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角斑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烟草角斑病
烟草角斑病又名黑火病,是由丁香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烟草上的病害。烟草角斑病在烟草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以大田生育中后期发生较多。烟株的叶、茎、花、 蒴果等部位均可感病,以叶部为主。
烟草角斑病是烟草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已遍布亚洲、非洲、欧洲及南北美洲各地的主产烟区。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烟草角斑病的发生和为害。烟草角斑病在25-30℃下适宜发病。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湿度就是决定病害是否流行的关键因素。6-8月份雨日多、雨量大、湿度大烟草角斑病易流行。
烟草角斑病的防治时期主要在苗床期和大田期。首先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选好苗床地,注意苗床卫生,加强苗床管理,摘除病叶。大田期烟田实行轮作,控制密度,最后结合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烟草角斑病
外文名:Angular leaf spot of tobacco
别 名:黑火病
为害植物:烟草
为害部位:叶、茎、花、 蒴果等
病 原:丁香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
病原特征
烟草角斑病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 (Wolf et al.) Young et al.),属假单胞杆菌属。对于烟草角斑病菌的命名一直有争论。由于烟草角斑病和烟草野火病同时发生,其病原在细菌学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些学者认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病菌,但更多的学者则认为是同一种病菌。Brawn用6个烟草角斑病菌和4个烟草野火病菌的各单胞菌系做了形态、生理生化和血清学的比较试验,结果是这两种细菌不能区分,有些差异不仅在两种菌之间存在,在同一种细菌的各菌系之间也存在。比如血清学试验,在烟草角斑病菌的各菌系之间的差异和烟草角斑病菌与烟草野火病菌之间的差异无大区别。这两种细菌的主要区别在于烟草野火病菌能产生野火毒素,导致病斑周围的视绿晕圈,而烟草角斑病菌则不产生野火毒素,病斑周园无晕圈,其他所有的细菌学性状都相同。1974年Doudoroff和Polleroni将假单胞杆菌属中植物病原细菌的种减少到7个种,新成立的种包括许多植物病害的病原菌。1978年根据Young等的建议,在种以下根据病原菌的致病性区分各种不同的致病型。在他们提出的致病型名录中,Dye等(1980)将Pseudomonas angulata和Pseudomonas tabaci都归入到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laci中,将烟草角斑细菌作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的一个不产生毒素的变异菌系。1986年津巴布韦的Deall等比较了这两种细菌的致病性和流行学,认为这两种细菌在烟叶中的生长速度和生长量不同,植株年龄和叶位的致病性也有不同反应,幼株(42天)的较下位叶对烟草野火病最敏感而老株(84天)的顶叶对烟草角斑病最感病;烟草野火病菌与气候变化关系很大而烟草角斑病菌则关系不大,因而提出这两种细菌应分开,烟草角斑病菌应命名为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ngulata,此学名尚未得到普遍承认。
烟草角斑病菌属假单胞杆菌属中的荧光类群,菌体杆状,大小0.5-0.6微米×1.5-2.2微米,无芽孢,无荚膜,极生3-6根鞭毛。
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无聚β羟基丁酸盐积累。在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初呈半透明,渐变成灰白色。叶间不透明,边缘透明,圆形、稍凸起,表面平滑,有光泽,边缘波状。肉汁胨液中浓云雾状,无菌膜,在KB培养基上产生绿色荧光,有果聚糖产生。明胶稍液化,石蕊牛乳缓慢澄清,但不凝固。硝酸盐不还原,产生氨和哚,不产生H2S,淀粉不水解,精氨酸双水解酶、酯酶和氧化酶均为阴性,接触酶阳性。能利用葡萄糖、蔗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阿拉伯糖、木糖、山梨醇产酸不产气。不能利用鼠李糖、麦芽糖、乳糖、棉籽糖、甘油、水杨苷、酒石酸铵和肌醇。该菌生长适温为24-28℃,最高为38℃,最低约4℃,致死温度为49-51℃(10分钟)。
烟草角斑病菌的寄主范围曾被认为是很广的,包括23个属的植物。后来Clayton的试验认为只有烟草属的种是该病原的自然寄主;Valleau等则认为除烟草属外,还有豇豆、大豆、番茄、辣椒、蓼、莽菜、龙葵、稗和药用蒲公英等植物。袁美丽等也证实了烟草角斑病菌可侵染番茄、辣椒、茄子等植物,但不能侵染大豆,这与中国以外报道不同,可能是不同菌系所致。至于某些植物根部存在活的病菌可能与病菌越冬有关,但不是寄主。
症状
病害在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一般在烟株生长后期发生较重。在苗床期幼苗上的病斑多在叶脉两侧形成不规则角状斑、暗褐色、很小,以后症状逐渐明显。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几个病斑融合成大片坏死,最后造成叶片腐烂,幼苗倒状。成株期发病时叶片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状或不规则形,深褐色~黑色,边缘明显,但无明显晕圈,在病斑中可以看到颜色深浅不同的云状轮纹,数个病斑可融合成一片。在雨后或空气湿度大时病斑呈水浸状,在叶背有菌脓溢出呈水膜状,干后成一层膜。茎杆发病时形成不规则褐斑,茎部病斑多凹陷,无黄色圈。[1]
发生规律
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以散落在土壤中的病株残体上越冬为主,其次在许多作物或杂草根系附近越冬存活(但不引起这些作物发病),也可附着在种子上越冬。在病株残体上的病菌可存活9~10个月,主要借助于风、雨、灌溉水或昆虫传播。田间流水可将病菌带入无病田,经风、雨或流水反溅到烟叶上,从叶片的伤口或气孔侵入危害。
每年6~9月是角斑病容易发生、危害严重的月份。此期气温高、雨日多、雨量大、湿度大,尤其是暴风雨,造成烟株及叶片间相互碰撞或摩擦,产生大量伤口,病菌就会通过伤口或气孔、水孔侵入叶片;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时,可引起多次再侵染,几天之内即可使叶片破烂枯焦。如果天气干燥,则病害潜育期延长,传播蔓延的速度会受到一定抑制,田间发病则较轻。随着降雨量的增加,病害发展有加重趋势,尤其是在暴风雨天气,既有利于病菌侵入,又有利于病菌传播,加重病害的流行。
连作烟田,土壤中积累的病残体多,往往发病重;氮肥施用量过多,钾肥不足,烟草生长过旺,易于感病;烟株叶片过大、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条件差的烟田,发病重。[2]
侵染循环
烟草角斑病菌可依附在种子上越冬,也可在残留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还可在多种作物或杂草的根系附近生存,但不能为害这些植物。种植病苗是引起大田发病的主要原因之病菌可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大田发病后,病菌主要借助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昆虫、人、畜的活动也可起到传播病菌的作用。在条件适宜的状况下,病菌的潜育期仅4天,可见烟草角斑病的重复侵染是相当频繁的。
防治方法
苗床期
种子消毒:该病原细菌能附着在种皮和混杂于种子中的碎片上。为了防止种子带菌引起烟苗发病,在收种脱粒时,除认真清除秕籽及碎屑外,还应将种子放入1%的硫酸铜溶液中浸泡消毒处理10分钟以上,或用200单位农用链毒素液浸种30分钟,杀灭病菌,然后洗净晾干。
选好苗床地,注意苗床卫生:为了避免病菌侵染,应选择未种过茄科植物的田块育苗。育苗时所用肥料要保证不带病菌,特别是不能用上年得病田烟秆沤肥作肥料。在病害严重的地区,为了防止粪水传播病菌,可用复合肥和硝铵、尿素、硫酸钾等肥液代替粪水追苗。具体作法是每100千克水加捣细的复合肥200-250克,搅匀后于傍晚浇施。此外,生活污水、工矿废水也不能用来浇施烟苗。
加强苗床管理:苗床水分过多、烟苗缺肥、生长势弱、苗密拥挤等对病害发生有利。因此,浇水量以保持床土湿润为好,苗床要注意通风,下雨后要及时排除积水,降低湿度。
摘除病叶:当苗床发生零星病害时,应拔除病苗,并及时喷施200IU的农用链霉素封锁发病点。若遇暴风雨或连续阴雨天气,细菌病害传播快,发展迅速,应全面喷施200IU的农用链霉素。5-7天一次,连续2-3次,防治效果较好。
大田期
烟田实行轮作:以水稻、玉米等禾谷类作物为前作最好,特别注意不宜以辣椒、马铃薯等茄科作物为前茬,最好实行2-3年轮作。
控制密度:大田烟株适当稀植,以改变病害发生的条件。烟株栽培过密的田块,株间通风透光差,病害往往发生严重。为此,大田烟株栽植应独垄,单株,行株距90-110厘米×50-60厘米,栽烟密度16500-19500株/公顷为好。
合理施肥,加强管理:控制氮肥施用,适当增施钾肥,可提高烟株抗病力。根据烟株生长情况适时适度打顶,以免植株贪青晚熟,降低抗病能力而感病。
药剂防治:6月上旬开始密切注意烟草角斑病的发生情况,特别是氮肥施用多的地块、连作地、低洼地及种植高感品种的地块,可喷1:1:200波尔多液或50%DTM可湿性粉剂预防,在雨后4-5天要仔细观察是否出现中心病株旦发现应立即全田喷药。可使用200IU农用链霉素喷雾防治,隔7天喷1次,连续3次效果较好。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