴,也当多”络郄“而非”洛却“。唐代《太素》也当作"络郄"也非”洛却“。由此可以认定该穴位”络郄郤“。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络却
  • 别   名:强阳,脑盖,及行
  • 穴   义: 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 名   解: 强阳

目录

1 络却释义

2 络却定位

3 功能主治

4 络却操作

络却释义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胳却;《医学入门》作络郄。别名强阳、脑盖。属足太阳膀胱经。

[别名]强阳,脑盖,及行。

[穴义]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名解]

1)络却。络,联络也。却,退却、拒绝也。络却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络却。

2)强阳。强,强盛也。阳,阳气也。强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强盛的阳气。如络却之名解,本穴气血虽为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但对于膀胱经原有气血来说它仍为偏高温态的天部之气,比膀胱经气血的温度要高要强,故名强阳。

3)脑盖。脑,头脑也。盖,护盖也。脑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如同头之外卫。

4)及行。及,至、到也。行,行动、运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气血后才有气血循膀胱经传输。理同络却名解。

络却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

功能主治

主治眩晕,耳鸣,青盲内障,鼻塞,口?,癫狂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天部汇入穴内后再循膀胱经向下传输。

[功能作用]传输头部浊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络却操作

沿皮刺0.3-0.5寸(《针灸大成》中禁针)。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