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立木蘆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連接木立蘆薈

木立蘆薈(學名:Aloe arborescens Mill.)是百合科蘆薈屬植物,多年生常綠肉質草本,莖常木質化。植株呈樹狀,在原產地南非,可長至6米多高,在日本庭栽也能長到2米多高。單葉圍肉質莖呈蓮座狀簇生,葉互生細而長,成熟葉片長為40-50厘米。冬春季節開花,花為橙紅色。圓錐花序,小花桔紅色。

形態特徵

木立蘆薈

多年生常綠肉質草本,莖常木質化。植株呈樹狀,在原產地南非,可長至6米多高,在日本庭栽也能長到2米多高。單葉圍肉質莖呈蓮座狀簇生,葉互生細而長,成熟葉片長為40-50厘米,呈劍狀,故又稱之為「木劍蘆薈」。葉面呈灰綠色,葉緣有小齒狀的刺,葉齡越長,苦味越強,其藥效也越好;葉鞘包莖閉鞘,成株有葉片15-20枚。冬春季節開花,花為橙紅色。圓錐花序,小花桔紅色。 [1]

圖片

產地生境

原產於南非,中國廣泛栽培。木立蘆薈喜溫暖、濕潤及光照充足的環境,忌強光,耐熱、較耐蔭、不耐寒。不擇土壤,以疏鬆、肥沃的沙質土壤為佳。

栽培技術

土壤要求

適宜盆栽木立蘆薈的土壤。應能滿足木立蘆薈整個生長過程中對各種營養要素的需要,同時還能全面調節水,肥,氣。因此,盆栽應選用具有一定蓄水,保水,保肥能力,具有一定透氣性,酸鹼度適宜的土壤,才能保證木立蘆薈良好生長發育。常用的盆栽土有河沙、沙壤土、園田土、山皮土、草炭土、土屑、珍珠岩。為了使盆土能夠達到長期保持較好的排水,保水,保肥透氣和均衡釋放養分的優良特性,必須採用混合配製的複合土,常見配製的盆土配比是:園田土、草炭土、煤灰渣為5∶3∶2;山皮土、草炭土、河沙為6∶3∶1,用熟石灰和闊葉樹的木屑拌入盒內,調節pH值,一般含pH值為7.0左右,所用草炭土必須是徹底發酵好的,而山皮土,草甸表土必須是腐熟的才能用。

施肥

木立蘆薈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營養;特別是氮,磷,鉀肥的需要量更大,其他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也是需要的。常用盆栽木立蘆薈肥料有有機肥、無機肥;有機肥營養成分較全面,肥效較慢,多用於基肥。但是加10倍水浸泡,經2-3個月發酵,取肥液加水進行追肥效果很好。無機肥又稱化肥,常用硝酸銨,尿素,過磷酸鈣,磷酸二氫鉀。氯化鉀其有效成分高,肥效快,用量少,常用於追肥。長期使用會使盆土板結,需與有機肥結合施用。施肥方法主要採用基肥和追肥兩種形式,基肥是將肥料與盆土充分結合,比例10∶1左右。拌勻後裝入盒中。追肥在定植木立蘆薈返青生根後開始施用。2%尿素和1%過磷酸鈣兌清水溶液進行澆施,每隔30天左右追肥一次,春,夏,秋季生長較快,可增加追肥次數,到了冬季應適當少些,也可以不施追肥。

澆水

木立蘆薈耐旱能力是很強的,但是如果長期不澆水會抑制木立蘆薈的生長,葉片乾枯無汁,利用價值大大降低。合理澆水是盆栽木立蘆薈的重要管理措施之一。春秋兩季,溫度在15-25°C時,可適當增加澆水次數,一般每隔5-6天澆水一次。到了夏天氣溫較高,蒸發量大,需要每隔2-3天澆水一次。每天早晚可適當向葉面噴灑一些水。還要注意防止烈日暴曬。合理澆水,一般較大木立蘆薈植株耐旱力較強,澆水次數可少些,間隔時間可長些,每次澆水量可多些。澆水時間一般以清晨和傍晚為好,因水溫與盆土溫度接近。


換氣與鬆土

對於盆栽木立蘆薈,特別是溫室內盆栽的木立蘆薈。由於密度較大,室內空氣成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到了冬天更為嚴重。注意通風換氣,保證空氣質量,有利於木立蘆薈的生長發育。另外,在冬季溫室內二氧化碳缺乏,要適當補充一些二氧化碳以有利於木立蘆薈生長。還要及時鬆土,鬆土可促進水分蒸發,又可以切斷毛細管,使盆土保持最佳的水分狀態。可用8號鐵絲製成單齒或雙齒小耙來進行鬆土。鬆土深度1.5-2厘米為好。

溫度

東北地區冬季嚴寒,平均溫度-10至-14°C左右,木立蘆薈都在室內和溫室內越冬。要控制澆水和增加光照管理。控制澆水。如果室內空氣乾燥,可進行葉面噴水的方法,即可清除大面灰塵,增加室內溫度,又可減少葉面水分蒸發,保持葉片青翠碧綠。要將木立蘆薈養護在朝南的窗台或陽台上。使其儘量多的見陽光。冬季要經常通風換氣,溫室內更應如此,有條件可安裝空調來調節室內空氣,保證空氣質量,促進木立蘆薈的正常生長。[2]

圖片

病害防治

木立蘆薈汁液味苦,昆蟲不愛取食,蟲害較輕。高溫多雨易患黑斑病和炭疽病,受害植株在幼葉葉尖或葉緣軟刺最初有紅色斑點,侵入葉片後出現灰褐色。受害嚴重的會形成凹陷黑色斑塊,甚至造成局部或整葉枯死。由於木立蘆薈是保健品,一般不用化學農藥,主要通過加強田間管理和生物防治措施,以減輕或避免病害發生。[3]

葉多加工後食用,可製成生粉、飲料、茶等食用;葉可入藥。適合家庭盆栽欣賞,可用於綠化陽台、窗台或客廳等處。

視頻

木立蘆薈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