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乌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乌药又称为台乌药、旁其、天台乌药、鳑魮、矮樟、矮樟根、铜钱柴、土木香、鲫鱼姜、鸡骨香、白叶柴。是樟科植物常绿灌木乌药的干燥根。多为野生。[1]

产地

台湾中国大陆浙江湖南安徽湖北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形态

乌药个多为纺锤形,略弯曲,中部膨大,两端稍细尖,俗称“乌药瓜”。长10~2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纹及须根痕。质坚硬,不易碎断。横断面淡黄棕色,中心无髓,显放射状纹理及环纹。气微香。味微苦。本品多在产地趁鲜加工切片,有薄片、厚片和不规则的砍片三种。

1、薄片切制前刮去外皮,横切为圆形片,片薄如纸,厚在1毫米。

2、厚片不去外皮,横切为圆形片,片厚约1~5毫米。

3、砍片不去外皮,多横或斜切砍成厚薄不一,大小不等的片块。

乌药个以根呈纺锤形,质嫩肥大者为佳。乌药片习惯认为浙江产的薄片最好。

主要成分

含挥发油,其中有乌药烷、乌药烯、乌药醇等。

功效与作用

行气止痛,现已证实有健胃驱风、促进肠蠕动作用。效力比木香稍强。

炮制

切片生用。

药用

性味

辛,温。

归经

入尾、肾经。

功能

舒气、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

胸胁胀痛,脘腹冷痛,反胃吐食,小便频数,上气喘急等症。

临床应用

前任认为本品“不刚不燥”,且镇痛作用较强,能“通理上下诸气”。现代广泛用于由气滞、气逆引起的腹部痛证,尤以治下腹胀痛效果更佳。

1、治腹部疼痛。脐腹疼痛而有肠鸣或便糖者适宜(属寒痛,可见于胃肠肾经官能症或肠粘结连引起的轻度梗阻等),可用乌药配香附、如香乌散,或配木香沉香陈皮厚朴苍术炒麦芽等同用,名排气汤。该汤有排气止痛作用,经动物实验证实其原理在于使肠收缩力加强,蠕动加快,从而有助于排气止痛,方中的主要有效药物是乌药和木香。

2、治寒疝。小肠疝气痛、附睾炎等牵涉至脐腹作痛者,可用乌药配理气祛寒药,以行气散寒而止痛,方如天台乌药散。

3、治小便频数而属虚寒者,配益智仁等分,以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第服6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4、治气滞引起的月经痛,如为月经后期疼痛,如为月经后期疼痛,配沉香、延胡索、当归、肉桂;如为经前腹痛,则常配木香、砂仁、香附。

此外,对腹泻患者如泻后有隐痛,在方剂内加入乌药一味有助于止痛;又乌药亦试用于治脉管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前区痛,可配毛冬青、鸡血藤、当归、川芎、条芩、银花等药,初步观察,有一定止痛效果。

处方举例

1、香乌散。香附、乌药等分为末,第服3~6g治腹痛。如腹痛兼食欲不振,以姜、枣汤送服;如为虫积腹痛,以槟榔汤送服;如为下腹痛或疝痛,以小茴香送服;治头风虚肿,用茶汤送服。

2、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台乌9g,广木香3g(后下)、小茴香4.5g,青皮6g,良姜4.5g,槟榔9g,川楝子9g,水煎服。[2]

注意事项

气虚、内热者忌服。孕妇及体虚者慎服。

中医医理

内经上古天真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明白告诉我们要合乎道,要预防疾病,必须从身心调适著手。为医者身体力行,则能自助助人,功莫大焉。

本草纲目 电子书 [1] 黄帝内经 电子书 [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