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亞東河國家濕地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南三亞東河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海南省三亞市中部,由東河片區和西河片區構成,總面積1843.24公頃(東河片區703.45公頃/西河片區1139.79公頃),濕地面積657.01公頃,濕地率35.64%。共劃分為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五大功能區。濕地公園內生態資源豐富,在這裡可以看到眾多蕨類植物[1]、被子植物以及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底棲動物(無脊椎動物)。
三亞河是三亞的母親河,匯集森林、濕地和海洋三大生態系統,是珍稀的生態資源;作為山海之間的生態廊道,是重要生態戰略點;作為城市肌理的重要骨架,是城市興起發展的脈絡。
目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海南三亞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海南省三亞市中部,地跨天涯、吉陽兩區,由東河片區和西河片區構成。東河片區北起草蓬水庫和半嶺水庫,東臨羅蓬村,西抵東岸濕地,南至儋州橋(三亞河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邊界),面積703.45公頃,濕地面積239.56公頃,濕地率34.06%;西河片區北起湯他水庫,南至金雞嶺橋,包括六羅水及上游水源池水庫、支流湯他水及上游湯他水庫、區間水庫,以及六盤水與湯他水兩水匯流後的三亞河等6個濕地單元,面積1139.79公頃,濕地面積417.45公頃,濕地率36.63%。東河片區和西河片區構成三亞河國家濕地公園[2],總面積1843.24公頃,濕地面積657.01公頃,濕地率35.64%。
地形地貌
濕地公園位於三亞市的中心位置,其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勢,北部山高嶺峻,峰巒連綿,南部平原海岸東西分布。濕地公園東部、西部與北部為中低山環繞,中部為東北向沖積平原,地勢較為平坦,南部以低丘為主,有山間小盆地。
氣候特點
濕地公園屬於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1-6月為東北季風期,6-12月為西南季風期,年平均氣溫25.4℃,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21.4℃,最熱的六月份平均氣溫28.7℃,沒有嚴重低溫。
降雨季節分布均勻,乾濕季節明顯。對農作物生長極為有利年平均降雨是1100-1695mm。4-10月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雨量90%,11月至次年3月為乾季。熱帶風暴或颱風平均每年1-2次。
年日照2539小時,年平均蒸發量2344mm,屬於半濕潤半乾旱地區,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長夏無冬,秋春相連,陽光充足,蒸發量大,乾濕各半、雨驟旱酷,颱風頻繁,雨急風狂的特點。
水文
濕地公園的主體為三亞河,三亞河發源於北部毫八剛嶺,由六羅水及主要支流半嶺水組成,流域總面積337km2。幹流六羅水全長31.3km,河流平均坡降 6.93‰;支流半嶺水發源於尖嶺南麓,河流長度24.8km,屬海南丘陵地帶。主體——三亞河進入市區後分為三亞西河和三亞東河。三亞西河為主幹,由上游湯他水庫-湯他水與水源池水庫-六羅水匯流而成;三亞東河為支流,由上游半嶺水庫-半嶺水與草蓬水庫-草蓬水匯流而成。
資源情況
濕地資源
三亞河國家濕地公園劃分為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5大功能區。濕地資源劃分為3個濕地類、4個濕地型,即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人工濕地3個濕地類,紅樹林、永久性河流、庫塘、輸水河4個濕地型。
調查統計顯示,濕地公園規劃區內生態資源豐富,共有維管植物96科238屬322種。其中,蕨類植物15科18屬27種;被子植物81科220屬295種。野生脊椎動物24目67 科138種,其中哺乳類6目9科16種,鳥類12目34科65種,爬行類1目7科17種,兩棲類1目6科11種,魚類4目11科29種;底棲動物(無脊椎動物)3門21種。
主要景點
國家濕地公園將已建成的9處公園綠地(金雞嶺橋頭公園、月川橋頭公園、河西紅樹林公園、白鷺公園、豐興隆生態公園、月川生態綠道、月川濱河公園、市民果園、紅樹林生態公園)與正在建設的三亞東河生態修復工程、抱坡溪濕地公園、東岸濕地公園、新岸濕地公園和鹿回頭廣場5處公園綠地,以及計劃將建的4處公園綠地(包括月川中軸帶狀公園)等18處公園綠地一併納入到了規劃和統籌範圍,讓一座座公園像一顆顆珍珠,鑲嵌在三亞母親河上,形成「山環海擁、水串多珠」的美景。
視頻
海南三亞東河國家濕地公園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蕨類植物的觀賞特性及園林應用 ,搜狐,2017-07-07
- ↑ 每日科普丨濕地公園 ,搜狐,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