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散落,余烬不息(吕延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烟火散落,余烬不息》是中国当代作家吕延梅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烟火散落,余烬不息
本市一个读书会,会员轮流做主持人,下一期是以张爱玲的《小团圆》为话题,轮到M老师主讲,她拍案而起,甩了一句“我不喜欢张爱玲”,拂袖而去。我写张爱玲的一篇文章《一个热情的故事》被好事者发到读书群里,M老师便出言不逊,说看不懂我写的内容,还对我进行人身攻击。M老师年长,平时很尊重她,当时我很气愤,最终按捺住怒火,一句话没说。一M老师的学生,也是她的拥趸者,在微信里给我聊,告诫我不要写别人看不懂的文字,振振有词地给我谈写文章要有阶级性。似乎我是政治犯,要开批斗会似的。我惊讶,无语。之后,便退出读书群,删除好友。
前几天在朋友圈转了一篇阿城谈张爱玲的文章,朋友留言“我不喜欢她”。打个比方,一杯酒,嗜酒的人喜欢它,喝一口,醇烈甘美,泯进肚里,身体轻飘飘的,欲仙欲死;而滴酒不沾的人,喝一口酒,只感觉火火地辣,呛嗓子,烧内脏。读懂张爱玲的人,自然觉得她的好;读不懂,还说什么呢?从我周围的人身上,我也明白了睿智的张爱玲为什么要出国,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二三十年里一直隐居了。
她们不喜欢张爱玲,是因为读过她的作品,以为张的小说多是写人性的弱点,看不到积极的意义。张曾经与汉奸胡兰成结婚,也是很多人抵触她的原因之一。我虽算不上张迷,却被她的才华和品格折服。了解她的人生经历,懂得她的为人,你才会爱上她。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童年的不幸,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一笔财富。不愉快的经历使她早熟,使她养成内省的倾向,早熟、内省使她能够从自身的经历中提取更多的东西,所以她有一段并不算太坎坷复杂的经历,却拥有一份并不简单肤浅的人生经验。
张爱玲童年生活在旧式贵族家庭里,且不说她显赫的身世,条件的优裕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父亲生活的靡费,精神的沉沦,母亲思想的前卫,家庭意识的淡薄,使她从小缺失母爱。等父母离异,后母虐待,与父亲决裂,甚至差点死在父亲的拳脚之下。她从死亡线上逃出来,投奔到母亲怀抱,本以为找到了寄身之处,然而母亲要培养她做一个淑女,却屡屡让母亲失望,母亲甚至出恶言“后悔早期照顾她的伤寒病”。相信母亲说这句话,一定是气话。未必张爱玲天生迟钝,只是贵族家庭的千金小姐,从小一切无需自己操心,也就丧失了一些生活能力。刚刚从父亲的魔爪下逃出来,似乎惊魂甫定,她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母亲这里,伤口还没有愈合,母亲看似无心责备的话,宛如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知耻而后勇,她学习是勤奋的,虽然考取了赴法留学,却因为战事不能成行,只能转到香港教会学校。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各科功课都很优异,她不想多花母亲的钱,在经济上捉襟见肘。一次,母亲去香港,住在高级酒店里。张爱玲刚刚拿到教授给她的奖学金,直接拿给母亲。结果,被母亲一夜麻将输了个精光。一方,经济困顿,勤俭过日;一方,挥金如土,奢华无度。张爱玲虽无只言片语议论,可以想象,此时张爱玲内心该是如何的伤痛。在后来的文字里,隐约可以看到,张爱玲之所以不要孩子,除了经济的原因外,主要来自母亲和她的关系。最爱的人,最深的伤害,是因为在乎。
命运的捉弄,三年的优异成绩在炮声里灰飞烟灭,张爱玲回到上海,面对的是如何谋生,她的选择是多样的,可是她选择了卖文为生,于是文字成就了她。“出名要趁早。”说这话时她已经是蜚声上海文坛的才女,其中有十足的底气,也不乏傲气,从她当年的照片上的神情可以觅得端倪。
遇到心仪的男人,便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在与胡兰成爱情是轰轰烈烈的,在张爱玲的一生里热烈地燃烧过。“寄住在旧梦里,在旧梦里做着新梦。”在纷扰动荡的乱世里一个醒着做梦的人,唯其醒着,对稍纵即逝的人生之乐才有一份“吝惜”之情。她时时清醒地认识到时代的悲哀、人生的残缺,同时不放过在现实的脏、乱与忧伤当中随时发现、体味人生的“可敬可爱”那一面,从而并不陷入绝望。她,总是能冷眼看人,与人与事总是留有距离,不会心血来潮。如果用她对人生的态度去分析她如何对待爱情,可以看出在对待胡兰成感情上也是统一的。
她的恋爱,是放恣的渗透于人生的全面,而对自己的和谐。正如胡兰成所言,“倘是两个十分要好的人在一道,于平静中有喜悦,于亲切中有一点生疏,说的话恰如一树繁花,从对方的眼睛里可以看出最深的理解和最高的和谐。”“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欢喜。”汉乐府里这几句诗,单知怜取眼前人,在她自造的封闭小世界里,有不尽的喜意。
胡兰成对爱情的出尔反尔,是出于张爱玲的意料之外的。当张爱玲纠结于胡兰成与周训德的关系,想要胡兰成在她与小周之间做一个选择,千里迢迢去温州探亲,她写在路上的情形:“我从诸暨丽水来,路上想着这事你走过的,及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你就住在那里,这温州城就含有珠宝在放光。”怀着满心的爱,去见爱着的人,当时胡兰成又与范成美结合,当得到的答案是“……人世迢迢如岁月,但是无嫌猜,按不上取舍的话……”胡兰成说这话时,显然一副无赖的嘴脸。三观不同的人,千万不要走到一起。“……她仿佛一连向后猛跌了十来丈远,人有点眩晕。”张爱玲一个人离开温州回上海,几天后回信说:“那天船将开时,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滔滔黄浪,立涕泣久之。”
虽然冷眼观世,将世间男女之情的华丽外衣尽皆剥去,还其本来的凄凉,但她决想不到,也不肯相信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她可以妥协,可以委曲求全,但最后关头绝不肯孤注一掷,拿自己的自尊心去做抵押。她的笔下尽是些不彻底的人物,“明知挣扎无益,便不挣扎了。执着也是徒然,便舍弃了。”(傅雷语)他自己也落到薇龙、流苏相去无几的地步,但是她断不肯逆来顺受,与她们为伍。她有她的底线,有她的尊严,不会允许自己看不起自己。张爱玲写到:“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
我也曾经遭遇过失恋的痛楚,已觉察到他已经不爱了,却不肯相信,纠缠过多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耻辱,眼泪也只是弱者的标志。已经决意放弃了,却又放不下,一次次对自己妥协,委曲求全,不顾世人异样的眼光,多少次骑自行车穿过小城,徘徊在他家的屋前檐后,不敢推开那扇半掩着的门。明知挣扎无益,可理智战胜不了情感。心情一直矛盾,抑郁,耻辱,持续了两三年,最终还是战胜了自我,坚守了底线,保住了尊严。多年之后,读到张爱玲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同病相怜。
张爱玲渐已看透胡兰成其人,1947年6月,知道胡兰成已脱险,终于给他写了一封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此为以小吉(劫)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了。”随信附了三十万。张爱玲是等胡过了难关才来同他摊牌,胡亡命天涯两年,均是张寄钱去,分手在即,她也是如此。她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做人原则,有她的处世态度,务求恩怨分明。无遗憾,无愧怍,彻底解脱。
胡兰成说过,张爱玲的性格最是“亮烈难犯”的。这是对张爱玲性格的概括,他侵犯过张,知道后果如何。至于胡兰成晚年著作《今生今世》,靠写张爱玲博得众人的眼球,继续他一贯地为己私利利用女人的行径,他的寡廉鲜耻,张爱玲是不屑于理会的。
“一个人在恋爱的时候,最能表现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质。”这就是古今中外的爱情小说为什么永远受人欢迎的原因。在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中,我们可以洞察人性,对世事人情有更多的透视。张爱玲五十年代去美国们在困境中与赖雅相遇结合,婚后不久,赖雅中风,卧床不起。张爱玲不离不弃,甚至要靠变卖母亲遗产——一箱子古董维持生计。
张爱玲对待她弟弟的决绝态度,几乎不近人情。有一次他和弟弟与后母一起吃饭,后母羞辱弟弟,张爱玲便丢下饭碗,到洗手间对着镜子泣不成声,良久,她的心情平静不下来。此时,她发现他的弟弟正高兴地在阳台上玩球。她觉得他弟弟是一个没骨气的人,在骨子里就轻视了他。小时候漂亮可爱的小少爷,长大些在后母的屈辱下安之如素,她最恨没有骨气的男人,后半生几乎没有和弟弟联系过,甚至在自传性小说《雷峰塔》中,虚构他的弟弟在少年时已经死掉了。或许,这就是她内心的声音,认为像他那样活着还不如早早死掉得好。他弟弟晚年曾写过回忆张爱玲的文章,亲情满满;幸好他生前并没有看到张爱玲写的这些内容。突然想到李清照的那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对丈夫赵明诚在敌军濒临城下自己却缒城逃窜的鄙视。
正如张爱玲《天才梦》里写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虱子。晚年的张爱玲不再锋芒毕露,平淡从容,却被虱子困扰,有人认为是瘙痒症,甚至有人以为是疑心病。张爱玲把自己幽闭起来,她对《红楼梦》的研究可谓痴迷,自言“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翻译闽南语方言小说《海上花》。她一直勤奋地工作,直到1995年9月,她一个人在公寓里默默离开这个世界,由宋以郎整理她的遗作,陆续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小团圆》《易经》《雷峰塔》,散文集《重访边城》《异乡记》等。
李叔同当年办春柳社,反串茶花女,风流倜傥,红极一时,后来遁入空门,一心向佛。皈依佛门,从事宗教活动,还与弟子夏、丰子恺来往。而张爱玲当年煊赫一时的名声、炫人的奇服、可与电影明星的风头,与她晚年冷清的隐士一样的生活,不用心灵的解脱来做补偿,是一种过于触目的对比,不禁感慨:“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最灿烂夺目的喧闹及极度的孤寂。”
一个作家有如此的才华,像烟花在夜空里绚烂过。她的后半生又如此的寂寞,却一样给我们震撼的力量。她是这样纯粹的一个人,她不需要太多世俗的人理解。[1]
作者简介
吕延梅,笔名,绿叶子。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在孔孟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