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數學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浩 |
---|
出生 1921年5月20日 逝世 1995年5月13日 母校 哈佛大學 曾擔任 領導洛克斐勒大學的邏輯學小組 任期 1967年至1991年 知名於 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 榮譽 首屆證明自動化獎1983年
|
王浩 (Hao Wang)(1921年5月20日-1995年5月13日),祖籍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出生在中國山东济南,美籍华裔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
生平
1943年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畢業,1945年清華大學哲學系畢業,国内期间曾师从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 1948年哈佛大學邏輯學博士畢業,同年成為哈佛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1]1950年代初,隨保羅·伯奈斯 在蘇黎世學習。 1956年獲薦為牛津大學Reader in th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1959年,王浩在「IBM 704计算机」上用9分钟计算时间,证明了罗素、德怀特海所著《数学原理》中数百余条数理逻辑定理;因此在1983年於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荣获首届证明自动化奖(the first Milestone Prize for Automated Theorem-Proving)。[2][3]1961年任命主持哈佛「數理邏輯和應用數學的Gordon McKay 教授紀念講座」[4]。1967年至1991年,領導洛克斐勒大學的邏輯學小組,在那裡他是数理邏輯學教授。
1968年,英國埃德加·科德針對「細胞自動機」提出自己的「科德細胞自動機 」(以王浩的「Wang B-machine 」為基礎)論點,以探討「人工生命」議題。
经历
高中时他偶然读到金岳霖编写的《逻辑》(1935),其中约80页介绍罗素(B·Russel)的名著《数学原理》第一卷的内容,他认识到这些内容既有趣又易懂,因此决定:应该首先尝试学习较容易的数理逻辑,为以后学习辩证法作基础准备。
大学一年级,他旁听了王宪钧的符号逻辑课,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原理》第一卷。并通过阅读希尔伯特·阿克曼的《数理逻辑基础》(1938年版)学习德语。此后又阅读了希尔伯特·贝尔纳斯的《数学基础》(两卷集,1934年版)的第一卷。
1942年他听了沈有鼎讲授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1889~1951)的《逻辑哲学论》(Tractatus,1921)课,阅读了卡纳普(R·Carnap)的《语音的逻辑句法》(1934年版),并开始撰写关于休谟的归纳问题的论文。王浩在回忆这段紧张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时说:1939年到1946年在昆明,享受到生活贫苦而精神食粮丰盛的乐趣。特别是因为和金(岳霖)先生及几位别的先生和同学都有共同的兴趣和暗合的视为当然的价值标准,觉得心情愉快,并因而能够把工作变成了一个最基本的需要,成为以后自己生活上主要的支柱。我的愿望是:愈来愈多的中国青年可以有机会享受这样一种清淡的幸福!读书期间(1943~1946年),王浩还兼任过数学教员。
突出贡献
根据奎因的建议,论文的题目取为《经典分析的经济实体论》(An Economic Ontology for Classical Analysis)。1947年开始担任奎因的高等逻辑与语言哲学等课程的助教;1948年获理学博士,并继续留在哈佛大学;1948~1951年任初级研究员,1951~1956年任助理哲学教授。1949年奎因暂离哈佛期间,王浩接替他开设高等逻辑课,用一种相当完备的方法介绍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
工作生涯
1950~1951年期间,王浩赴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54年以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的身份去英国。1954~195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主持第二届约翰·洛克哲学讲座。1956年获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硕士。1956~1961年任牛津大学数学哲学高级讲师。期间曾主持一讨论班,讨论维特根斯坦的《对数学基础的看法》。牛津大学哲学家中的领头人物大多数参加了这个讨论班。1961~1967年回到哈佛任数理逻辑与应用数学教授。1967年以后在洛克菲勒大学任数学教授,并主持该校的逻辑研究室。1975~1976年曾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访问和工作。
著作
- From Mathematics to Philosophy , Hao Wang, Routledge Kegan & Paul,June 1974 ISBN 978-0-7100-7689-2
- A Logical Journey: From Gödel to Philosophy, Hao Wang, The MIT Press, 1997 ISBN 978-0-262-23189-3。
參考文獻
- ↑ 《俞大維傳》. 作者:李元平; 出版社:臺灣日報社; 出版日:1992年01月05日,392 頁;,01 02 增訂版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2-21.
- ↑ Loveland, Donald W.; Bledsoe, W. W. Automated theorem proving: after 25 years.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84. ISBN 0-8218-5027-X., page 47
- ↑ 吴文俊《数学机械化》iii页、40页,科学出版社,ISBN 7-03-010765,實例「数学机械化自动推理平台」
- ↑ 存档副本. [201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