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鏡
物鏡是中國科技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物鏡是由若干個透鏡組合而成的一個透鏡組。組合使用的目的是為了克服單個透鏡的成像缺陷,提高物鏡的光學質量。顯微鏡的放大作用主要取決於物鏡,物鏡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顯微鏡映像質量,它是決定顯微鏡的分辨率和成像清晰程度的主要部件,所以對物鏡的校正是很重要的。
物鏡是顯微鏡最重要的光學部件,利用光線使被檢物體第一次成象,因而直接關係和影響成象的質量和各項光學技術參數,是衡量一台顯微鏡質量的首要標準。
物鏡的結構複雜,製作精密,通常都由透鏡組組合而成,各鏡片間彼此相隔一定的距離,以減少像差。每組透鏡都由不同材料、不同參數的一或數塊透鏡膠合而成。物鏡有許多具體的要求,如合軸,齊焦。
現代顯微物鏡已達到高度完善,其數值孔徑已接近極限,視場中心的分辨率與理論值之區別已微乎其微。但繼續增大顯微物鏡視場與提高視場邊緣成像質量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這種研究工作,至今仍在進行。
齊焦即是在鏡檢時,當用某一倍率的物鏡觀察圖象清晰後,在轉換另一倍率的物鏡時,其成象亦應基本清晰,而且象的中心偏離也應該在一定的範圍內,也就是合軸程度。齊焦性能的優劣和合軸程度的高低是顯微鏡質量的一個重要標誌,它是與物鏡的本身質量和物鏡轉換器的精度有關。
與寬光束有關的象差是球差、彗差以及位置色差;與視場有關的象差是象散、場曲、畸變以及倍率色差。
顯微物鏡與目鏡在參與成象這點上是有區別的.物鏡是顯微鏡最複雜和最重要的部分,在寬光束中工作(孔徑大),但這些光束與光軸的傾角較小(視場小);目鏡在窄光束中工作,但其傾角大(視場大).當計算物鏡與目鏡,在消除象差上有很大差別。
顯微物鏡是一消球差系統,這意味着:就軸上的一對共軛點而言,消除了球差並且實現了正弦條件時,每一物鏡僅有兩個這種消球差點.因此,物體與象的計算位置的任何改變均導致象差變大。裝在鏡筒下端的旋轉器上,一般有3-4個物鏡,其中最短的刻有「10×」符號的為低倍鏡,較長的刻有「40×」符號的為高倍鏡,最長的刻有「100×」符號的為油鏡,此外,在高倍鏡和油鏡上還常加有一圈不同顏色的線,以示區別。
參考文獻
- 移至 ↑ 雲端超市•第407期┃「說文解字,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篆書研究 主講人:倪文東,搜狐,2022-10-28
- 移至 ↑ 為什麼中國人會發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