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豆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灰豆腐 |
灰豆腐是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正安县市坪苗族仡佬族乡、务川苗族仡佬族自治县人民在过年过节、大喜日子筵席中常用的一道民间菜品。味道鲜美,富含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听当地人民描述,此道菜可以预防反酸、胃出血等。
目录
制作方法
制作工序[1]
制作方法
灰豆腐,也叫豆腐果,也有称为灰豆腐果以黄豆为原料,将磨制成的豆腐切成小块,形状正方、长条、三角、菱形不等,肉质成海绵状或空心状。制作方法特殊,将豆腐加工成 豆腐块后,用 刀切成小立方块,先用碱灰(桐壳草木灰均可,但是正宗的原滋原味的还是需要用野草木灰)搅拌豆腐吸干其水分,约 10 小时后,分批放人锅内用灰炒泡炒黄即成。其操作过程始终不离灰,故名灰豆腐。若炕干待用,久不变质。无论才出锅的还是炕干的灰豆腐,拌人已煮熟的猪蹄、鸡肉、狗肉等食品内,可以用来红烧、炒制、火锅配菜等,混煮15分钟以上,即成松泡绵柔、鲜美可口的宴席佳肴。但煮前洗制特殊,需先用温水(最好用米汤、淘米水)发泡,再用清水泡洗。这道特色菜会有很多的回头客。
贵州大部分的地区: 沿河(洪渡、后坪、塘坝、客田、新景)、正安(市坪苗族仡佬族乡、谢坝仡佬族苗族乡等),以及道真部分乡镇至今还流传着这一种古老的传统豆制食品工艺。初看时灰不溜秋,不知何物。待用清水反复淘洗干净后个个黄灿灿、轮晴鼓眼煞是好看。放在汤锅一煮,吃起来外香内嫩,绵味细长。这种传统的食品与 油炸豆腐不同的是不用食油,而味道却比油炸风味独特得多。其制作方法也与众不同。先将精选黄豆水浸泡三小时,取山涧泉水用石磨磨浆过滤去渣, 豆浆烧开冷却,用自制酸汤点成 豆花。把 豆花倒入用滤布隔离的 豆腐箱里,盖上箱板,加上石头压紧、压干。
豆腐出箱后,把豆腐3公分小方块。把荞杆灰、桐壳灰入锅烧八成热(柴灰亦可代替),将切好的豆腐倒入锅中与灰同炒约30分钟,豆腐受热膨胀。起锅倒入簸箕内撒开冷却。食时将豆腐反复搓洗干净。食不完可用棕布品袋穿挂于通风处,可储存一年以上。此道菜无论烧汤、煮火锅,都可食用,要多烧一会,均是外皮酥脆醇香,内里细嫩可口,回味绵长,故是土家人宴请嘉宾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食时先放饭碗里冷却一下,蘸薰上糊海椒水再入口,以免烫舌头。
制作工序
灰豆腐采用黔北高原地区农民自种的黄豆为原料,以颗粒齐整、无杂质、无虫眼、无发霉变质为好。制作工序主要包括:泡料(将黄豆加温水(300C左右)浸泡)、磨料磨料(使用石磨)、过滤(使用滤网,俗称豆腐包)、煮浆(用敞口大锅)、加细用加细网再次过滤、凝固(下卤,控制温度和浓度)、成型(榨出浆水)、分块(切成小块)、炒制(用糯谷草灰或豆杆灰,控制温度和力度)、包装。灰豆腐主要用于汤羹、火锅(炖制好主料后,加入灰豆腐微火炖制3—5分钟即可),香嫩甜滑,口感纯正,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