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王善源(1907~1981),原籍福建福州市,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中科院院士、微生物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专长医学、物理学、数学、电子学、化学,研究工作涉及很多学科领域。
简介
王善源尤其在医学生物物理方面造诣颇深;曾亲自赴云南、河北小五台山、山西五台山和大同等地开展肺结核和肿瘤方面的现场实地调查工作;为了研究宇宙辐射与肺结核、肿瘤的关系,先后两次登上五台山,在海拔2400-3000米的高山上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实验室所得不到的宝贵材料。
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归国报效
王善源久居海外,心向祖国,关心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1956年11月携荷兰籍夫人,带40余箱精密仪器,回国定居。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接见了他,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亦多次宴请了这位科学界的名流,使他倍感荣幸。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聘他为一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增聘他为牛物学部的学部委员。国家领导人的关怀,祖国人民的期望,激发了他献身科学事业,报效祖国的强烈意愿和坚定的决心。
王善源研究员学识渊博,眼界开阔,研究工作涉及很多科学领域,尤其在医学生物物理方面,造诣颇深。他精通美、法、德、日、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和马来亚8国语言。经过认真的考虑,他确定了流行性感冒、肺结核及肿瘤的发病机制、防治对策及有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作为科研课题。在长期工作中,他视时间为生命,除在单位安排实验外,并在家中设有实验室,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对各项实验都亲自参加配液、实际操作、记录整理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始终把握着第一手材料。他不仅重视实验室工作,还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在1957~1965年期间,先后亲赴云南、河北、山西等地,不辞劳苦,在海拔2600~3100米的高山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获取了大量实验室得不到的宝贵材料和观测数据,确保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王善源对中医中药有特殊的感情,他边学边干,开展了中药对流行性感冒、结核病的病原抑制和防治效果的实验研究,先后初筛了的2 400种中草药,找到了对上述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并进行了有效成分的分析,初步证实柴胡注射液对流感、猫爪草油对结核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王善源为把高空辐射线应用于疾病防治,开展了“宇宙辐射线与肿瘤”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拔2 400米处,高空宇宙辐射线通过2厘米厚的铅板,可以诱发小白鼠肿瘤,如将病鼠移于10厘米厚铅板的保护下继续照射,则痛消病愈,而在海拔不高的试验场,则无此效果。此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在国内较早地建立起小白鼠肿瘤模型,肿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亦可消除,不是“不治之症”,而是尚未找到治愈这一顽疾的有效方法。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1956年以来,他发表了《流行性感冒感染的机制》、《流行性感冒接种》、《中药对于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等数十篇论文。
科学家品质
科学家的品质对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1]所具备的素质,首先必须是要有好奇心,对于自然的好奇,对于普遍事物的好奇。据我所知的优秀科学家,他们对于所有事物都非常好奇。他们想探知事物的规律,他们具有看到事物最为本质一面的本领。作为科学家,他们能够将事物归纳为最基本的简单而重要的法则,并通过这些基本法则去了解许多其它事物。他们所了解的事物不单单是一个清单,或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是将对它们的认识归纳成为一种普遍的认识。这些素质都是应该具有的。另外,优秀的科学家必须要有恒心。他们在研究实验过程中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锲而不舍[2]。此外,优秀的科学家一般都有很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断。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
视频
王善源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世界最伟大的10位科学家排行榜 让我们共同瞻仰伟人 ,搜狐,2019-11-18
- ↑ 成为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新华网,201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