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相濡以沫的妻子(杨光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相濡以沫的妻子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相濡以沫的妻子》中国当代作家杨光辉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相濡以沫的妻子

我的妻子王英娣,跟我是同村人。站在我家大门口就能看到她娘家的庄子,我们又是会宁县红花沟小学的同学,1959年,她因家庭生活困难被迫辍学。我的岳父出身贫苦,新中国成立前一年四季拉长工、打短工,原居住在本乡(镇)东河村东七里铺社,因生活所迫,为投亲靠友,新中国成立前夕才搬到我们村。他务农是个行家里手,1960 年因饥饿而去世,连遗像都没有。岳父去世后,她和岳母、弟弟王孝烈相依为命。由于家庭贫穷,在那艰苦的岁月,她从小就参加队里的劳动,在家里承担全部家务。在岳母的教育下,养成了勤劳节俭日子的好习惯[。到了当婚[年龄]],岳母要给她找一个弟兄多点的人家,因我家弟兄三个。经人介绍,我们两家就定下这门亲事。

1962年摄于会宁照相馆

我和妻子 1964 年农历3月 16 日结婚,当时我还在高中上学,家中缺少劳动力,她一到我家,便成为家中的一个主要劳动力。开始同我父母、二哥一家一起生活,1966年二哥分居后,一直同我的父母、孩子一起生活。在我回乡后的那几年,不论是我参加生产队、大队的各种会议活动,还是外出参加各种会议,办夜校、种试验田等等,她都是全力支持我,家务活她全干,家中的大小事都由她料理。我参加[工作后离开[家乡]]更是一样,不管是在会宁县党岘公社工作,还是在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办公室工作期间,好几年春节都没回家,她既要照顾我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又要参加队上的劳动和各种活动(她还是生产队领导班子成员)。一次儿子得了肺炎,等不到天亮,她就一个人扛着一把铁锹经过大崖湾,去找她弟弟,让去大队请大夫,自己又回来照顾儿子,等儿子病好后,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写信告诉了在省知青办工作的我。多年来,她在生产队劳动,基本上没有旷工,好几年都被评为“五好社员”。 1987 年6月与岳母及妻子、女儿在一起

1980年12月,随着户口的迁转,她和我母亲、儿女搬到了定西县城居住,这样我们才生活在一起。她到定西后,在县地毯厂当了一名大集体工人。开始上班时,家里连个自行车也没有,一直步行,来回要两个多小时,如果遇到下雨天,顶着个麻袋去上班。有人说一个县长夫人怎么还这样?其实,当时家中还是比较困难的,没有钱买自行车和雨伞。后来买了一辆自行车,她又舍不得骑,让儿子骑着去上学,她来回仍步行上班。由于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好几年被厂里评为先进工作者。1986年7月,随我工作调动,她被调至甘肃省木材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后更名为省木材公司经销公司)工作,直到1997年退休,退休前她每年都是公司先进工作者。由于在家乡务农时,她两条腿都被摔过,在1996年、2004年两次分别在两条腿上动过手术,但她以坚强的毅力同疾病做斗争,长年累月地进行锻炼,整天在家里还忙个不停,家里的一日三餐一直都是她亲手做,在过日子上她从来都是精打细算,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还仔细到一个人从不在外边吃顿饭,甚至连一碗牛肉面都舍不得花钱去吃。

我家的亲友大都生活在农村,尽管自己以前也不宽裕,但她总是在帮亲友。我大姐杨彩花因自幼右腿残疾,日常行动不便,原居住在最困难的会宁县城关公社陆岔大队九家沟生产队。1973年4月,靖会电灌工程建成通水后,县上决定从东南乡贫困山区迁移部分困难农户到灌区,经我与时任会宁县郭城公社党委书记张谦同志联系,1975年大姐全家搬迁到了该社小羊营大队田家窑生产队,虽然是水川地区,自然条件较好,但因大姐残疾,她家生活依然比较困难。妻子经常将我们换下的旧衣服捎去,不定期地寄些钱。2000年以后,由于大姐病情加重,她让女儿每月寄去100元的生活费,直到大姐去世,现在还不定期地给姐夫寄点生活费,捎去些衣服等。我二哥杨万辉,1977年病故后,侄女杨琴珍在我家上中学,后来考上中专,直到参加工作,她一直都在关照,侄女曾担任过定西县(现安定区)城关乡副乡长、安定区园艺站党支部书记、现任安定区种子站党支部书记,侄女婿何玉堂一直任定西市国税局财务科长,现任渭源县国税局局长等职。他俩到我家就如同到了杨琴珍母亲身边一样,从不认为是到了叔父母家。她弟弟王孝烈,家庭生活也不宽裕,她也一直在关照,现在王孝烈的三个孩子都已大、中专毕业后(又取得了本科学历)参加了工作并成了家。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妻子让女儿杨青芬以我和她的名义,于5月13日向中国红十字总会寄去2000元,以支援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困难。钱虽不多,但确实体现了一分爱心。

我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与她的关照是分不开的。虽然以前上班时我有一段时间喜欢喝酒,甚至喝多了也磕磕碰碰,但她从不计较,也不发火,酒后经常是好言相劝。我的儿子杨青春、女儿杨清芬从上小学到大学,都是她一手抓,参加工作后事业心强,能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都与她的教育分不开。儿子杨青春,1990年大连工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工作,开始他在分院后勤部(后改为后勤服务中心)动力科工作,后来担任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副主任、主任,还担任过分院机关党委书记、院长助理、组织人事处处长,现在他是中科院兰州分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研究员,他还是兰州市城关区十五、十六届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儿媳闫丽,在兰州市一街道办事处工作,自结婚到我家后从她身上学到了不少勤俭持家的好作风。女儿杨清芬,1992年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省农行系统工作,是业务骨干,好多年都被评为农行系统先进个人,2012-2013年又荣获全省农行优秀运营主管。她还曾多次在兰州市农行系统的算盘、点钞、考试等业务比赛中名列前茅。

的确,人世间真正相知者,莫如风风雨雨地相携着踏过半辈子人生荆棘路的伴侣了。我和妻子相濡以沫已五十多年了,为了安度晚年,除照看好孙女期期,做好家务活外,相互关照,形影不离,这是我俩最大的幸福。好多人说她是一个称得上的贤妻良母,这话一点也不错,就连我的母亲临终前给人说,王英娣是她的好儿媳妇。[1]

作者简介

杨光辉,生于1945年11月,会宁县会师镇人,1966年会宁一中高中毕业,1968年9月回乡务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