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苏省政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江苏省政协伴随着人民政协的发展,江苏省政协组织从成立到发展,历经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简称南京市协商委员会)、苏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简称苏南区协商委员会)、苏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简称苏北区协商委员会),江苏省协商委员会,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的江苏省政协,新历史时期江苏省政协,新时代江苏省政协等历史发展阶段。其中,江苏省协商委员会是政协江苏省委员会的前身,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市、苏南区、苏北区协商委员会合并成立的。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地区的协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江苏地区划为三个行政区,即南京市、苏南行政区、苏北行政区。由于用普选方法产生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尚不具备,南京市、苏南区、苏北区根据具有临时宪法[1]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先后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各地区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协商委员会,作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休会期间的常设机关,同时也作为政治协商机关,开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作。

南京市第一届协商委员会于1949年12月由南京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选举成立,第二届协商委员会于1950年10月由南京市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成立,粟裕、柯庆施分别当选为第一、二届协商委员会主席。

苏南区第一届协商委员会于1950年9月由苏南区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选举成立,第二届协商委员会于1951年12月由苏南区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成立,陈丕显当选为第一、二届协商委员会主席

苏北区协商委员会于1950年10月由苏北区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成立,肖望东当选为主席

至1953年1月恢复江苏省建制时,南京市协商委员会、苏南区协商委员会各经两届,苏北区协商委员会仅一届。

二、江苏建省后的江苏省协商委员会

1953年1月1日,南京市、苏南区和苏北区合并,恢复江苏省建制,成立江苏省人民政府。南京市由华东军政委员会直辖市改为江苏省省辖市,苏南和苏北两个行政区撤销。为了适应工作需要,1953年1月5日,南京市、苏南区和苏北区协商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在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三个地区的协商委员会合并成立江苏省协商委员会,行使江苏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职权;并同意以原三个地区协商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原在徐州市的山东省协商委员会委员1人组成江苏省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南京市协商委员会仍履行该市协商委员会职能)。柯庆施被推选为省协商委员会主席。

三、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的江苏省政协

1955年4月21日,在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政协江苏省第一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政协江苏省委员会正式成立。省一届政协由24个界别组成,委员207名,1959年12月29日,政协江苏省第二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省二届政协由25个界别组成,委员人数430名。1964年9月27日,政协江苏省第三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省三届政协由25个界别组成,委员人数426名。江渭清当选为省一、二、三届政协主席。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政协组织活动被迫陷于停顿,政协组织发展也陷于停滞。1955年至“文革”前,全省建立的市级政协组织6个,即南京市政协、无锡市政协、徐州市政协、南通市政协、苏州市政协、常州市政协。建立的县(市、区)级政协组织有61个,因1958年常熟市并入常熟县,松江县、嘉定县、南汇县、川沙县、奉贤县、青浦县、崇明县划归上海市,至1978年实际县(市、区)政协组织数为54个,分别是:泰州市、常熟市、昆山县、吴江县、太仓县、吴县、江阴县、无锡县、宜兴县、武进县、溧阳县、镇江市、丹阳县、南通县、海门县、启东县、如东县、如皋县、海安县、扬州市、宝应县、高邮县、江都县、睢宁县、邳县、清江市、淮安县、东台县、射阳县、盐城县、阜宁县、滨海县、新海连市、泰兴县、兴化县、泰县、靖江县、宿迁县、建湖县、大丰县、铜山县、江宁县、沙洲县、丰县,沭阳县、六合县、仪征县,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白下区、下关区、建邺区、秦淮区政协。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江苏省政协

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12月24日,,政协江苏省第四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标志着因“文革”而陷于停滞的江苏省政协正式恢复工作。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上来的战略决策,人民政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79年7月,政协江苏省第四届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团结、动员全省各界人士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为加速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由此揭开了江苏省政协发展的新的历史篇章。

新的历史时期,江苏省政协历经四届至十届。惠浴宇、包厚昌等先后当选四届政协主席,钱钟韩先后当选五届、六届政协主席,孙颔先后当选六届、七届政协主席,曹克明当选八届政协主席,许仲林当选九届政协主席,张连珍当选十届政协主席。委员界别由四届时的25个发展到30个,专门委员会由四届时的3个发展到十届时的10个,委员队伍也进一步扩大。省政协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拨乱反正、清除“左”的错误思想、落实统一战线政策、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积极推进江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做好促进祖国统一工作,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3年,全省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实行市管县的管理体制,市级政协又增加了5个,他们是:镇江市政协、盐城市政协、淮阴市政协、扬州市政协、连云港市政协。1996年,全省行政区划调整,新建地级市泰州市宿迁市,同年建立泰州市政协、宿迁市政协,使全省市级政协组织达到13个。

这一时期,县(市、区)政协组织得到全面发展,至20世纪末县(市、区)政协组织达到108个,其中新建政协组织的县(市、区)有:句容县、高淳县、溧水县、金坛县、丹徒县、邗江县、新沂县、沛县、涟水县、盱眙县、淮阴县、洪泽县、响水县、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泗阳县、泗洪县、扬中县、灌南县、金湖县、江浦县、盐城市城区、南通市城区,徐州市云龙区、鼓楼区,南京市浦口区、大厂区、栖霞区、雨花台区,苏州市沧浪区、金阊区、平江区,无锡市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郊区,镇江市京口区,南通市郊区,扬州市广陵区,徐州市贾汪区,淮阴市清河区、清浦区,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浦区、云台区、连云区,常州市郊区、戚墅堰区、天宁区、钟楼区,苏州市郊区,扬州市郊区,徐州市郊区,无锡市马山区,镇江市润州区,徐州市矿区,宿迁市宿城区,泰州市高港区政协。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建立了政协组织。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南京市江浦县与浦口区合并为浦口区、六合县与大厂区合并为六合区,徐州市铜山县与九里区合并为铜山区,扬州市维扬区并入邗江区,苏州市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合并为姑苏区,至2010年,全省县(市、区)政协组织数由108个减少到102个。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江苏省政协

以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江苏省政协历经十一届、十二届,张连珍、蒋定之先后当选省十一届政协主席,黄莉新当选省十二届政协主席。2022年1月22日,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选举张义珍同志为省十二届政协主席。

近几年来,省政协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一切工作的总纲,在中共江苏省委坚强领导下,围绕“学习新思想、创新添活力、履职高质量、树立新形象”主题,坚持以加强党建为引领、以提质增效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在把握新时代新使命中主动担当作为,在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中服务中心大局,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中广泛凝聚共识,开创了新时代政协工作新局面。

一是以践行“两个维护”为根本,推动党的领导得到新加强。把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原则,做到一切重要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一切重要安排经党委审批后实施,一切重要活动围绕党委中心任务进行。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构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引领学、季度学习座谈交流学、政协讲坛辅导学、线上线下读书互动学、专题培训集中学的学习制度体系。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谋划推进重点协商议政活动,聚焦省委交办的重大议题认真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坚决贯彻落实好省委各项重要部署。二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政协党的建设呈现新气象。抓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抓组织强化整体功能、抓创新培育品牌特色、抓作风锻造过硬队伍,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抓党建,围绕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促党建,围绕增进共识强党建,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三是以助力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为主线,推动服务大局迈上新台阶。围绕“争当表率”的要求,在抓创新、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出谋划策;围绕“争做示范”的要求,在扩内需、稳外需、畅循环等方面献计献策;围绕“走在前列”的要求,在惠民生、优生态、促和谐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四是以“四个创新”为突破,推动履职质量实现新跃升。创新协商形式,设立“发展·民生”专题协商座谈会、政企协商座谈会,更加灵活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和提案办理协商,全年重点协商议政活动比以往翻了一番。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持续打响“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品牌。创新方式方法,按照全流程全方位全媒体全系统要求,省市县一体化建设一流智慧政协,为履职插上互联网翅膀。大力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网络议政覆盖全部重点协商议题,远程协商覆盖所有设区市,形成会上会下广纳群言、线上线下同步讨论的生动局面。创新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制度建设提升年”活动,省十二届政协已制定出台制度文件100多个。创新联动机制,加强对市县政协工作的联系指导,做到中央、全国政协和省委部署要求全省政协系统一贯到底,重要学习研讨和业务培训市县政协负责同志一同参与,重点专题调研和民主监督省市县三级政协一体推进。举办全省政协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开展政协工作创新案例评比,配合省委做好对设区市党委的政协工作考核,指导市县政协解决“两个薄弱”问题,在全省政协系统营造齐心协力干事创业良好氛围。五是以特色平台载体为依托,推动凝聚共识有了新突破。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中心环节,办好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为主旨的专委会学习座谈会、委员学习研讨班和委员讲堂等,开展寓思想政治引领于团结民主之中的谈心谈话,在敏感点、风险点关切点上持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组织开展“书香政协·同心筑梦”读书活动,建设实体化政协书房,汇集总书记系列着作等一批最新图书,成为委员学习交流新园地。在掌上履职APP开设委员读书群,参加全国政协书院网上读书活动。开展政协委员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联系群众“三走进一联系”活动,鼓励支持委员在履职和关键时刻亮明身份,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更加深入有效。在行政村、社区设立委员工作室,依托有条件的委员所在单位(部门)、所在区域和所属界别创建各具特色的委员工作室,或在网上建立委员工作平台,把委员工作室建设成为联系群众的新载体、凝心聚力的新纽带。组织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开展“感受新成就、助力现代化、永远跟党走”主题参观考察活动,开展“新时代发挥港澳地区省政协委员‘双重积极作用’”专题宣讲,更好汇聚共识和力量。六是以“三个更多一些”为导向,推动自身建设树好新样子。持之以恒加强自身建设,引导委员和机关干部更多一些热情、更多一些创新、更多一些奉献。开展“委员履职提升年”活动,制定委员履职考核办法,建立委员履职档案、常委提交履职报告,安排省政协委员分批次列席常委会会议,让政协委员“动”起来、政协工作“活”起来。优化专委会委员构成,实现委员“全员入委”,制定修订专委会工作简则,打造“一委一品”工作品牌。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四型”机关建设,开展全省政协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以一流标准、一流作风、一流业绩树好新时代人民政协新样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