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江苏省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苏省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地处中国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黄金交汇处,前身为江苏省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于2003年5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11年4月变更为省级高新区,2015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更多的是着眼于产业发展规律。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对于“高新区”的介入甚至都细化到了产业的指导目录,也就是说,哪个地方的高新区应重点发展何种产业,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园区介绍

常熟高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配套齐全的载体平台和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攀升,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发展速度最快的开发区之一,连获三届“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和四届“中国服务外包最佳园区十强”,并被授予“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核心区”、“国家火炬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等称号。

主导产业

近年来,常熟高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向并举,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战略,主动承接国内外先进产业和高端项目转移,基本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电子信息和高技术服务业为主的特色产业。

科技创新

位于高新区内的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县级市中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目前已成为全国首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之一,为高新区快速集聚优势科技资源和高端技术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承接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品牌效应,高新区科技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在高新区“科技、人才、资本高度融合,研发、孵化、育成高效对接”的创新机制和良好氛围中快速发展。

目前,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与省内外20多所重点院校建立专业合作联盟机制,有效地探索了高校科技优势与地方产业需求高效对接,基层科技资源加速集聚的创新模式,《科技日报》曾以头版刊文称其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目前,大学科技园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50万平方米,入驻创新科技型企业200余家;已建成浙大(常熟)光电技术国际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常熟)科技园、同济(常熟)科技园、南师大(常熟)发展研究院、苏大(常熟)低碳应用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校地合作平台,引入了以色列施拉特和德国柏林亚太高科技企业加速器,努力实现项目分散孵化向产业集群孵化的加速转变;全力打造常熟科技金融产业园,已集聚20多家风投、创投机构、基金公司,目前管理资金超40亿元,形成了由天使投资、种子基金、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组成的较为完备的科技金融体系。

常熟高新区切实按照“平台聚才、项目引才、载体育才、机制留才”的思路,通过“人才安居工程”、创业启航扶持计划等引智政策机制,广纳科技人才资源,加强高端人才的战略储备。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企业“三站一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全区共引进博士252名,硕士584名,获得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姑苏人才和常熟领军人才项目151个。

发展目标

在新的阶段,常熟高新区正围绕建设“转型发展的引领区、城市功能的提升区、总部经济的集聚区和争先进位的示范区”的目标,以升级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全力构建服务产业主导支撑、生态景观品质高端、城市形态功能完备、具有强烈都市经济特性的现代化南部新城,使之成为常熟城市发展的副中心和产业跨越的新引擎。

展望未来,常熟高新区将进一步突出提升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打造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以及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高地;进一步凸显服务经济引领效应,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对产城融合转型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放大科技创新驱动效应,全面确立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在调结构、转方式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加速实现产业人才、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抱团集聚;进一步加大社会民生投入,全面提高区域公共事业发展及基本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快南部新城建设,努力建成集创新资源、高端人才、现代产业、综合商务为一体,服务推动产业提升、辐射引领区域发展的功能型、复合型、品质型、生态化“美丽新城”。

高新区发展历程

高新区发端于1988年国务院启动的“火炬计划”,所以有的高新区起名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基本国策,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于是1988年6月,总设计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该计划的两项核心内容就是“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创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北京诞生[2],当时名称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简称北京试验区。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关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国已有156家高新区。

视频

江苏省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相关视频

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宣传片
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