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纵隔炎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术语。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国的汉字也在不断演化着,从最初的甲骨文[1]渐渐发展到了小篆[2],后来文化进一步发展后,才出现了”汉字”这种说法。
名词解释
纵隔炎症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主要累及结缔组织,可影响邻近器官,或由邻近部位的病变所引起。纵隔感染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过程。非感染性炎症可能主要与异常的免疫反应有关,临床上以慢性纤维化性纵隔炎最为常见。
纵隔炎是指纵隔内的细菌感染,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纵隔炎多形成脓肿,病情严重。
病因
1.急性纵隔炎
本病病因多为继发性。常见的有贯通性胸部外伤、食管或气管破裂、咽下异物造成食管穿孔、食管手术后吻合口瘘、食道镜检查外伤穿孔和食管癌溃疡外穿等。常在呕吐时发生,偶因邻近组织如食管后腔、肺、胸膜腔淋巴结、心包膜等的感染灶的直接蔓延而引起。
2.慢性纵隔炎
常为结核、组织胞质菌病、放线菌、结节病、梅毒、外伤后纵隔出血以及药物中毒等因素引起,可引起纵隔纤维化。也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部分患者的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
急性纵隔炎可有相关的病史,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寒战、高热,胸骨后剧烈疼痛,可放射至颈部、耳后或整个胸部和两侧肩胛之间。查体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胸骨有压痛,纵隔浊音界扩大,发现纵隔摩擦音及与心音同步的碎裂音等;还可因纵隔结构受压出现气管移位、颈静脉怒张等症状。
慢性纵隔炎病程隐匿,早期在肉芽肿性纵隔炎时,大多无明显症状,发展到纵隔纤维化后,常因纵隔结构受侵或受压产生症状,累及上腔静脉、食管、气管、支气管、肺大血管或纵隔内神经等,产生上腔静脉梗阻、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肺静脉高压、声音嘶哑、膈肌麻痹、Hornor′s征等。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2.其他检查
X线示两侧纵隔阴影增宽,上纵隔明显,因炎症累及周围胸膜,致使两侧轮廓较模糊。侧位胸片示胸骨后密度增加,气管、主动脉弓的轮廓模糊。形成脓肿时,可于纵隔的一侧或双侧见突出的脓肿阴影,气管、食管受压移位。也可出现纵隔气肿、脓肿、液平、胸腔液气胸等征象。食管碘油或有机碘液造影可见食管穿孔部位、食管-支气管瘘或食管胸膜瘘。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
慢性纵隔炎应与中央型或纵隔型肺癌、纵隔恶性肿瘤鉴别。
1.纵隔感染
早期诊断对减少纵隔感染的死亡率至关重要。急性纵隔感染多有明确起因,需要注意常规X线检查可能无特征性改变。临床表现提示可能存在纵隔感染时应当及时行CT检查。CT能分辨不同阶段的组织坏死,有助于判断感染累及的范围,并可用于随访病情变化。纵隔引流出脓性液体则可确诊。可以通过经颈部纵隔镜或剑突下径路取得标本进行细菌学诊断。急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诊断标准为:存在口咽部感染或者纵隔感染、口咽部感染和纵隔感染间存在直接联系。
2.慢性纤维性纵隔炎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CT检查做出诊断。慢性纤维化性纵隔炎在胸部平片上的改变往往不易察觉,可以仅有非特异性的纵隔增宽或者解剖标志的移位,右侧纵隔更加明显,部分可见纵隔或肺门的钙化。上腔静脉阻塞时可见双侧上纵隔增宽。中心气道阻塞时可见受累肺段或肺叶不张。肺动脉受累是该侧肺纹理减少。肺静脉阻塞侧可见肺高压征象。出现肺梗死可表现为外周楔形高密度影。局限性慢性纤维化纵隔炎的CT表现为纵隔内局限性软组织影,可伴有钙化,主要分布在右主支气管、隆脊、肺门。弥漫性慢性纤维化纵隔炎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性软组织影,大多无钙化或为散在钙化点。增强CT可以判断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等改变。MRI应用较少,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可以采用,多用于术后评价管腔通畅性。食管吞钡能够发现受累部位呈环形长段狭窄。在受累器官有临床表现时,若影像学检查在相应部位发现纤维组织增生,则诊断更为可靠。PET可用于评价病灶纤维增生的活跃程度,可用于疗效评价和随访。剖胸探查后结合病理可最后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和纵隔肿瘤相鉴别,尤其是淋巴瘤。肺癌、转移性癌、纵隔肉瘤、组织胞浆菌病、淋巴结结核、纵隔肉芽肿、结节性硬化、胸膜纤维化性肿瘤、促纤维化性恶性间皮瘤、纤维瘤病等也在鉴别之列。细针穿刺活检结果往往不能提供准确的最终诊断,在使用纵隔镜、胸腔镜或剖胸活检术中应当尽可能行多处活检,以免遗漏。
参考文献
- ↑ 汉字小时候|一个文字,一段历史,搜狐,2020-11-24
- ↑ 书法丨原来小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形态!,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