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韻 ——火把節的歌·舞·火(帕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火·韻 ——火把節的歌·舞·火是中國當代作家帕男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火·韻 ——火把節的歌·舞·火
一
我採訪過山鷹組合,我對《七月火把》倒背如流,倒不是我就只青睞這一首歌,再者,我算不上他們的粉絲。記住了這首歌,是因為大街小巷的播放器里,反覆地播放着這首歌曲,「喜歡也要聽,不喜歡也要聽,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聽。」
節日裡就只能任憑彝人組合的「強灌」。我還清楚的記得,這首
歌陳小奇作的詞,吉克曲布作的曲,能大街小巷接納,其感染力不言而喻——
又是一個把你雙眼點燃的七月,
又是一個把你心靈點燃的七月,
騎上你的駿馬穿上美麗的衣裳,
小伙姑娘一起走進愛的火把節。
又是一個把你青春點燃的七月,
又是一個把你夢想點燃的七月,
跳起你的舞蹈奏起古老的音樂,
彝家和你一起走進愛的火把節。
咿喲,咿喲,啊咧咧咧咧,啊咧咧咧咧。
遠方來的朋友請你過來歇一歇,
一起嘗嘗彝家的酒彝家的歲月,
獻給你的吉祥幸福千萬別推卻,
你栽下的友誼花朵永遠不凋謝!
最先被點燃激情的肯定是詩人,他們實在按捺不住,就會起始濫觴,其次涓涓,再次潺潺,最後滔滔而翻滾。詩人因節日而濫情,節日因詩人而多彩。
詩人龍小龍就是個代表,在去年的火把節上,我當着眾多的賓朋好友,朗誦過他的《彝家的七月火把節》——
牛角號掠過寨子的樹皮屋頂
浩大的聲勢比松濤蒼勁,驚動蒼宇
漫天星星慌不擇路
跌落人間的七月,燃燒着夜
最初色彩是從彝家的灶膛迸發出來的
松明子的火焰。點燃老阿爸的煙斗
鄉親們像一隻只飛蛾,抖落身上的塵埃
直起蹶了半輩子的腰杆,撲騰在光芒之間
......
長龍蜿蜒是行走的火樹。越過高高低低的肩頭
一派茂盛的黑森林,蕩漾着淺淺酒窩
我這片種植一生愛戀的莊稼地里
一棵稻穗正羞澀地拔節
自家釀製的包穀酒,大海碗盛裝海一般的豪情
鬥牛的鬥牛,摔跤的摔跤。持箭的丘比特
掃瞄姑娘胸脯,驚呼中火星飛濺
掀起時令的高潮,驚醒夜的假寐
......
儘管我用不標準的普通話朗誦完這首詩,還是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我知道這掌聲不是給我的,或是給寫詩的人,或是給這個節日。
我也寫過關於火把節詩,但不宜於朗誦,我參差的那些句子,只能以我的方式示人,默不作聲地走到讀者中間。但我敢宣稱,我的詩歌是真心為火把節寫的,為節日給我的一次感動。
彝族人的歌是不老的歌,火把節的歌唱不完的歌。
聽農民作家山夢有這樣的描述:在雲南西南部,我出生的故鄉,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這天,你隨便走進哪個村莊,都可以聽到這樣一首鄉間民謠:
火把節
姑娘節
阿媽不來接
腸子餓成十八節
……
農曆六月二十四是傳統的火把節,嫁出去的姑娘要有娘家接回來,過完火把節再由娘家送回婆家,所以,火把節對任何出嫁的女人都有干係,小孩也沾了光,時常被母親帶回外婆家。
山夢的童年時代,火把節幾乎都是在他外婆家度過的。外婆把她的兩個女兒(母親和小姨)都接回來,小姨家有個比山夢小兩歲的小表妹,她們也一起跟了去。
山夢家離外婆家很遠,當時沒有公路,外婆來接她們,她們婆孫三人得走四五個小時,一路上,有人看見外婆接姑娘回家,就開始起鬨:
火把節
姑娘節
阿媽不來接
腸子餓成十八節
……
母親跟在外婆後面,臉上露出一絲微笑。在山夢的這些村寨,火把節這天出嫁的姑娘,如果沒有人接送,就會被人瞧不起,如果娘家來接了,是十分光彩的事,全家人都會感到自豪。
山夢記得有一次,外婆來接母親,父親不讓他去,想要他在家陪他,山夢趁他們不注意,老早就跑出家門,等在半路上。他跟表妹約好了,今年火把節還在一起玩,一起唱那段永遠忘不了的民謠。
母親被外婆接到家裡,這天,村里人幾乎都不做農活,女人們相聚在一起,做做針線活。在我們小山村,雖然沒有彝寨火把狂歡的場景,但總有一種濃濃的節日氣氛。
山夢和表妹手拉着手,邊跳邊唱:
火把節
姑娘節
阿媽不來接
腸子餓成十八節
……
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民族都喜酒、好酒、愛酒,甚至有的「嗜酒如命」。居住在西南邊陲的彝族,就是這麼一個喜酒、好酒、愛酒的古老的民族。楚雄彝族人的酒歌和無時不在的酒文化,是任何民族都無法比擬的,在創世史詩《查姆》和《梅葛》中就有關於喝酒的句子,彝族人喜酒好酒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彝族人對酒的認識不知道在何年,也許和杜康發明酒的年代一樣久遠。儘管處在邊地,憑彝族人的聰慧,酒的誕生一定在很早很早以前。
在阿細人口傳歷史裡,酒是一叫希去賣的人發明的,阿細人只是彝族的一個分支,據阿細府祭賀的經詞記載,「古時希去賣,他在做飯時,分湯的時候,手指被劃破,出血滲着飯。出現了這樣,不敢給父吃,不敢給母吃,藏在房間內。過了七天後,房間的裡面,有一股氣味,嗆着打噴嚏,那是血滲飯,希去賣這人,拿筷挑飯吃,口中甜又辣。飯中流出水,又舀水來喝,喝後手腳軟,那就是好酒。出了這事後,希去賣這人,高興又喜歡,他來到壩子,壩里有大城,城門開四面,寫字貼門邊:人血拌糧食,麥面來煮飯,會出好酒來。看見廣告人,就捉人放血,人血拌糧食,沒有釀出酒,糧食卻霉完,又殺好多人,出了這事後,城裡的知縣,派出衙中人,去捉希去賣,關在大牢里。希去賣有兒,名字叫愛哦。可憐的愛哦,三天走一次,七天走兩次,送飯給父吃,送水給父喝。可憐的愛哦,走在路中時,二錯放羊人,白鬍鬚公公,手執着拐杖,羊放上山腰,人站在路邊,看見了愛哦。愛哦走路急,面部帶愁容。公公問愛哦,走路為何?面部為何愁?愛哦眼淚流,父親關大牢,我給父送飯,我給父送水,三天走一次,七天走兩次……」二錯公公知道事情的緣由以後,「公公杵桄子,帶領着愛哦,來到山頂上,挖到了紅藥,紅藥有三種;挖到了黃藥,黃藥有三種;挖到了白藥,白藥有三種;挖到了黑藥,黑藥有三種;三種合起來,一共十二種。」隨之,二錯公公告訴愛哦:「拿回家裡後,用水洗乾淨,用刀切成片,太陽下曬乾,沖成面面藥,滲水搓成團,搓成手尖粗,手不能碰鹽。酒藥做成後,又沖成面面。糧食泡水洗後,拿大甄子蒸,然後拌酒藥,過了七天後,又在甄中蒸,蒸汽成好酒。」二錯公公一再告戒愛哦「照着我話做,手不能碰鹽。」愛哦釀成了一桶酒以後,「背酒給知縣,知縣嘗酒後,果真是好酒,這樣嘗出後,放回希去賣。」
從此,阿細人在進行府祭賀的祭祀儀式時,畢摩要唱發明釀酒的過程。
有人說酒在振奮精神、和諧關係、傳播信息、征戰婚聘等社會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多年的我也在觀察着,彝族人於酒的關係不可謂親密無間,何止是漢族人說的「無酒不成席」,彝族地方就是平時進門、煨個火塘、聊個天都要喝上幾碗酒,更況且是婚喪嫁娶和盛大的火把節,歌不斷就酒不斷,這才能烘托出節日的氣氛。
彝族人飲酒也非常特別,分別有「吃白酒」、「轉轉酒」、「交杯酒」(涅嫫里幾都)、三道酒(一道攔門酒,二道祝福酒,三道留客酒)等千種飲法,其間還要伴以酒歌。
只要你到過雲南,一首霸道的「酒歌」你肯定是耳熟能詳:「阿老表端酒喝,阿表妹端酒喝。阿老表喜歡不喜歡也要喝,阿表妹喜歡不喜歡也要喝,喜歡呢也要喝,不喜歡也要喝。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喝。」儘管有的人不屑於這樣的霸道,卻就憑霸道,有人把這首歌唱到了中央電視台,由此聲名遠播。
楚雄的酒歌五花八門,色彩繽紛,進門有攔門酒,便有歡迎你的《攔門調》,也就是攔門酒歌。攔門調是這樣唱的:「楚雄那個糯米酒,又甜又爽口。客人喲!你請喝,不喝你莫走。客人喲!你請喝,不喝你莫走,阿嘞嘞嘞阿嘞嘞不喝你莫走!要喝你就喝個夠,點滴也莫留。彝家人,禮不周,還請再來走。彝家人,禮不周,還請再來走,阿嘞嘞嘞阿嘞嘞,還請再來走!」。
還不上席就先告醉了,主人的熱情讓客人感到了壓力,但又不拘束。
主客人都上席後馬上就有席上酒歌,也就是席上調:「操嘞婼,支唄叨。偌麼偌,支唄叨。給嗖,支唄叨。麻給嗖,支唄叨。刮尼給嗖麻給嗖,支唄叨。刮尼給嗖麻給嗖,支唄叨!」。
你會說這首歌的調子咋那麼熟悉,當然囉,這就是彝語唱那首霸道歌《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喝》。
席上的酒歌還多呢。比如《小小酒杯團囉囉》:「小小酒杯團囉囉,阿乖佬,兄弟端酒大哥喝,仁義囉。愛唱歌呢來唱歌,阿乖佬!不愛唱歌端酒喝,仁義囉,阿蘇則尼囉喲。」
另外還有不少的迎賓或席上調,你也可能聽過,甚至於心爛熟,比如《今天是個好日子》,歌中唱道:「今天是個好日子,好日子!今天是個好日子,端酒喝!」。或者:「今天日子好啊!親朋好友在一起呀們嗯呀,三碗四碗嫌少,五碗六碗還想喝呀們嗯呀。
想要喝出氣氛,喝出高潮,席上必喝交杯酒,喝交杯酒必唱交杯酒的歌:「隔山隔水來相會,不唱兩調咋忍心,阿蘇則尼羅。愛說愛笑我兩個,交杯小酒我倆喝,阿蘇則尼羅。」或者:「小小弦子脆生生,小歌彈琴妹來聽,阿蘇則尼羅。小小酒杯團羅羅,小妹端酒哥來喝,阿蘇則尼羅。」。
高潮過後就是情意綿綿了,姑娘小伙就會唱起《小心肝》:
「端起酒杯心就慌哎,我的大哥(小妹)喲,我心裡叮咚跳不停,啊啦我呢好大哥(小妹)喲。小小酒杯情意重哎,武定大哥(小妹)喲,我話在酒中不多話,啊啦我呢小心肝。」
酒過三巡,月亮升起來,火把點起來,該走的走,該留的留,這時候一定是難捨難分,彝族的阿老表一定在此時唱起挽留調《捨不得》:要走呢阿老表,要走呢阿表妹。走一步呢望兩眼,哪個捨得你。走一步呢望兩眼,哪個捨得你。走是要走嘮,舍是捨不得。嗖是要嗖咾,伊是伊麻多。要走呢阿老表,要走呢阿表妹。走一步呢望兩眼,哪個捨得你。走一步呢望兩眼,哪個捨得你。走是要走嘮,舍是捨不得。嗖是要嗖咾,伊是伊麻多。」
划拳酒歌也是一道風景,別以為漢族猜的花拳有意思,楚雄彝族猜的拳才叫過癮,比如《鮮花拳》:「鮮花呢酒呀,兩朵呢梅呀,四紅二喜兩朵梅,鮮四花呢酒呀。高高聲,鮮四花呢酒呀,瞧得着,鮮四花呢酒呀……」
《苦蕎拳》:「苦蕎葉子青,苦蕎葉子黃。苦蕎酒紮成酒,吃了臉紅紅。苦蕎酒紮成酒,吃了臉紅紅,四季拿財吃了臉紅紅,八馬雙杯吃了臉紅紅……」。
我會划拳,只有會喝酒,會划拳才懂得酒中真章。
在傳統的彝族酒歌的感召下,我一口氣寫了10多首酒歌、情歌、兒歌,都是彝調元素為主打,如果你無意間聽到了——
《迎客酒歌》:
天上太陽邀你來
天上月亮邀你來
永仁阿妹邀你來
永仁阿哥邀你來
無論你來自何方
你都是彝家尊貴的客人
喝一杯歡迎的酒
讓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
喝一杯祝福的酒
願你在天涯海角還回頭
喝喝喝
滴酒都是敬
喝喝喝
不喝你莫走
《勸酒酒歌》:
妹把情歌獻給你
哥把美酒獻給你
彝家的阿妹好比山上的黃鸝鳥
聲聲傳情都是因為你
彝家的美酒好比山下的金沙水
深深友誼但願萬古流
倒滿酒 莫停杯
一杯一杯再一杯
不醉你不歸
一杯一杯再一杯
醉了才風流
《祝福酒歌》:
喝酒嘍
喝酒嘍
喝了這杯酒,巍巍方山為你笑開口
喝了這杯酒,滾滾金沙為你水倒流
一杯敬天地 二杯敬賓客
三杯不過癮 四杯算開頭
五杯祝你百日好
六杯祝你花千紅
七杯八杯喝個夠 不留遺憾你才走
九杯十杯喝個夠 願把豪情灑九州
喝酒嘍
喝酒嘍
要喝你就喝個夠
《留客酒歌》:
哥(妹)莫走喲 哥(妹)莫走
阿表妹(哥)已把哥(妹)放進了妹(哥)的心窩窩
進門才瞟了一小眼
心裡就像火燒着
哥(妹)莫走喲 哥(妹)莫走
阿表妹(哥)已把哥(妹)當成了妹(哥)的小枕頭
沒有枕頭我難入睡
何時成夢再相約
哥(妹)要留來你就留
莫要一步三回頭
來日山高路又遠
你牽掛來我煩憂
要走你就帶我走
不到天涯不罷休
這就是我寫的酒歌,有那麼點味道吧。
二
聽罷酒歌,火把節就要拉開序幕了。
哪來這人山人海,尤其在楚雄城裡舉辦的火把節上。
有人說是,因陌生而生好奇,因好奇而生嚮往。這當然指的是那些千里迢迢來趕節的外地人,所謂外地人,無非以彝州的地域為界,里外就一座山,一條河,甚至一條溝,一丘田,一堵牆。連長居於斯的我也難免打探和窺視,這節日的魅力在哪?
魅力首先在於火把節各式各樣的傳說,這些傳說,內容各異,形象生動,形式多樣,如:慈善夫人殉節,惹底毫星燒官蟲,阿南殉夫,火把迎諸葛亮,牛角掛火...... 大約有十餘種。無疑這些傳說就成了我們追根溯源的動力。有人說是「天上掉下來一個火把節」,你相信不相信?我當然不相信,這得要找到依據;
——相傳在唐代,大理地區的六詔之一的詔主皮羅閣早有併吞其它五詔的野心。於是,在某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皮羅閣命人用松木造了一幢樓,取名松明樓,並相邀其他五詔詔主前來觀賞。
其實,他的用心惡毒。他趁着五詔主在松明樓開懷暢飲酩酊大醉時,狠心地叫人一把火燒了松明樓,五詔主全部死於大火當中。
五詔主中的鄧賧詔的妻子慈善夫人早就識破了皮羅閣的險惡用心,但她又無法勸阻丈夫不去赴宴。於是,她把自己的金鐲戴在丈夫的手臂上,祈禱丈夫平安歸來。她一得知丈夫被害得消息後,匆忙趕來尋找丈夫的屍體。她用手刨開焦炭和灰燼,十指磨破,鮮血淋漓,染紅手指。她憑藉那隻燒不化的金鐲子,終於找到了自己丈夫的屍首。後來在火把節這天,為紀念慈善夫人對丈夫的忠貞,婦女們就有了染紅手指甲的習俗。
慈善夫人的丈夫被害後,皮羅閣又要霸占慈善夫人。慈善夫人堅決不從,並率領精兵據守鄧郯城。然而終究寡不敵眾,敵人攻進了鄧郯詔城,慈善夫人因此投井自盡。後來人們每到慈善夫人的忌日,就要燃起千萬枝火把來悼念這位堅強的夫人。
這是眾多傳說中筆者所稱的「大理版」。
——遠古的時候,天界住着世間的主宰者「恩體古孜」,人類則生活在地上,並且每年都要給恩體古孜賦稅。有一年恩體古孜派一個叫「迪沃拉毅」的部下來人間收賦稅,這年剛好遇上災荒,而此人卻仍然橫徵暴斂,不體諒民情,搞得人間民不聊生。於是人間的大力士「冊夫拉巴」一氣之下把他給摔死了。恩體古孜知道後決定投放害蟲到人間,危害人間的莊稼,以示懲罰。人們承受不了害蟲侵害,男女老少都團結起來,舉起火把,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這天將害蟲全部燒滅了,並獲得了大豐收。此後,為了慶祝這一勝利,每年在這一天彝族人們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祈禱火神抵禦、消滅害蟲,預祝莊稼獲得豐收,並最終形成了固定的民族節日。
——又說的是在一個彝族村莊裡,住着許多戶彝民。村莊的主子叫布拉布克,他種莊稼種得很好,什麼勤翻地呀,早播種呀,都安排得當,全莊的人聽他的話,年年都得到豐收,家家的糧食都裝得滿滿的。
有一年莊稼成熟的時候,他看見今年的莊稼比往年長得好,很是喜歡就給媳木(彝語,妻子的意思。)說:「擺酒擺肉,讓全村人歡喜歡喜。」
酒肉擺好了,全村的人也來了,大家就歡天喜地地吃啊,說啊,跳啊!一直吃到三更,眾人才散去。布拉布克也吃得爛醉,梭回屋頭去又醉又累,睡得很香。
半夜布拉布克忽然做了一個夢:在一個仙境般的山洞裡,有個很漂亮的阿妹子(彝浯:小姑娘的意思)笑眯眯地走來,對布拉布克說:「不要豐收了就吃酒吃肉,收成不好的年頭咋個辦」? 布拉布克聽了很吃驚,拉着阿妹子說:「那咋個才對呢」? 阿妹子說:「有個老妖魔很氣你們,它要把全山的蝗蟲派下山,吃光你們的莊稼。」說完,轉身就走了。布拉布克驚醒了,回想起來,要信,是個夢;要不信,又活靈活現。
沒過幾天,一個老木蘇(老年人)說: 「不好了,莊稼被蝗蟲吃光了。」布拉布克說:「我們大家去打。」走到田中一看,密密麻麻,越打越多,田頭、地上、樹上、禾苗上,到處滿天飛舞。它們吃着快成熟的莊稼,不管你咋個打也打不完。莊稼吃完,就吃樹葉草草,當年就沒收成了。
第二年禾苗長起來後,蝗蟲又到處飛舞,剛長成的禾苗又被吃光了。布拉布克請來和尚,殺一隻大公雞,殺一頭豬來斷口嘴(據說彝族斷口嘴就是布拉布克遺留下來的)。和尚念了咒語,做了法事,還是沒有把蝗蟲收拾住。一夜,布拉布克合上眼,又見到那個美麗的阿妹子,她說:「聰明的主人,你怎麼一時糊塗啦!火有什麼用?」說完後轉身走了。
布拉布克驚醒後,回憶阿妹子的話: 「火有什麼用?」第二天,他喊老木蘇召集全村的人商量,大家準備乾草、乾柴、干箭竹堆放在蝗蟲經常出沒的地方,又用干箭竹紮成很大的火把,火把里再放一些炒得很香的乾糧。晚上,一些人點火堆,一些人點着火把在田間、地里舞動,蝗蟲聞着香氣,飛來就投在火上燒死了。這樣無數的火堆、大火把,把所有的蝗蟲都消滅了。
火燒蝗蟲的日子,恰好是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以後一代一代地相傳下來,就形成了每年六月二十四「火把節」。
這是眾多傳說中筆者所稱之為「涼山版兩版本」。
—— 在遠古的時候,天上和地上相通,天上的神和地上的人之間可以相互往來。天上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名叫恩梯古茲。這個天神能開天闢地,改造地球,修整天形,還會呼風喚雨。他不僅主宰天上的一切,而且還要掌管地上的一切,經常派人到人間來收租逼債。有一天,天神恩梯古茲聽說人間有一個名叫轟挺拉巴的大力士很能摔跤,地上沒有他的對手,恩梯古茲就派天上的摔跤能手斯惹阿比,來人間尋找轟挺拉巴摔跤。於是斯惹阿比就開始尋找轟挺拉巴,當他路過一座大山腳下時,見到路邊有一個正在冒煙的小竹笆屋,進去一看,屋裡只有一個老媽媽正在忙着燒火煮飯。斯惹阿比想在老媽媽家吃過飯後再去尋找轟挺拉巴,就問老媽媽能否在她家作客,老媽媽答應了他。斯惹阿比等了很長時間都不見開飯,只見老媽媽一直不停地往火里加柴火。一鍋飯用大火煮了那麼長時間怎麼還沒煮熟?斯惹阿比等得不耐煩覺得有些奇怪,於是就起身把鍋蓋揭開,他往鍋里一看,大吃一驚:鍋里哪裡有飯,煮的全是一大鍋拳頭大小的鵝卵石。他趕忙問老媽媽這些石頭煮來幹什麼用,老媽媽告訴他說:「這是我兒子吃的早餐。」並指着堆放在屋角的一大堆鐵塊銅餅似的東西說:「這是要煮給我兒子吃的晚飯。」聽老媽媽這麼一說,斯惹阿比感到既吃驚又害怕,於是就立即起身往外走,老媽媽問他為什麼不等到吃完飯再走時,他不僅不敢回答,而且連頭都不敢回,看都不敢再看老媽媽一眼,慌慌張張地往回天的路上走。當他走到半路時,遇到了一個左肩扛着一棵大杉樹,右手提着一隻大老虎,嘴上打着口哨行走的年青人。斯惹阿比暗暗地猜想:這人一定就是那個老媽媽的兒子,吃鐵餅石頭之人了。的確,此人正是摔跤能手轟挺拉巴。斯惹阿比怕被轟挺拉巴認出他是從天上來的人,就主動讓路加快腳步拚命地往天邊跑去……
轟挺拉巴回到家時,他的老媽媽給他說: 「剛才有一個說自己是從天上來的年輕人,先是說要作客吃飯,後來飯也不吃就走了。」轟挺拉巴聽媽媽說後大怒:「嘿!剛才我也在路上遇到一個年輕人,他看到我就主動讓路而走,此人肯定是恩梯古茲家的那個摔跤能手斯惹阿比,他可能是找我摔跤的。」還說:「多年來我一直想找他摔跤,以決高下,但一直沒有機會,今天他主動找上門來,很可惜我不在家。現在決不能讓他跑掉,非抓到他拼一個勝負不可」。轟挺拉巴連飯也顧不上吃就追趕斯惹阿比去了。
斯惹阿比在前面跑,轟挺拉巴在後面追,一直追到吉勒格俄(彝族民間傳說中的「陰陽界」)附近時,斯惹阿比眼看要被轟挺拉巴追上,就連跑帶爬地往一棵大樹後面跑去。當轟廷拉巴追到那棵大樹跟前時,突然不見了人,轟廷拉巴認為是那棵大樹擋住了他的視線,斯惹阿比才跑脫的,就往那大樹上發氣;他牙巴一咬雙手抱住那大樹的腰部猛一扭,只聽「吧咕」一聲巨響,那棵大樹被他攔腰扭斷在地,轟挺拉巴怒氣沖沖地轉身回到家。過了一些時候,叫天鳥向天神恩梯古茲告密。那棵大樹被轟廷拉巴扭斷後,有一天一隻小花鳥(彝語稱孜孜瓦星扣)看到許多蛆蟲從那棵倒臥的樹里爬出來,去揀來吃時覺得很好吃。小花鳥自從發現這些蟲後,每天只要餓了就去那裡揀蛆蟲吃,吃飽了就到附近的一個水塘里去飲水,天天如此。這個水塘里住着一隻大青蛙,小花鳥天天跑來喝水的情況引起了大青蛙的懷疑。有天當小花鳥跑來飲水時,大青蛙把它抓起來進行查問。大青蛙問道:「小表弟,過去我從沒有看到你到我的塘里來飲水,近來為什麼天天要來這裡飲水?」小花鳥先是抵賴不說實話。大青蛙再三審問它時,它才重複回答這麼幾句話: 「安爾瑪東肯委,依斯依東,安爾瑪東肯委,依斯依東」。意思是說:我吃了一些石斗後消化不了,口很渴,所以,只好天天來吃水。小花鳥吞吞吐吐這麼一說,大青蛙便哈哈大笑,指着小花鳥的嗉子說道: 「既然小表弟不願意給我說實話,那就不要錯怪我蛙大哥心肝不好囉,我只好打開你的嗉子看看了」。這麼一說,小花鳥真的感到害怕了,它怕大青蛙真的要打開它的嗉子看,於是把事情的真相如實地告訴了大青蛙。小花鳥對大青蛙講道: 「有一天,天神恩梯古茲家的那位摔跤能手斯惹阿比被轟挺拉巴追趕,眼看要跑不脫時,他便一頭鑽到了一棵大空心樹里躲藏了起來。當轟挺拉巴追來時不見了斯惹阿比,一怒之下便把那棵大樹扭斷了,正巧斯惹阿比就被挾死在裡面了。後來日子一長屍體腐爛生蛆,我就天天跑來吃這些蛆蟲,吃得又飽又膩時,便口渴得很厲害,於是就到你這裡來飲水解渴。這件事只有你知道就行了,千萬不要告訴其它朋友,以免惹出大禍來,特別是不能告訴我那個鄰居--叫天鳥,它知道了會很不高興的;因為它最近發現我每天都吃得飽飽的,並經常到你這裡來飲水,於是它就懷疑我藏着什麼好吃的東西。那天它跑來問我:『老表,最近沒見你出去勞動,反而吃得紅光滿面,我每天早出晚歸都很難找到吃的,肯定你存有好東西,能否分一點來共同享受?』我聽它這麼一說就撒謊說我因為懶得出去找東西吃,所以餓了只好到青蛙哥那裡去飲水,以水來充飢,我的嗉子裡裝的全都是一些水,沒有別的什麼好東西,至於我紅光滿面的問題,那是因為水喝多了的原因。叫天鳥聽我這麼一說才半信半疑地走了。」
大青蛙和小花鳥之間的談話,沒想到被叫天鳥偷聽見了。正當它們坐在水塘邊擺談時,剛好被路過此地的叫天鳥看見,於是它便悄悄地隱藏在附近的草叢裡偷聽。叫天鳥越聽越氣憤,它火冒三丈邊聽邊自言自語道: 「嘿!小花鳥你這個小傢伙,你不僅不給我說實話,反而還在背後說我的壞話,今天我非告你不可。」大青蛙和小花鳥談話剛一完,就只聽"噗噗"一聲,叫天鳥立即起飛高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叫着往天上飛去……
叫天鳥飛到天神恩梯古茲家,把所偷聽到的話向天神恩梯古茲告了密,特別是轟挺拉巴整死斯惹阿比的情況一一報告了恩梯古茲。恩梯古茲聽完告密後大發雷霆,立即派了一群天兵下來抓轟挺拉巴。當天兵到人間時,老百姓已把轟挺拉巴保護起來了,並且組織兵力奮力反抗,趕走了天兵。
天神抓不到轟挺拉巴,又派了一個名叫格聖阿偉的征糧天使下來收繳老百姓的糧食。征糧天使下來徵收糧食時,和老百姓發生衝突而被打死。天神恩梯古茲聽到他的征糧天使又被地上的人打死了,又羞又怒,於是他就打開天水門發下洪水淹沒人類,但洪水很快就被人們戰勝了。天神恩梯古茲看到自己屢屢遭到失敗,就開始施放害蟲,想放害蟲來吃光地上的所有莊稼,讓人餓死來達到絕人煙之目的。打開天蟲門,向人間的莊稼地里放各種各樣的害蟲,害蟲鋪天蓋地壓來。在害蟲中,有一種叫補子的害蟲最厲害,這種害蟲在空中成千上萬隻粘在一起,成團成餅地猛猛撲下來,一到地面立即散開落到田裡猛吃莊稼。
當天神恩梯古茲大量撒下害蟲危害人間時,地上的人們立即組織起來商量對抗救災的方法,最後決定用火滅害蟲。每家每戶點起火把,日夜不停地到莊稼地里去捕燒害蟲,在夜間,所有的害蟲見到火光便紛紛自投落網,撲火自焚。在人們的艱苦奮戰下,滅掉了天蟲,保護了莊稼,取得了勝利。為了慶祝和紀念這次以火把滅天蟲的勝利,慶賀「五穀」豐收,每年到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老百姓們就點起火把舉行遊行,以示威風,並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在火把表演時口裡常念道:「怪蟲滾出去,害蟲滾出去,天上飛的用火燒,地上爬的用腳踩,不准你回生,無你藏身地……」等等,這是火把節遊行時,民間常咒害蟲的歌詞。
人們熱愛火,崇拜火,天長地久,約定俗成,農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就這樣世代傳了下來,成為彝族勞動人民最為隆重的節日。
其次,為什麼要在農曆的六月過火把節呢?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講,到了六月份田地鋤草已基本結束,正值很容易發生病蟲害的季節,也正是防治病蟲害的關鍵時節。火把節與滅害蟲保莊稼有一定的聯繫。從季節角度講,在彝族民間有這樣兩句話:「木庫木孜呆,庫施木呆。木勒木孜呆,都則木孜呆」。意思是說:過年是劃新年和舊年界線的,過火把節是劃上半年和下半年界線的。所以把火把節放在六月份來過還包含着劃分年中和年末時間界線之意。
這是眾多傳說中筆者所稱之為的「楚雄版」。
三
不管傳說迥異,但都離不開一個「火」,火的核心,是靈魂,是寄託,是歸屬。
一句話,火是彝族人的一生一世,是彝族人的世界。
其實連我也有所不知,火,對於整個人類都至關重要,不可或缺。在古希臘神話中就有這樣的講述:傳說地球上本沒有火種,那時人類的生活非常困苦。沒有火燒烤食物,只好吃生的東西,沒有火來照明,就只好在那無邊的黑暗中,度過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夜晚……
眾神之王宙斯同意把火種給人類,但是他要求人類必須用一頭牛來做獻祭。普羅米修斯想出一個妙計,給宙斯獻祭的時候,普羅米修斯給宙斯的牛被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生的牛肉,但沒有牛皮;第二部分是皮包着骨頭,但是澆上了香香的牛油。宙斯一眼就識破了普羅米修斯的用意,生氣的說:「我拒絕把最重要的東西給人類,那就是火!」
普羅米修斯為了給人類造福,就冒着生命危險,從太陽神阿波羅那裡去偷走了一個火種。主神宙斯站在奧林匹斯聖山上,發現人間煙火裊裊,立刻追查是誰盜走了天火。當他得知是普羅米修斯觸犯了天規,便大發雷霆,決定要狠狠懲罰他。但是火神很敬佩普羅米修斯,悄悄地對他說:「只要你向宙斯承認錯誤,歸還火種,我一定請求宙斯他饒恕你。」普羅米修斯搖搖頭,堅定地說:「為人類造福,有什麼錯!我可以忍受各種痛苦,但決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
火神不敢違背宙斯的命令,只好把普羅米修斯帶到高加索山,用一條永遠也掙不斷的鐵鏈把他縛在一個陡峭的懸崖上,讓他永遠不能入睡,疲憊的雙膝也不能彎曲,在他起伏的胸脯上還釘着一顆金剛石的釘子。他忍受着飢餓、風吹和日曬。即便這樣,宙斯還覺得不解恨,又派了一隻兇惡的鷲鷹,每天去啄食普羅米修斯的肝臟。可是,每當鷲鷹啄食以後,普羅米修斯的肝臟又會奇蹟般的復原。
普羅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後悔,也不屈服,情願為人類而受苦。有一天,赫拉克勒斯為尋找赫斯珀里得斯所看守的金蘋果樹來到這裡。他看到惡鷹在啄食可憐的普羅米修斯的肝臟,這時,便取出弓箭,把那隻殘忍的惡鷹從這位苦難者的肝臟旁一箭射落。然後他鬆開鎖鏈,解放了普羅米修斯,帶他離開了山崖。但為了滿足宙斯的條件,赫拉克勒斯把半人半馬的肯陶洛斯族的喀戎作為替身留在懸崖上。雖然可以要求永生,但為了解救普羅米修斯,他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最後,普羅米修斯終於獲得了自由。
在我們中國也有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傳說故事。傳說中有一個國家叫遂明國,那裡的人從來不知道什麼叫春夏秋冬,什麼叫白日晝夜。國里有棵名叫遂木的火樹,屈盤起來,占地面積有一萬頃地那麼大。後來,有一個聖人,漫遊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遠方,來到此國,在這棵大樹下休息。忽然看見許多象鴞樣的鳥,在大樹的枝葉間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燦然的火光發出。於是,聖人感悟到了「鑽木生火」的道理,所以就試用小樹枝來鑽火,果然鑽出火來。於是後人就稱他為燧人。
170萬年前,在楚雄的元謀。
是「元謀人」的一把火燃燒出了華夏文明的開端。
2005年5月1日在「元謀人化石發現四十周年紀念會暨古人類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國土資源部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錢方語驚四座――
「元謀人是最早使用火的人類,元謀人是世界上燒烤的發明者,也是中華民族食文化的創造者。」
彝族史詩《勒俄特依》中也這樣唱道:「遠古的時候,天庭祖靈掉下來,掉在恩傑傑列山,變成烈火在燃燒,九天燒到晚,九夜燒到亮,白天成煙柱,晚上成巨光。天是這樣燃,地是這樣燒,為了人類起源燃,為了祖先誕生燃。」
從此,我們的祖先有了火,火光照亮天庭,火種遍播九州。火種從距今一百七十萬年「元謀人」播到了距今七八十萬年前的「北京人」的手中,又從「北京人」的手中播到了「河套人」和「山頂洞人」手中……
因為有了火,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歷史。
因為有了火,人類不畏三九嚴寒。
因為有了火,人類活動克服了白天與黑夜的分野。
因為有了火,「元謀人」以刀耕火種創造了人類最初的農業。
火成為了東方希望的芒光,芒光照亮了人類進化的路程,芒光永遠與人類相生相伴。
四
不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對火是頂禮膜拜的;不論是漢族,還是彝族,或是其它少數民族,對火也都是膜拜的。僅舉漢族祭社火一例便可見一斑。
在早些年,談到社火,恐怕無人不知,每逢過年,社火算是年末的精神饕餮盛宴,也可以說是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據說,那些年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走芯子、踩高蹺、劃旱船、趕毛驢、鬧秧歌、舞獅子各地盡顯看家本領。玩過破五玩十五,玩過十五玩龍抬頭,似乎過年就是為了鬧社火,相鄰村子不鬧出個輸贏來是決不收兵的。
現如今,人們對社火越來越陌生了,「8090後」更是不知。我們不妨從社火二字說起,以便讓你對社火這樣節有個大概的了解,一個是社一個是火。社古時是指掌管土地的神,後來就演變為相鄰的村子為祭神而組成的民間組織。
那火又是什麼呢!
有民俗專家考察過中原一些地方的民俗,原來上古時候人們每逢過年都要祭祀土神,過年的內容比較豐富,社火可以說是春節最後一個壓台節目,而且是需要幾個村子配合才能玩的大型節目。這個節目到底何時開始上演,要根據當地收成、年景、民心而定。有的村子收成好想玩,有的村子收成差不想玩,玩不玩社火各村之間形成了一種挑戰應戰的民風民俗,就是燒社火。
每年的這個時候,想主動玩社火的村子,到傍晚就會派一幫年輕人背上一大捆柴火悄悄來到鄰村人口集中的地方去挑戰對方,趁人不備把柴火點燃後,敲着鑼喊着自己的村名說燒火了,意思是讓對方知道是誰在挑戰,跑回村子等待被燒村子的反應。有人放火這肯定會引起被燒火村子老老少少的注意,被燒的村子就開始緊急忙活商量應對辦法。如果連燒三晚無反應,說明人家不想玩。有時候燒三晚兩晚對方才應戰,如果對方早有準備,就會把自家門前的火撲滅連夜背着柴禾反燒放火的村子以示應戰。放火的村子就把反燒火的人抓住,雙方開始商量社火表演的具體事宜。
彝族與火的淵源則更深,我讀過曲比阿果的一篇論文,對彝族與火的根深蒂固的情結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她說,彝族的古典創世史詩《勒俄特依》在有關萬物起源的敘述中,對火的起源有這樣記載:「遠古的時候,大地之上空,降下奇特物,降下繁衍雷,降到恩結傑勒地,變成火燃燒……為人類繁衍而燃,為人類利益而燃。火尾火翅散,四面八方燃;火渣火種散,紅土地上燃。生出儒博偉格,成了人類的祖先……」
她說,彝人一生都離不開火,從出生、成長到回歸祖界(去世)。彝族諺語「生於火塘邊,死於火堆上。」道出了火在彝人生命中的重要性。現實生活中,彝族人崇尚火,對火的崇拜始終貫穿於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火在彝族人眼裡是有生命的,是神聖的。彝族諺語有「漢人敬官,彝人敬火。」的說法。彝族人生下來就在火塘邊上命名,長大後在火塘邊議定婚事,死後進行火葬,彝族民間的各類宗教儀式也大多藉助火進行和完成。
一些彝族地區還一直保持着古老的取火法,即摩擦生火。以火鐮、燧石互相擊撞,濺出火星,引燃草絨。保存火種也有一套古老的辦法,如居家留火的方法是:用火灰把火蓋起來,或在火堆里埋入疙瘩柴,讓其慢慢燃燒。
火與彝族人到底多麼密切的關係,曲比阿果的文章清晰地回答了我們的詰問——
住宅與火。涼山彝族每家每戶都在正房橫向三分之一處設有火塘,火塘靠近神位的縱向三分之一處。火塘,彝語稱「嘎庫」。「嘎」含「屋」、「上」之意,而「庫」則有「內」之義。火塘是集神聖的信仰與世俗的日常生活於一體的地方。火塘總體外型就是一個以三個鍋莊石為坐標的三角形凹坑。三個鍋莊石上一般繪有圖騰文飾,各自都有相應的名稱和象徵寓意,分別表示不同的神位。鍋莊石的擇取很講究,擇石之地必須是潔淨的地方。涼山彝人把火塘三邊分別叫為「牛蒙德就」、「嘎拉德就」、「嘎吉得就」。
牛蒙德就(主人位)為最內側的方位,一般只能由男主人和本家族或親戚的長老們按輩分從靠神位的方位依次為坐,越靠神位的方位越尊貴,婦女一般很少能去坐,客人原則上不能坐;嘎拉德就(客人位)為最外側方位,是客人的專座,也是最靠近神位最尊貴的位置,客人不分男女,按照輩分和長老往下坐開來;嘎吉得就(下位)為火塘進柴口方位,是女主人加薪添火的位置,一般只由女主人和自家子女就坐。
火塘也是一個家庭成立和存在的象徵。彝族新人成家或者搬遷新房時需要請畢摩進行對新房除穢儀式,其中做的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新火塘里點火生煙,燒紅一塊鵝卵石放入有少許水的水瓢中讓冒出的蒸汽淨化新房。
火塘里火的熄與燃被認為和人的命運休戚相關。所以火塘里的火長年不能讓它熄滅,故稱之為「萬年火」。過年的三天三夜,家家戶戶都會把火塘的火燒得又旺又明,因為彝族人認為祖先的靈魂會回來數家庭成員,如果因為火光的暗淡,沒有看清楚而被祖先數掉了家庭成員中的誰,誰就會遭到不幸。以此祈求先祖保佑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安康和幸福。同時也含有為先祖生火取暖的意味。舊時彝族人以火塘之火充當照明功能的生活習俗也體現得淋漓盡致,並得到了繼承。涼山彝族民歌也唱道:「過年首天,屋外繞青煙,通天告祖先,裝扮騎馬來過年,歡喜團聚一堂。」
現今,彝族的火塘存在形態正發生着一些變化。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單設火塘的狀況迅速朝火塘與灶共存的局面發展。千百年來火塘已經在彝族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扮演着根深蒂固的支柱性角色,已成為了家庭中不可少的一個坐標,彝族人習慣一個住房內只設單個火塘,所以功能只限於煮飯的灶一般單獨設在專門的廚房內,於是形成了堂屋設置火塘專供舉行信仰儀式、取暖、燒水、家庭聚會、招待親朋好友等用;專修廚房設灶用以煮飯和調配牲畜餵養品、使用電器產品等的混合局面。在彝族農村過去無法想象的沼氣灶、電飯煲、電炒鍋等逐步走進農村家庭,火塘的功能大大減少,彝族人在傳承傳統的火塘文化的同時,也選擇了更為便利的生活燃料和用具,極大地提高了生活的質量和效率,將傳統火塘功能的一部分轉到新的替代品上,在兩者的比較中,切實感受到後者的先進性,形成了傳統與現代並存的局面。
裝飾藝術與火。彝族服飾中,經常採用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圖案。火焰狀的花紋是用的十分普及的一種圖案。在彝族的服飾、建築上隨處可見。不僅體現在傳統的彝族服飾、建築上,且在現代彝族服飾、建築上,都將火焰的花紋保留下來,將這一元素髮揮的淋漓盡致。火焰狀的花紋用手工繡在服飾上、用類似的花紋作一些小飾品,如領帶、手機套、錢包、背包、杯墊等,既保留了傳統的火文化,又是對這一傳統要素的創新。不管怎麼創新,彝族的火文化在這裡得到張揚。在彝族的傳統民居和楚雄城區的現代建築上,也處處體現着彝人崇尚火,且在不斷的超越傳統、不斷的創新。將火焰花紋刻在實木上,做工精細,十分考究。
在彝族人的日常用品中,也將火焰花紋融入其中。如彝族傳統工藝品——漆器製品。在所有的漆器品種中,幾乎都有火焰花紋。如酒杯、酒壺、碗、托盤、餐桌、花瓶、筆筒、湯勺等製品。火焰花紋象徵着生活像火一樣紅紅火火、生生不息。
宗教、禁忌與火。彝族的宗教活動和儀式都是在火的配合下進行和完成的。民間宗教祭司畢摩做各種法事活動時第一件事就是用莊稼草和綠樹枝在門前點上一堆火,放出青煙向神明通報,請出更多的護法神靈來為祭司助威。
畢摩作儀式時更是離不開火。在遇到有儀式活動時都會表演踩燒紅的鐵鏵口、咬燒紅的鐵鏵口等特技,另外在對病人進行驅鬼鎮魔時也通常藉助火來增強自身的法力。彝族舉行招魂儀式和送魂儀式時都要圍繞火塘進行,《指路經》中提到「人死要教魂,教魂回祖籍,指魂房下始,房下火塘紅。火塘紅處起,起於火塘中……」彝族民間進行招魂儀式後,在特定的日子裡按照畢摩先前的占卜預算打開魂缽,必須在火塘邊上進行。
彝族人認為有火神存在,只有崇敬它,它才會造福於人類。於是形成了彝族自成體系的火禁忌。在日常生活中,彝族的火禁忌主要有:在野外用火後不能用污水將火撲滅、更不能對着火堆小便,不能向火堆丟污物,只能用清水或用樹枝將火撲滅。否則,都會被視為對火神的不敬;晚上禁止玩火,否則會作噩夢;不能將兩堆火合併成一堆火,不能同時生三堆火;火塘是火神所居之處,也是家庭保護神靈的棲息點,任何隨意踐踏火塘的行為都被認為會觸犯神靈,對家人不利;不能朝火塘里吐痰、不能跨越火塘、不能把腳踩在鍋莊石上、不能玩弄火鉗,火塘上方供奉的祖先靈牌神位不准生人跨入,生客不准坐在靠內屋的火塘上方。因為掛靈牌的方位和火塘上方都被彝族人認為是整個火塘周圍最為神聖、高貴的方位,是神靈和先祖寄居的支撐點,不容任何形式的玷污和打擾因素存在。
生命中的火。彝族嬰兒大多在火塘旁出生,接生者用火來消毒接生的工具,如將剪刀在火上烤後以達到消毒的目的。日後給小孩取名也是在火塘邊舉行;女孩成年後,如一直沒有合適的人家來提親或其它特殊原因需要舉行一次假婚儀式,這個儀式也是在火塘邊進行的。彝族姑娘出嫁時,由自己的親人背着繞火塘三圈,以示向家族和娘家告別。在有的地方,迎接新娘時也需要在村外燒上三堆火以示敬重,表示姑娘從此參加了這一氏族的生活,成為這一氏族的成員了。彝族女子結婚時,新郎家支的年輕人來搶親時,會被新娘方的同伴在他們臉上抹上一層灶灰,灶灰象徵吉利,不能立即清洗掉。彝族人從出生、成長就註定了與火有着不解之緣。
彝族至今仍然保持着比較完整的火葬儀式。火葬方式是:人死後由畢摩根據死者的屬相、年齡擇日擇地進行火化。火葬前派四五名非本家族男性青年在墳地邊上直接砍伐生木,將木頭劈劃成一米左右長的條狀柴火,並將其橫向交叉堆成「井」字型,然後把遺體頭部朝北,腳朝南放置在上面進行火化,男性亡者堆九層,女性亡者則堆七層;放置亡屍時,男性作左側臥面向東,女性作右側臥面向西。火葬時請一名專門的男性負責完整火化遺體,這種職業被稱為「洛吾」,有一定的報酬。如果死者是屬於自然老死的,火化完畢後「洛吾」還需收集一些骨灰供送靈時用。
彝族人的信仰觀念仍是:火葬能使死者的靈魂進入到天之下、地之上的「石姆恩哈」界,並能在這裡的主宰者「恩體古孜」的管理下幸福生活。
節日中的火。彝族火把節是彝族人火崇拜中最直接、最廣泛的一個典型體現。火把節的日期為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家家戶戶都殺雞宰羊對火神進行各種祭拜儀式,並舉行賽馬、摔交、鬥牛、斗羊、鬥雞、選美、「摩爾秋」、「朵落荷」等彝族民間民俗活動和傳統文娛體育活動來祈求本年莊稼豐收、人畜興旺安康的一個彝族民間最大祭祀性節日之一。
五
火把節的過法大同小異,但過去過和現在過,鄉下過和城裡過,你過和我過肯定不同,內容上細微的改變和心情上的細微變化,其收穫的也就不一樣了。
這是一個彝人的火把節記憶——
我的孩提時代,那是在上世紀「文革」前度過的。那時的農村生活,追求的是能吃飽肚子,過年時能有一件新衣服穿。因為窮,那時農村的孩子,就是盼望過年過節,因為過年過節,才有肉吃。孩提時候的火把節,最記得的是1965年的火把節。那一年,國家已經度過了三年自然災害,農村的生活也好起來了,所以,每家每戶到了火把節,還有臘肉吃。那晚,夜幕籠罩的小山村,被火光燒得通紅。撒火把的規矩,村裡的青壯年男子都要參加,並且,每家至少都要出三把火把和一升松香沫。當村長吆喝幾聲後,村里各家各戶的火把就集中在了生產隊的稻場裡。這時的稻場,大人們在做撒火把的準備,孩子們嘰嘰喳喳的叫着圍着大人忽轉悠。人到齊後,村長問過有沒有客人來我們村過火把節的(問的目的是如有客人,在撒火把的時候先撒給客人,以示歡迎和節日的祝福),然後宣布撒火把的路線。這時,每家都點燃了一把火把,然後在村長的帶領下,村里撒火把的活動就開始了。
火樹銀花不夜天,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一下子沸騰了,幾十把火把形成了一條長長的火龍。火龍首先到田地里,在那莊稼的上空,大人們也沒有多少言語,就是高舉着火把,把一把把香抹撒在火把上,瞬間,火把變成千萬朵火花,在莊稼地的上空遊動,這時,撒火把的彝人們都會發出會心的一笑,因為,到田地里撒火把,這是老古老輩就興下來的。在田地里的火把撒完後,火龍返回村子裡,去一家一戶的撒。有客人來,在家撒火把時,要先撒客人,但在家裡撒火把,火把不是高抬,而是火朝下,用少量的松香抹撒上便是。那晚,按規矩,火把撒到哪家,那家就要給撒火把的人一些煮熟的肉飯和三柱香,這些肉飯和香,是在吃晚飯前就準備好了的。整個村子一戶一戶的撒,當撒完最後一戶時,盆子裡面已經裝滿了肉和飯。這時,還要開展一項活動,就是送火把,要把燒剩的火把送出村,然後在那裡燒香磕頭,還要把那些肉飯吃了。那晚,在那個小嶺崗上,風兒輕輕地吹着,勞累了大半夜的撒火把人和湊熱鬧的屁娃娃們,進行吃肉和吃飯比賽。飯每人兩大把,肉按人頭來分。記得一份肉有那麼一大捧,在平時,這一大捧肉兩個人吃都難以吃完。我知道,送火把的肉飯,吃不完的是不允許帶回家的。那晚,也許在那個年代來講,大人們也是肉吃不完飯吃不完的一晚上。那些大人們就拿我們這些娃娃們取樂,我們被按倒在地,那大塊的臘肉往我們嘴裡塞,我們拚命地掙扎着,不一會,我們的衣裳都被搞得油膩油膩的了。那天晚上,分得的那些肉,實際上三分之一都沒有吃下肚,在以後的日子裡,每當我想起那年的火把節,想起丟掉的那些肉和飯,覺得是怪可惜的。這就是孩提時代的那年的火把節,此後,史無前例的「文革」開始,在那小山村里,火把節雖然一直在過,火把節這一天,生產隊還殺兩隻羊分給社員們吃,但我再也沒有見到過那樣場面的撒火把了。
人的一生中,孩提時代無論是窮也好富也罷,總有那麼一些事情記在腦子裡,便時不時在腦子裡閃現一番,這恐怕是有記憶力的人們都能夠做得到的事情。現在想起孩提時代那年的火把節,覺得還是怪有意思的。想着想着,我又長大了好幾歲,長成了一個小伙子。這小伙子時代的那一年火把節,是沒有孩提時代記得清了。但細細的回味,那年的火把節是這樣過的。
這年的六月二十四這一天,我們村的小伙子被另外一個村的小姑娘相約,相約在一個固定的山頭上跳腳。這種與節日為平台,青年男女集體約會的方式,是彝族傳統的社交活動的方式,彝語叫「勒姆」,意為娛樂、談情說愛、交男女朋友、尋覓意中人。彝族過節,味道是多的,老人有老人的味道,孩子有孩子的玩法,年青人有年青人的世界和色彩。當然,節日中年青人的味道是最濃最有色彩的。就拿那一天的火把節來說,是這樣過的:當我們接到姑娘們的相約後,就開始了籌辦約會的事情。我們每人拿兩斤米、半斤肉、兩塊錢。這兩塊錢是用來買水果糖和菜蔬的。火把節那一天,我們留下兩人煮飯,其他的人按約定的時間趕到約會的地點,以至於不失約。但我們去到那個山頭時,姑娘們已經在那裡候着我們了。按理,彝家姑娘和小伙子的約會日,誰先到約會的地點,誰就占據了這一天約會的主動權,同時,從情愛方面講,也就表達了對對方的真心和實意。從彝族的傳統習慣來講,這樣的約會,只能是女方約男方,而不興男方主動約女方。從這一傳統習俗看,在彝族青年男女的社會生活中,似乎還有那麼一點滴母系社會的遺蹟。
火把節,是狂歡的節日,更是舞動彝家小伙子和小姑娘心扉的節日。在那高高的山頭上,彝家姑娘和小伙子們,真的是暢開了心,放開了歌,在一陣陣微風吹拂下,姑娘們首先向小伙子傳煙。按規矩,小伙子在姑娘沒有傳煙前,是不彈弦子,也不唱調子。姑娘傳煙時,要講傳煙的根古,有時,如遇棋逢對手,這煙半天也傳不下去,直到一方說出:包含得去包含去,包含不去們閒下來了嘎時,傳煙才會轉到下一個。姑娘們傳過煙,接着我們傳水果糖,以此回敬姑娘們。傳煙傳糖完,姑娘們就約小伙子們彈弦子開始了一天的跳腳活動。此時,在那山頭上,在那山谷間,弦子的聲音伴着姑娘們的調子聲,迴蕩在那山間裡,迂迴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田……
彝人的火把節,姑娘們和小伙子的約會跳腳,自古以來,都是節日的重要內容,因此,這一天無論有什麼事情,長輩們決不會安排姑娘和小伙子們去做,反而自已的姑娘兒子不去參加類似的活動,認為是不成器沒有出息的人,因而長輩也就沒有面子。這樣的習俗,這樣的心理,姑娘和小伙子們哪有不去的呢,哪有不盡興的呢。何況,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社會環境裡,這樣的活動方式,就是彝族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們的一種社交、娛樂、擇偶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就沒有更多的認識和交友的機會了。在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裡,哪有不唱不跳呢,哪有不去散發情懷和尋找情感呢。如此的如此,此時的山頭上,真是成了彝人姑娘和小伙子的天下了。他們盡情地唱盡情地跳,把心中的這份情這份意,用歌聲傳達給對方,也可以說,這是彝人小伙子小姑娘們的一種特別的戀愛方式。這種以群體活動的戀愛方式,人間真的不會有多少吧。當六輪龍拖着走累了一天的太陽,快把餘輝掛到樹梢上的時候,煮飯的小伙子趕着騾子到了山頭上,這時,姑娘們才發現我們要招呼她們吃飯過火把節,憑於面子,她們便躲進了深深的樹林裡。於是,我們便分了一下工,一些人尾隨姑娘們,不能讓她們跑掉;一些人負責挈松毛擺飯菜。我自告奮勇,參與去樹林裡陪陪姑娘們。我們在樹林裡看見她們時,只聽見她們在說:這怎麼好呢,不吃,對不起他們的一片好心,何況還是火把節;吃了呢,怎麼還這個禮。我們躲在一旁,靜靜地聽姑娘們的議論。有一個個子稍大一點的姑娘(我們已經知道她是領頭的)說,這好辦,我們每人做一雙鞋子給他們就行了。當時,我聽到這個話時,心裡那種舒服感自不必說了。因為,在彝家那裡,姑娘對小伙子的心愿,是用自己的指尖來表達的。初次相處有好感,姑娘們的心愿,一般是鞋墊鞋子一類。小伙子接受了這樣的禮物,如果對送禮物的姑娘有那麼一種心愿,小伙子就會買一此絲線等禮物回贈姑娘,如果小伙子沒有那個心愿,也就不會回贈禮物了,以後也就不往下發展,這當然是約定俗成的;如果小伙子回贈了禮物,姑娘下一步要送小伙子的禮物就是一件繡花的衣服。姑娘送給小伙子的禮物達到送繡花衣服,這說明了姑娘的芳心已經被這個小伙子占據了,自不必說,只要你請個媒人上門一說准成。當我在腦際里思緒這些的時候,我的同伴大聲說出了一句我還沒有想到的話:鞋子我們要的,現在我們去吃松毛酒了(彝族青年男女的這種約會,有說是吃松毛酒)。這時,姑娘們才發現我們,便一起發出了會心的笑聲。這笑聲,是甜蜜的,聽到這笑聲的我,心裡更是比蜜還甜。伴隨着笑聲和樹林裡小鳥的嘰嘰喳喳聲,我們相互簇擁着、喜戲着,同伴還唱出了絕對與現在環境相襯托的一句小調:啊表妹,好是好玩呢,就是害羞些。是阿,男女之間想着的那點點事情,人之常理也是得害羞一點的。我們和着這小調的韻律,披着晚霞慢慢地走出了樹林,回到了跳腳場……
山高水長,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但人間真情是永駐的。時至今日,不少的白髮已滿頭,但年輕時過過的火把節,在人生的歲月中,或者就說是人生每一步邁出的腳步中,都是難以忘懷的。每每想起這些,總是有一種留戀感。這種留戀感,特別是戀情,在人生的經歷中,人人皆有之,這才是人間真愛。那天,我們就在那個不起眼的小山頭上,演義了青春勃勃時節火把節的真諦。那時,想不到這種形式的過火把節,才是彝人真正的過火把節,或者就說是彝人過火把節的一種形式。當太陽已經不見蹤影,暮靄散落在那個小山頭時,我們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人間真情永在,但世間的宴席是不有不散的,在好的春光也有過去時。此時此刻的我,想着還有明天的太陽,想着還有更多時光的相約,便開始收拾行裝,但意想不到的是,姑娘們對我們說:如果看得起,今晚我們還要在一起。這句話,看似一般,但彝人心裡,卻是不一般的。彝人姑娘們的這句話,那是一句特定的含有豐富內涵和情感的話。這話應該說也只有彝人清楚,因為這是有共同的心理素質和習俗所決定的。當聽到這話後,我便放下收拾行裝的手,朝着姑娘們的那個寨子方向望去,雖然看不到了陽光,但心情卻一片燦然。
彝人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姑娘長大後,或者就說是在十五六歲後,就不能在老人面前和火塘面前轉了,這意思是說,你已經長大了,該去自己尋找獨立生活的領地了。為此,彝人的先輩們想出了一個教人做人的一個好辦法,這就是為她們搭建一個成長和學做人學生活(生存)的平台,這個平台就是時至今日很多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姑娘房」。因在姑娘房裡,姑娘和小伙子可以和衣而睡。這和衣而睡,卻永遠也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誰也解釋不清楚,不信,你請個外星人來,也絕對說不出她的韻味,只有彝人自己清楚,但不能跟外人說。那天,就是這樣,姑娘們就約我們去了她們的姑娘房,就在那裡和姑娘們和衣而睡。這和衣而睡的那晚,就是我年青時過的彝人火把節的那晚。這話說給你聽,你也許會產生許多聯想,但不管你想多少,也不會悟出那晚彝人姑娘和伙子們的真諦,只有天知地知,還有彝人們的祖先知道,不信,那就算了。但還要說一句,那年火把節的約會,真的還成就了一對新人,他們恩恩愛愛,時至今日,他們幸福美滿,兒孫滿堂。
火把節,是彝人的世界,是彝人們的天堂。在這世界和天堂里,彝人們披着一個又一個五彩繽紛的晚霞,迎來一個又一個明媚的春光。在這春光里,他們踏着祖先的足跡,高舉着心中的聖火,一步步從遠古走向現代,又一步步從農村走向城鎮……
六
楚雄,是彝州的州府,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火把節被確定為彝州的民族法定節日以來,州府鹿城,火把一年更比一年旺盛,它已經成為彝州各民族共有的一個盛大節日;成為展示彝州悠久歷史、燦爛文化、風光無限、風情阿娜多姿的窗口;成為彝州改革開放、招四方客商,引八方賓朋的平台;成為彝州人民共築「中國夢」的舞蹈詩篇。每每火把節,在那桃源湖畔,在那彝海公園,在那彝人古鎮,在鹿城的每一個角落,甚至在千里彝山的村村寨寨,天幕剛降下,就成了火的世界,歌的海洋,舞的天堂。這時的彝山,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去描繪,真是成了火樹銀花不夜天了,僅就鹿城而言,天上的焰火五彩得彝家阿哥阿妹盪紅了臉龐,地上的火龍盪出了彝家阿哥阿妹暢開了心菲,他們盡情地跳盡情地舞,那場面、那形態、那舞姿,無不韻出彝家人那無比愉快與幸福,僅就彝人古鎮,跳腳的圈子不下幾十處,每一處都是里三層外三層,外地人有的把這些舞命名的「游舞」和「轉舞」,其實不管隊形怎麼變化,人數怎麼多,它就是彝族的打跳。
這是一個外地遊客對彝人古鎮舞蹈的印象——引領「游舞」的三個小伙子,從上到下穿戴彝族服飾,幾條特製的褲子特別招眼,把腳下的高蹺遮擋得只露出短短的一截。隨着開始的信號,嗩吶吹起,三弦彈起,鑼鼓敲起,三人站在高蹺上,鶴立雞群,踩着節拍並排而行,身後卻跟着一個橢圓的舞蹈隊形。六隻高蹺不緊不慢地向前挪動,後面的隊伍也不緊不慢地一邊跳着一邊前進,在行進中舞蹈,在舞蹈中行進。跟着他們就能閱盡古城和彝風彝俗的風采。
「轉舞」就是篝火街舞,男女老少一起上陣,分別穿着兩種統一的彩裝,圍着一堆篝火,排成圓圓的隊形,手足配合,舞之蹈之。有位善唱者,也是領唱者,一邊跳着,一邊唱着,只是高音喇叭蓋住了她的歌喉。遊人甚異,紛紛駐足。舞者不管遊人怎麼關注,只是悠悠然地跳着,一圈一圈地轉着,滿足地享受着那份閒適與自足,令我們這些被物化了的人們羨慕不已。
篝火越燒越旺,樂聲越來越高,人們的情緒越發激昂。按耐不住的遊人,各自盯着一個對象,一邊模仿一邊練習;有了幾分把握後,主動融入,不僅把圓圓的舞蹈隊列裝扮得更加多姿多彩,而且把圓圓的舞蹈隊列加了一層又一層。
簡單明快的音樂鏗鏘地進行,響了一遍又一遍,龐大的舞蹈隊形轉了一圈又一圈,終於,音樂把人們的情緒推到高潮,人們也開始忘我地瘋狂,樂隊卻發出最後的音響。隨着那猶如「一、二」的號子齊聲喊出,音樂戛然而止,如痴如醉的人們這才丟下最後一個舞姿。
這種「打跳」彝族人稱「古蔗」,是一種自娛性舞蹈,也是彝族人民最喜愛最普及的群眾性舞蹈,各地區「打跳」的風格有異,在稱謂上也有差別,又叫「打歌」、「跳歌」、「疊腳舞」、「疊左腳」、「左腳舞」、「三跺腳」、「蘆笙舞」、「阿乖老」「阿蘇找」等等。
傳說,古代部落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在夜色籠罩的山頭上,點燃篝火,人們圍圈跳躍旋轉,火光熠熠,人影綽綽,跺地聲隆隆,以壯聲勢。在永仁地區傳說三國時期已有燃火打跳的舞蹈,據此,「打跳」的歷史已近二千年之久。彝族祖先居住山野森林中,為抵禦猛獸的襲擊,圍火跳躍,形成了簡單的舞蹈動作。經過漫長的歲月,在生產、生活中逐步創造和發展成為現在的民間舞「打跳」。
「打跳」的形式是男女相間、手拉手,圍着圓圈向逆時針方向轉動。腳上的動作十分豐富,步伐有抬腳、一跺腳、三步一松腳、先跺腳、三跺腳、快步移動、旋轉等。「打跳」的風格奔放開朗、紮實有力。
各地的「打跳」各有特點。大姚縣的「打跳」比較粗獷、渾厚,節奏較緩慢有力,動作變化不大。雙柏縣的「打跳」,時而激越,時而優雅。姚安馬游及大理巍山等地的「打跳」則瀟灑輕快、靈活多變,如單腿快速旋轉等動作,還帶有一定的技巧性。
「打跳」的伴奏樂器,各地也不盡相同,或笛子、或蘆笙、或月琴,也有不用樂器的。動作的組合有固定的曲子,伴奏者在圓圈中心邊奏邊跳,有的加入到圈裡與舞者同跳,有的地區還加伴唱,伴唱有的有詞,有的只是虛詞。
「阿哥跳穿千層底,阿妹跳破繡花鞋,跳得黃灰做得藥,跳到天亮才快活。」如果一旦融入,你就會情不自禁,你就會依依不捨。
七
火把節的火是節日的主線,祭火大典是節日的興奮點、是高潮。
我在楚雄生活了幾十個年頭,掐指一算至少經歷幾十個以上的火把節,之所以我把火把節的祭火大典當作節日興奮點和高潮是有我的道理的。為何每次祭火大典都能那麼凝聚人氣,幾千甚至幾萬人,十擠到十月太陽曆文化公園,或後來的紫溪彝村,抑或再後來的彝海公園。人們爭先恐後,翹盼着,苦等着,煎熬着,喜悅着,狂歡着......每一個人都會受到感染,每一個人的心情都會隨之跌宕起伏。
作為俚人,難以想象的彝族人對於火祈盼、對火的敬畏、對火的呵護、對火的捍衛、對火的凝視、對火的沉默。
只要讀過作家淡墨的文章,你就讀懂了一些——
火,太陽的花朵。
火,神的靈魂。
彝族人民年年都要祭祀火,祭祀火的祭台要築得高,要築得像太陽曆廣場那樣高,為的是要讓彝族人民的心愿無聲的融入太陽,化為生命的火焰和陽光。火把節的火,一個個虔誠的祝福,一個個燃燒的靈魂,一個豪放的民族那情感的宣洩和釋放。喜歡燃燒和透明,不會把歡樂和痛苦、愛恨情仇不明不白的藏着掖着,一把火將情感點燃、將生命點燃,讓仇恨在火中涅槃,讓愛情和歡樂像烈火中的鳳凰一樣永生!曾有的冤家和冤家之間的鴻溝、曾有的仇家和仇家之間的仇恨已被友愛和溫暖撫平,這盛世之火啊,正在圍剿殘存的黑暗和貧困!
火把節的火,太陽神的飄帶。
生命和陽光的瀑布。
淡墨在他的文章里寫道:6月24日,一個沒有黑夜沒有寂寞的日子。彝族人民手拉着手圍着熊熊燃燒的篝火跳呀唱呀,讓生人在燃燒中旋轉,讓熱情和血液在燃燒中沸騰。男人拉着女人,女人拉着男人,孩子拉着老人,祖母拉着孫孫,情感挽着情感,生命牽着生命,山拉着山,天擁着地,整個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和諧自足的,不斷旋轉着的宇宙。人們唱呀,跳呀,在動人的月琴聲中,在歡樂的歌舞中,一個民族在此融合得就像一個人。圍着熊熊燃燒的篝火跳呀唱呀,昆明人、四川人加入進來,北京上海的朋友加入進來……漢族兄弟姊妹加入進來,白族兄弟加入進來、苗族姊妹加入進來,非洲的歐洲的、黑色的棕色的朋友加入進來……在這燃燒的火把節的火里,一切的一切都失去了界限,一種生命、情感、愛情、友誼、家庭和民族,一種情感和友誼的熊熊燃燒,一種水乳不分的人際大融合。
火把節的火,情感和友誼的人生歡歌。
這是一位記者在親歷祭火大典後的一番感受,他說現場是熱烈的,火把在熊熊燃燒,空氣被燒得炙燙,人流也是密集的,川流不息人山人海。遊行的隊伍揮舞着火把,吆喝着、舞動着,仿佛穿越過了無數的水之長山之高,承載了人們發自心底的狂歡。
他說,在火把節狂歡之夜,將身心真切地投入進去,在人潮的歡騰里,那些火把就是人們舉起的詩句,在烈焰騰騰的火焰里,心的詩歌就如在荒原縱情地歌唱,也縱情地焚燒。就像彝人們在遠古之時點起火把保護莊稼和糧食一樣,揮着火把的人們痛快地呼喊着,在天地間動情的一隅,激盪出亘古的壯麗。就象天空閃爍的星星,不需要尋找什麼,也不需要釋放什麼,它是命脈中的鼓點,擂響了,就有着動人心魄的燦爛。火焰在人間流淌着、絢麗着。之後許許多多的人就會自發地圍成一圈一圈地,懷着無比新鮮和激動的心情,圍着熊熊燃燒的篝火,跳起歡快的鍋莊舞,跳得酣暢淋漓。
他說,舞動火把不需要特別的舞台,只要季節到了,內心當中積累的所有深情和神聖,也便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釋放出來。點起了火把,仿佛點起了心原的燃燒。就在深山蜿蜒小路,在寬闊大道,也在大街小巷。火把的燃燒令人們的血脈賁張,這是袒露民族心靈的燃點,亦是滲入一個民族心靈的載點。這是在天地的曠野里,跳躍出生命的律動,升騰出生命的豪放。
他說,親歷其中,舞動熊熊燃燒的火把,讓火燒燙了空氣、讓火烤燙了臉頰,跟着吆喝「噢嗬衣-朵羅荷-朵格啦-點保累啦-」(大意是快來舞火把,快來參加火把盛會),便會體會到無窮的熱烈和歡暢,給人以痛快和豪邁而又久遠的回味。
城裡的祭火大典多少有點表演性質,排場過於形式了一些,真正要看原汁原味的火把節的祭火要到鄉下……
火把節,實際上就是彝家古老的祭火節。
無論在在楚雄、在四川涼山、在雲南紅河、在貴州畢節、在廣西,彝族人心目中,火永遠是聖物,只有火能夠淨化一切。在涼山,我們親眼看見他們準備的年節的祭品都要一一在火上轉三圈,或將一塊石頭燒過,經淬水冒出蒸汽,再將祭品在上面繞三圈以除掉一切污濁。他們視火為神物,視火塘為神之所在,嚴禁人畜踐踏與跨越。獵人、牧人常用的引火繩,在家要掛在屋壁上方,用後只能用手壓滅而不許用唾沫淹滅。火是中心,哪裡有了火,哪裡便會圍上一圈人,火成了凝聚人們的軸心。
彝族人為何祭火,我只找到了這樣的答案:相傳遠古彝族先民在原始森林里狩獵時,因為無火,飢餓和寒冷的先民們便只能圍成一圈或抱成一團相互取暖,由此抵禦風吹雨淋及寒冷與黑暗,為給人類帶來溫暖與光明,一位被稱為木鄧的先祖便在古木上鑽了三天三夜終於取得了火種,有了火,先民們不僅從此脫離了茹毛飲血的原始蠻荒時代,還通過火熔煉出鐵水製成鐵器中的長矛大刀等狩獵工具。於是,人們把鑽木取火的發明者「木鄧賽魯」視為主宰火的神靈,當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襲了下來。於每年月二十四,也就是「木鄧賽魯」鑽出火的那天,舉行盛大的祭火儀式。
八
又是一個把你雙眼點燃的七月,
又是一個把你心靈點燃的七月,
騎上你的駿馬穿上美麗的衣裳,
小伙姑娘一起走進愛的火把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