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綏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永綏縣 |
花垣縣
「永綏縣」一般是指「花垣縣」 花垣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轄縣,位於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脈中段[1] 。
花垣縣錳礦探明儲量居湖南省之最,中國第二,鉛鋅礦探明儲量居湖南省第二、中國第三,有「東方錳都」「有色金屬之鄉」的美譽,著名景點有邊城茶峒、古苗河等,是古樸神秘的「百里苗鄉」[2] 。
快速導航 詞條圖冊關係表 中 文 名 : 花垣縣,Xanb Jib Yox(苗文)
外 文 名 : Huayuan County
別 名 :東方錳都,百里苗鄉
地區生產總值 :721215萬元(2019年)
人均生產總值 :25016元(2019年)
政 府駐 地 :花垣鎮
面 積 :1109平方公里
人 口數 量 :常住人口283609人(2019年)
行政區類別 :縣
國 家/地區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下 轄地 區 :花垣鎮、邊城(茶峒)鎮
主 要民 族 :苗族
展開
基本概況
花垣縣 花垣縣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地處雲貴高原東部邊緣,東接保靖、吉首,南連鳳凰,西鄰貴州松桃、重慶秀山,北近保靖。南北長49.5公里,東西寬38.5公里,總面積1,108.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40千公頃(1995年末實有),含水田10.12千公頃,旱地7.28千公頃。東經109°15′~109°38′,北緯28°10′~28°38′。地勢東南西三面高,北部低,中部緩呈三級台階狀,近似一把圍椅。最高海拔1197米,最低海拔212米。境內年均氣溫為13℃~17℃ ,年降水量1418毫米,無霜期245~280天。日照時數,西北為1,200~1,400小時,中部為950~990小時,東南為1.010~1.060小時。境內土壤以水稻土、黑色灰土、紅色灰土、紅壤土、黃壤土為主,共5類,13亞類,44土屬,144土種。
武陵山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花垣縣,地處湘、渝、黔邊陲,是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山區。古代為辰陽縣地,定名永綏縣,古代為辰陽縣地,定名永綏縣,一九五三年改名花垣縣,屬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形成高山台地、丘陵地帶和沿河平川。平均海拔五百米,最高的蓮花山海拔一千一百五十九米,最低的獅子橋海拔二百一十二米。這裡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攝氏十六度,年平均降雨量一千四百一十八毫米,年平均日照一千三百二十四小時,無霜期二百六十九天。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花垣縣系雄奇挺拔的崇山峻岭,溝壑縱橫的水色情調,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旅遊風光。文學巨匠沈從文小說中的邊城——茶峒,吊腳樓鱗次櫛比,清澈剔透的清水河繞城而過,那情調儼然一幅美麗的畫;排吾的石欄杆,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態各異,蔚為壯觀;彎曲幽靜的古苗河盤山流淌,青松翠柏倒映水中,猶如一首流動的詩;麻栗場的尖岩如南天柱直插雲天,刺破青天鍔未殘,小龍洞瀑布和大龍洞瀑布從懸崖上直瀉而下,恍若天上銀河落九天……
歷史沿革
洪武元年(1368)置崇山於老城(今吉衛鎮老衛城),後撤衛改置崇山千戶所。
花垣縣縣級建制始於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鎮溪軍民千戶所,分鎮溪崇山124寨為十里,自高岩河分界,下四里為今吉首地,上六里為今花垣縣域,舊稱「六里苗地」。
清雍正八年(1730),設六里同知,雍正十年改六里為永綏廳,治吉衛吉多坪。
嘉慶二年(1797),升永綏廳為直隸廳。
嘉慶七年,廳治遷花垣(今縣城)。
民國元年(1912),改直隸廳為行政廳。次年,改永綏廳為永綏縣,屬辰沅道。民國24年屬湘西綏靖處。民國25年屬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屬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和平解放,同時成立縣人民政府,治花垣。屬沅陵專區,1952年改屬湘西苗族自治區。
1953年9月,永綏縣改名花垣縣。轄地、治所不變。
1955年屬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花垣縣轄8個鎮、10個鄉。
花垣鎮
花垣鎮轄城南、柑子園、老正街、西長街、大竹山、浮橋、登高樓、澗水坡8個社區居委會;獅子橋、望城、洞溪坪、南門、農科站、豐和、新生屯、卡地、大沖、龍洞、臥龍榜、依溪、清水塘、大雲盤、涼水井、拐帶坡、馬其洛、朝料、佳民、花橋、麻場、伍家坡、三角岩、壩塘、蔬菜、園藝場、漁場27個村委會。
邊城鎮
邊城鎮轄小橋、河碼頭2個居委會;隘門口、水井灣、貴炭、板栗樹、曲樂、騎馬坡、小寨、石牛溪、米糧、白岩、火焰土、長老墳、茶元坪、南太、募老15個村委會。
龍潭鎮
龍潭鎮轄龍潭、馬黃塘2個居委會;土地、豆旺、龍門、窩坨、干塘、開支鋪、角弄、李梅、古老、龍潭、大坪、草坪、金溶、板塘、黃臘、張匹馬16個村委會。
民樂鎮
民樂鎮轄雲盤、中街2個居委會;民樂、田家、水田、響水、卡子、谷哨、洞乍、上潮水、下潮水、毛號、新水、壩務12個村委會。
團結鎮
團結鎮轄新路、老街2個居委會;長新、漏那、永豐、半坡、雲盤、吉場、水田、中寨、太平、漾水坪、阿碧、老鴉塘、龍保、岩壩塘、楊家寨、下瓦水、馬道子、老王寨、桐木寨19個村委會。
吉衛鎮
吉衛鎮轄梅花井、衛城2個居委會;排座、排達壩、臘乙、下水、新寨、老衛城、吉衛、雞司、大老排、夯來、如臘、各藤、良帽、過水、螺螄董、古牛、葫蘆、白果、水洋、白岩坪20個村委會。
麻栗場鎮
麻栗場鎮轄麻栗場鎮居委會;黃土坡、溜豆、沙坪壩、廣車、排達魯、麻栗場、沙科、老寨、立新、彭湖、登高坪、望高坡、各魚、新橋、尖岩、新科、金牛、沿壩18個村委會。
雅酉鎮
雅酉鎮轄麻家、夯杜、坡腳、下水、五斗、捫岱、高務、冬尾、朝崗、排臘、達扣、油麻12個村委會。
長樂鄉
長樂鄉轄谷坡、桃花、惹壩、那光、臥岔那、鴨八溪、長潭、團岩、米迫、澤落坪、躍馬卡、打落坪、納吾車、黃連溝、王善坪、水坪、老後坪、雀兒莊18個村委會。
兩河鄉
兩河鄉轄路橋、斗拱、兩河、石花 、土屯、水田、桐木、毛崗、麻拉、馬岩、鹽井、牛星12個村委會。
排碧鄉
排碧鄉轄岩羅、黃岩、排碧、四新、板栗寨、毛坪、小洞沖、紅英、馬鞍、飛蟲、竹子、張刀、上半坡、下半坡14個村委會。
董馬庫鄉
董馬庫鄉轄丙池、補定、臥龍坪、排當務、董馬庫、夯寨、排達連、梅臘、黃土坪、排臘、讓乍、板栗、雞坡嶺、臥大召、雷公、洞沖16個村委會。
貓兒鄉
貓兒鄉轄團結、果河、果兒、塘家、新寨、老虎沖、蜂塘、洞裡、太陽山、杉木、田灣、鉛廠、排臘光、排兒、豆子15個村委會。
補抽鄉
補抽鄉轄大卡、小卡、夯尚、排當、大本、董哨、大哨、補抽、吉九、米溝、排龍、水桶、大坳、魚龍14個村委會。
道二鄉
道二鄉轄美惹、槓掰、接溪、道二、登高、者仁、排樓、朱朝、槓槓、紫霞、遼洞11個村委會。
排吾鄉
排吾鄉轄董馬、牛皮、大排吾、小排吾、夯采、子臘、竹子寨、龍門、大貓、磨子、遼求11個村委會。
排料鄉
排料鄉轄芷耳、補毫、排料、龍孔、壤烈、桃花、金龍7個村委會。
雅橋鄉
雅橋鄉轄大興、油麻、堡樓、田塘、朋岩、朋打、排乍、沙坪、瓦樂、干木、貓兒坡、岩科、三塘13個村委會。
2015年,根據花垣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花垣縣共減少6個鄉鎮建制,現轄花垣、邊城、吉衛、龍潭、民樂、麻栗場、雅酉、雙龍、石欄9個鎮;長樂、貓兒、補抽3個鄉,總面積1108.69平方千米,總人口30.9萬人,縣人民政府駐花垣鎮名稱不變。
人口民族
花垣縣歷史上是純苗區,自1730年「改土歸流」後,「流官」和商賈不斷湧入苗疆,境內增加了漢族和土家族,純苗區的格局被打破,但及不失為苗族聚居區。
解放後,中南軍政委員會組織少數民族訪問團來縣訪問,宣傳了黨的民族政策,使各族人民之間友好關係更加密切。1952年,湘西實現民族區域自治。隨着建設事業的發展,不少外地幹部來縣工作,又使縣內增加了滿、瑤、黎、侗、回等民族。1985年花垣縣217697人中,苗族164974人,占75.78%;漢族42296人,占19.42%;土家族10427人,占4.77%;其它少數民族64人,占0.03%。
2019年末戶籍人口312473人,其中男性160464人,女性152009人;年末常住人口283609人。全年出生人口3092人,人口出生率為9.49‰;全年死亡人口2405人,人口死亡率為7.3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1‰,年末人口密度為282人/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花垣縣(苗文:Xanb Jib Yox)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地處雲貴高原東部邊緣,東接保靖、吉首,南連鳳凰,西鄰貴州松桃、重慶秀山,北近保靖。南北長49.5公里,東西寬38.5公里,總面積1,108.69平方公里。東經109°15′~109°38′,北緯28°10′~28°38′。
地勢地貌
地勢東南西三面高,北部低,中部緩呈三級台階狀,形成高山台地、丘陵地帶和沿河平川三個台階型地貌帶。花垣縣內雄奇挺拔的崇山峻岭,平均海拔五百米,最高的蓮花山海拔1159米,最低的獅子橋海拔212米。境內以山原地貌為主,層巒起伏,溪河交錯。
土壤
境內土壤以水稻土、黑色灰土、紅色灰土、紅壤土、黃壤土為主,共5類,13亞類,44土屬,144土種。
氣候
花垣縣屬於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春季氣溫回暖較早,但不穩定,寒潮活動較頻繁,夏季降雨集中,雨熱同季,夏秋季乾旱發生較多,冬季比較寒冷,濕度大。年平均氣溫16.0℃,最冷月平均氣溫4.6℃,最熱月平均氣溫26.7℃,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9.3℃,極端最低氣溫-15.5℃。雨量充沛,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1363.8毫米,其中4-9月降雨量998.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3%。最小相對濕度4%,年平均無霜期279天。全年日照時數1219.2小時,占可照時數的28%。年平均風速1.1米/秒,最多風向為ENE風。年平均蒸發量為1031.9毫米。年雷暴日數53.9天。
水文
花垣縣境內有兄弟河、花垣河等大小河流32條。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花垣縣總面積1,108.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40千公頃(1995年末實有),含水田10.12千公頃,旱地7.28千公頃。
礦產資源
花垣境內資源豐富,已探明礦產20餘種,錳礦探明儲量居湖南省之最,全國第二;鉛鋅礦探明儲量居湖南省第二、全國第三,有「東方錳都」、「有色金屬之鄉」美譽;2011年初步探明鉛鋅礦遠景儲量1300萬金屬噸,花垣有望成為全國最大的鉛鋅礦基地。
能源礦產
發現有石煤和鈾礦。
石煤:已發現礦產地10餘處,分布於排吾鄉杉木沖、貓兒、兩河鄉九龍坡一帶,伴生釩、磷礦等,曾一度開採。
鈾礦:已發現礦產地1處,分布於麻栗場地區,規模小,暫無開發價值。
黑色金屬礦產
鐵礦:已發現礦產地8處,分布於雅橋—排吾—大鐵廠一帶,賦存於紅土中的褐鐵礦曾被多次開採。
錳礦:已發現大型礦產地1餘處,分布於民樂、貓兒、兩河、排吾等4鄉交界處,深部有上、下兩個碳酸錳礦層,地表有氧化錳礦。保有儲量排名全國第三位。
釩礦:已發現大中型礦床3處,暫未開發利用。
有色金屬礦產
鉛鋅礦:已發現20處鉛鋅礦產地,其中李梅為特大型礦床,耐子堡、長登坡、芭茅寨、老虎沖、小排吾、大鐵廠、杉木沖等8處為小型礦床,其餘11處均為礦點或礦化點。
鉬礦:已發現礦產地5處,分布於貓兒鄉洞裡—蜂糖一帶和民樂谷哨地區,曾為地方多次開採。
汞礦:已知礦點1處,位於兩河鄉水田村,汞礦化品位低,規模小,無開發利用價值。
非金屬礦產
水泥灰岩:分布廣泛,已探明排碧、窩勺2個中型礦床,團結鎮小型礦床已為縣水泥廠開採利用。排碧礦區以Ⅰ級品礦石為主,適於用作水泥、電石生產的原料。
白雲岩:分布廣泛,以道二、麻栗場等地的白雲岩質量最好,可作冶金熔劑等用途。
含鉀頁岩:已發現礦產地1處,分布於排碧—排魯一帶,資源量預計可達5千萬噸以上。
滑石礦:已發現礦產地4處,分布於雅橋田塘—排吾董馬一帶,滑石質量較好,曾被當地村民開採。
方解石礦:已發現礦產地10餘處,分布於排碧、排料、董馬庫鄉、麻栗場鎮一帶,一般規模較小,資源量不大,可小規模開發利用。
建築石料用灰岩:分布廣泛,本縣凡有石灰岩裸露的地方,只要不在禁止開採區內,且交通運輸條件較好,均可開發利用。
磚瓦粘土礦:分布較廣,主要集中分布於龍潭鎮廣東坪、貓兒鄉磨子寨等地,為第四系殘坡積粘土礦,曾廣為開採,用於燒制磚瓦。(本段數據截至2008年)
交通運輸
國家高速G65包茂高速公路過境,通過高速公路距湘西州州府吉首市40餘千米,交通便利。即將動工新建的湘西里耶機場位於花垣縣境內,機場建成後將極大地改善對外交通條件。
2018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5047萬元,同比下降29.1%。全年貨運周轉量14812.51萬噸公里,貨物運輸量76.58萬噸;旅客周轉量24326.03萬人公里,旅客運輸量374.97萬人。全縣公路通車裡程1332.59公里(不包含高速),其中:國公路68.79公里;省公路112.94公里;縣公路190.3公里;鄉公路359.36公里;專用公路115.59公里;村公路485.62公里。擁有註冊客運車輛285輛,貨運汽車184輛。
經濟發展
綜合
初步核算,2019年實現生產總值721215萬元,同比增長6.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1008萬元,同比增長3.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29671萬元,同比增長8.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10536萬元,同比增長5.2%。 三大產業結構由去年10.2:31.4:58.4調整為11.2:31.8:56.9。按年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25016元,同比增長8.7%。[2]
第一產業
2019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6384.9萬元,同比增長2.7%,其中農業實現產值76048.2萬元,同比增長6.9%,林業實現產值4835萬元,同比增長4.6%,畜牧業實現產值60362.2萬元,同比下降3.2%;漁業實現產值2907.3萬元,同比增長2.4%;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產值2232.2萬元,同比增長8.8%。
2019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64406畝,產量177077噸。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69697畝,其中穀物播種面積219483畝;玉米播種面積63523畝;豆類播種面積27446畝;薯類播種面積22768畝;油料、煙葉、中藥材、蔬菜及瓜果播種面積分別為61171畝、21800畝、12937畝、71563畝和4898畝。全年糧食總產量91578噸,其中穀物產量81745噸;豆類產量2441噸;油料產量6250噸;煙葉產量1945噸;中藥材產量5521噸;蔬菜產量66628噸;瓜果產量5155噸。肉類總產量12295噸,其中豬肉產量9024噸,牛肉產量1090噸,羊肉產量826噸,禽肉產量773噸;水產品產量3268.1噸。全年出欄肉豬12.48萬頭;羊出欄4.65萬隻;牛出欄0.99萬頭;出欄家禽58.5萬羽。[2]
第二產業
2019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01011萬元,同比增長13.1%,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27.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81442萬元,同比增長14.5%,其中國有企業實現增加值為10182萬元,同比增長25.2%;非公有制制企業實現增加值為71201萬元,同比增長126.7%;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為280680萬元,同比增長77.9%,規模工業產銷率為98.2%。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主要產品產量中,硫酸產量124105噸,同比增長1252.5%;電解鋅產量71812噸,同比增長939.4%;電解錳產量64678噸,同比增長0.2%。
2019年工業集中區新增入駐企業8家,入園企業總數增至61家,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3.6億元,比增76.83%。建築業增加值為29331萬元,同比下降15.9%,占全縣GDP的比重為4.1%。[2]
第三產業
投資
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283554萬元,同比下降13.7%,其中:國有投資128127萬元,同比下降30.7%;非國有投資155427萬元,同比增長8.0%。一產業投資33236萬元,同比增長97.8%;二產業投資31655萬元,同比下降61.8%;三產業投資218663萬元,同比下降4.5%。
2019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8110萬元,同比下降21.5%;房屋施工面積619992平方米,同比增長47.9%;商品房銷售面積133635平方米,同比增長12.4%。高新技術產業投資8992萬元,同比增長73.3%;民生投資39411萬元,同比下降2.15;產業投資97034萬元,同比下降21.5%;生態投資3470萬元,同比下降48.1%;基礎設施127567萬元,同比下降5.6%;房地產開發投資38110萬元,同比下降21.5%。
2019年63個開工項目完成投資44.63億元,其中省重點項目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設完成投資5.63億元,12個州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8.2億元。完成重大項目儲備396個,總投資502.9億元;完成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28個,總投資87.58億元。湘西機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城鄉一體化建設、礦業環境綜合整治、天然氣長輸管網等建設加快推進,渝湘高鐵前期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實施招商引資項目60個,到位資金24.07億元,其中省外資金7.58億元。
消費
2019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6071.5萬元,同比增長8.9%,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41512.6萬元,同比增長8.3%;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4558.9萬元,同比增長10.5%。批發業實現零售額6527.3萬元,同比增長14.6%;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60400.5萬元,同比增長8.1% ;住宿業實現營業額3919.3萬元,同比下降0.4% ;餐飲業實現營業額25224.4萬元,同比增長14.7%。
2019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1%,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1.4%。商品零售價格上漲2.6%,服務價格上漲1%。
旅遊
2019年持續開展A級景區創建、鄉村旅遊示範村、星級鄉村旅遊區(點)等創建工作。邊城茶峒景區完成投資1.2億元,完成新區停車場、古城民居改造、三線下地、遊客服務中心裝修、古城居民停車場及高速下線民房外立面改造等;十八洞溶洞旅遊開發項目完成投資712萬元,完成游步道建設及綜合樓、廊橋、職工宿舍圖紙設計;縣神筆生態文化公司鄉村旅遊示範項目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成功申報《2019年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遊精品線路建設專項資金計劃》「鄉村旅遊精品景區項目」,獲得26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湘村客棧」項目成功申報特色民宿1家,家庭旅館26家,共獲得175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成功簽訂《蚩尤故里苗族文化城項目》、《徒河公社田園綜合體項目》2個文化旅遊項目,總投資21.6億元。全年累計接待遊客323.15萬人次,同比增長0.2%;實現旅遊收入27.02億元,同比增長117.3%,其中鄉村旅遊接待125.6萬人次,同比增長2.4%;實現鄉村旅遊收入9.78億元,同比增長60.6%。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
2019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27632萬元,同比增長16.9%。全年貨運周轉量20240萬噸公里,貨物運輸量93萬噸;旅客周轉量21946萬人公里,旅客運輸量335萬人。全縣公路通車裡程1337公里(不包含高速),其中國公路66.9公里;省公路112.9公里;縣公路190.3公里;鄉公路363.6公里;村公路478.6公里。擁有註冊客運車輛301輛,貨運汽車156輛。全年實現郵政業務收入3785.52萬元,全年快遞件數17.64萬件。
財政、金融和保險
2019年實現財政總收入77216萬元,同比增長6.8%,其中稅務部門完成58087萬元,同比增長2.9%;財政部門完成18129萬元,同比增長21.7%。地方收入為50460萬元,同比增長10.4%;上劃收入為26756萬元,同比增長0.7%。財政總支出為328202萬元,同比增長7.4%,其中民生支出221607萬元,占總支出達67.5%。八大科目支出為193477萬元,同比增長6.5%。
2019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114.3億元,同比增長4.8%;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為88.8億元,同比增長14.7%。全年保費收入18575.2萬元,同比增長22.7%;總賠付5377.3萬元,同比增長8.7%。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9047.47萬元,同比增長41.8%,總賠付3766.58萬元,同比增長58.7%;人壽險保費收入9527.73萬元,同比增長8.8%,總賠付1610.72萬元,同比下降37.5%。
社會事業
教育科技
2019年坚持以公办园为示范、民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思路,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共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44所,普惠率10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1.79%。积极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抓实控辍保学“三帮一”劝返行动,共劝返学生81人,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83%,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2.17%。初三三年直升参考率达98.74%;高考一本上线184人,较去年增长49人,增长36.3%;二本上线318人,较去年增长89人,增长率38.9%。获省、州教学竞赛一、二等奖共37余人次;年内省级课题立项20余个,结题13个,获奖论文312篇,教育科研能力显著提升。芙蓉学校3栋教学楼主体建设全面完工,职业高级中学二期建设项目、华鑫学校二期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凉水井学校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阳光招生、阳关分班,实现“零择班”、“零择师”,有效化解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全年共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110个,全面完成省、州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目标任务。学生资助全覆盖扩面到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和残疾儿童,全年累计投入教育扶贫资金4195.02万元,惠及贫困学生60893人次,其中落实“四类人员”资助全覆盖资金3313.9万元,惠及学生35610人次,“因贫失学”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山东蓝翔技师学院十八洞分院成功落户花垣,先后两批次培训挖掘机(装载机)技能人才101人,受训者全部实现高薪就业;组织135名建档立卡贫困学子赴蓝翔本部免费深造,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成效显著。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午餐全覆盖,全年落实营养改善计划资金2205.75万元,惠及2.2万余名学生;推行课间餐试点学校4所,惠及1166名学生,《农村娃享用课间营养餐》花垣经验在6月3日《人民日报》刊载推介。
2019年開展「減稅降費進企業」活動,進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企業研發獎補等科技政策宣傳和普及,為企業落實脫貧摘帽專項等科技項目資金251萬元。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64171.7萬元,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50912.8萬元。
文衛體育
2019年举办了苗族樱桃会、苗族赶秋系列等民族节庆活动。经积极申报,有3家公司被授予“州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花垣七绣坊被授予“省级非遗就业工坊”。2家非遗传习所入选第二批州级非遗传习所,2家生产性保护基地入选第三批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向西开办组织上报苗绣、苗族织锦、苗族陶艺3个生产性保护项目,争取到资金210万元。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光明网等10余家中央新闻媒体集中报道花垣“非遗+扶贫”经验,边城镇获评“中国文化百强镇”,药王洞遗址入列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药王洞遗址、雅桥油麻古堡寨古建筑、国立茶师大会堂等3个州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维护修缮工程建设。民乐镇土屯村等22个村入列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农业科技园区出土窖藏汉代青铜器16件。查缴各类非法盗版音像制品120本(盒),收缴盗版出版物200余册、封建迷信书刊300余册;检查经营单位150家次,下达执法文书13份,立案调查11起,办结11起,处罚网吧3家。
2019年全縣定點醫療機構進行「一站式」結算,25所醫療機構全部實行先診療後付費。29種大病患者15715人到定點醫院集中救治,達到 99.36%;對全縣513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慢病患者實行慢病簽約服務,慢病簽約服務率100%;建檔立卡戶在縣域內就診率達89%以上。21所鄉鎮衛生院都能夠提供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12個建制鄉鎮衛生院都有一名以上全科醫生。217個行政村均有村衛生室,功能齊全,做到有醫生、有場所的要求。積極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完成麻栗場鎮中心衛生院等5個鄉鎮中心衛生院高血壓門診建設,累計開展健康體檢11萬餘人次,發放健康教育方面宣傳資料5萬餘冊。全年完成塵肺病農民工基本醫療救治救助95人。全面落實各項計生獎勵扶助政策,獎勵扶助對象1711人,特扶總對象98人。
2019年成功承辦或舉辦中央民族歌舞團慰問演出、苗族「趕秋」、籃球賽、氣排球大賽、龍舟賽等大型活動30餘場次,全民運動蓬勃發展。精心抓好青少年人才隊伍培養,完成25人體育後備人才輸送任務,成功舉辦花垣縣第三屆「華鑫杯」中小學生校園足球聯賽、花垣縣2019年中小學田徑運動會等體育賽事,組織參加了湖南省中學生田徑運動會。17家體彩銷售網點實現體彩銷售額1200萬餘元。
民生保障
2019年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64元,同比增長10.4%,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16元,同比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10元,同比增長9.4%。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967元,同比增長4.0%,其中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3232元,同比增長2.3%;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9493元,同比增長3.9%。
實現新增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脫貧1002人,組織輸出未脫貧農村貧困勞動力5393人。落實交通補貼共20553人,發放金額942.98萬元。為未脫貧或就業困難的貧困建檔立卡勞動力提供公益性崗位1382個。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188萬元;創業帶動城鄉就業855人;新增創業主體672戶;文創產業帶動城鄉婦女就業334人。「零就業家庭」動態援助率達100%,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813人,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785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216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240人,城鎮失業登記率控制在3.7%以內;統籌對城鄉勞動者開展職業技能培訓4928人,貧困家庭「兩後生」培訓158人。企業養老保險征繳基金11227萬元,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7512人,工傷保險參保參保人數26700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617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76716人。累計完成被征地農民身份認定14699人,已有11420人參加了養老保險。
2019年農村低保5493戶16228人發放農村低保金210001人次4273萬元;城鎮低保1633戶3681人,發放城市低保47825人次1583.6萬元;發放物價補貼19283萬人次54.2萬元;發放提標補貼4033人次12.6萬元;發放臨時生活救助金253戶46.4萬元。集中特困222人,分散特困905人,基本生活費分別達到7200元/年和4980元/年。救助12475人次,發放特困金727.1400萬元。發放特困護理費173.385萬元、節日慰問金22.2萬元、節日伙食補助13.7萬元。困難殘疾人3290人、重度殘疾人4219人,發放重度殘疾47244人次護理補貼283.464萬元;生活補貼提高到每人100元/月,發放困難殘疾35811人次生活補貼358.11萬元。登記孤兒共139人,散居每人800元/月,集中每人1200元/月。累計發放孤保金1716人次156.48萬元,縣慈愛園接受社會捐助物資和資金72萬元。
資源環境
2019年完成重點工程營造林面積11142畝,礦山復綠治理面積2378.5畝,共栽植桂花、紫薇、紅葉石楠、法國冬青、紅繼木等5000餘株。完成全縣485株古樹名木、11個古樹群落的掛牌和保護工作。退耕還林錢糧兌現8130戶,兌現資金185.57萬元。發放集體和個人天然商品林商業性停伐補助資金303.58萬元,補助農戶24111戶。關閉非法採石場43家、砂石加工企業33家。發放公益林生態補償金980.96萬元。
2019年22家整治保留礦山已完成8家驗收,4家關閉退出礦山已登報註銷。關閉尾礦庫20座,原35個老鉛鋅礦採區整合為6個鉛鋅礦山,整合新建7條鉛鋅浮選生產線,保留7個鉛鋅浮選尾礦庫、3個錳渣庫。完成覆土復綠6491畝,其中植樹4003畝,恢復耕地1500畝,蠶桑種植1050畝,播撒花草種3.3公斤。完成15.7公里礦區公路綠化、擋牆2100米、排水溝渠設施15300米。對環境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實施行政處罰28起,約談企業13家,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1起,處罰金額共計 938.2萬元。全年水質量達標率91.7%,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達標率100%,優良空氣質量達標率96.8%。
安全生產
2019年共發生生產性經營事故4起,死亡4人,事故死亡人數同比下降57%,全年無較大及以上生產性經營事故發生;發生消防事故1起、死亡3人;發生非生產經營性交通事故1起、死亡3人。
風土人情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如幾種:
禁女兒女婿回到娘家同床。也就是說不能在娘家過性生活,因為這是對祖先不敬,上門郎這條不禁。
忌震「龍巖」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為「龍穴」,最忌震動,據說震動「龍穴」,「龍」就會受驚離去,主人就會遭殃。
父母健在忌戴白帕 穿白鞋 白帕白鞋則標誌喪親守孝。
大年三十忌吹柴火據說是那家吹了,來年大風會吹倒他家莊稼,影響收成。
苗族人禁講髒話,在老少婦孺面前講髒話是要被打的。
其他禁忌與縣內漢族大則致相同。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個別富家一夫多妻。男女婚姻以媒婚為主。苗族青年通過勞動、集會、趕場、串親等方式相互接觸愛慕,經多次約會,對唱情歌,互贈禮物等確定戀愛關係,然後由男方找人到女方家提親,表示對雙親的尊敬,而後雙方父母擇日嫁娶。
訂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動向女方家求親。當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愛之後,男方必須備禮物,央請媒人去女方家「討口風」,女家如高興熱情,說明有意開親,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機前去正式提親。媒人往返的次數越多越好,俗稱「多求為貴」,女家商量同意,親事初定,通過放鞭炮,吃放話酒,正式訂婚。訂婚後,男方要擇日向女方「過禮」,時間一般在結婚前一年,禮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禮物多少,雙方視經濟條件而定,主要是讓女方請家族親友喝喜酒、認新親。隨後,男方便向女方「討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請「陰陽先生」擇吉日委親。娶親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為「管親郎」,帶抬花轎、嫁妝的隊伍前往女家迎親。
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親這天,新娘的姊妹們喜開玩笑,用鍋煙灰摻合筍殼毛或辣椒水,往「管親郎」臉上塗抹,惹人大笑。發親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裝後,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着上轎。新娘出嫁由親屬女友陪伴,特別是請兒女滿堂的婦女做「引親娘」,還要請男女歌師一同前往,到新 郎家賽歌。發親後,由「管親郎」打燈籠引路,行往男家。同時,到女方家吃喜酒的賓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攆腳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
新娘接至男家門前,男家必燒旺火一堆,象徵吉樣興旺,然後新娘按擇定的吉時吉刻進屋。進屋時,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處高地方,意為以後新娘不會壓制全家人。新娘進屋以後,要接過男方中年婦女交給的炊具,以示從此成家理事。然後,坐在火塘右側置有「符紙」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賓客前來賀喜,男方擺宴款待,特別對「正客」必須熱情款待。晚上,新郎與新娘家請的「巴江莎」(苗語,意為歌師)開場對歌,賓客以此為樂,隨宵達旦。第二天上午,舉行吃酒儀式,主客雙方各由一名老 人互敬賀詞和祝酒詞,祝賀夫妻恩愛合好,百頭偕老,諸事順遂,並唱歌歡慶,講結親古老話,互贈禮品,婚慶期間,男方親族 在合夥請客吃飯,俗稱「排家飯」。因而婚期為兩天。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見面,不能同宿。散客後,新婚夫婦進入正常生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舊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辦,節約從儉,與漢族婚禮毫無兩樣。
文身與花衣
花垣苗家地區的姑娘的衣褲上都繡有龍、鳳、夔、蝶、魚蝦、花草,真的是花的姑娘。她們從你身邊走過,會把你帶進中國遠古時期的龍鳳世界,魚蝦湖海,花草園林之中。
她們身上的花衣花褲的起源是什麼呢?大概來源是古代濮人的雕題文身。什麼是雕題文身?就是用刺刺破皮,塗以硃砂或其他的色彩。什麼是文身呢?就是用刺仿龍、鳳、夔、蝶的花紋進行雕題,塗以硃砂或其他色彩,使人的肉皮上現出龍、夔、鳳蝶的保色花紋來,以避龍、夔之害,戰勝龍、夔以圖生存,最後才找到這個雕題文身的辦法,馴服了龍、夔,成了龍、夔氏族的領袖。濮人的後裔南蠻,發明蠶桑之術後,雕題文身開始以殘酷的護身藝術形成美的裝飾藝術,於是出現了描。描就是仿生色,用硃砂等色彩仿生物色彩在蠶帛上描繪花紋,進行偽裝,成保護色,以謀生存。
從苗族的《古老話》得知,中國古代雕題文身的大題是巴阿。到了骨針、銅針出現後,雕題文身藝術,又進一步演變成挑花織花。到了周代有了鐵針,濮人後裔的挑花技藝,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挑花技術的發展,孕育了鑿花技術。挑花只是在桑帛上依靠經緯線的對稱,挑出物體的象徵圖案來,這也滿足不了濮人後裔——南蠻對美化生活的要求,於是就往鑿花、繡花技藝發展。鑿花為繡花提供繡模,繡花把鑿花推向高級階段。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湘繡、蠻繡。湘繡、蠻繡同源於古代濮人的雕題文身,是濮人後裔鑿花、繡花發展的產物。湘繡以濮人後裔湘柳為主體,他們居住在湘江流域,其繡花技藝向逼真的藝術境界發展;蠻繡以六蠻、七戎的蠻氏族為主體,他們居住在沅江流域、漢水流域、烏江流域,其鑿花、繡花技藝向幻想的藝術境界發展,保持了濮人後裔挑花、織花的對稱因素,形成的苗繡風格。湘繡、蠻繡組成了楚文化的繪畫刺繡特點。楚亡後,湘氏很快融合於華夏。經過秦、漢時期,組成了漢族,湘繡也就成了中華民族繡花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蠻人四處奔波遷徙,長期的戰亂,使蠻繡得不到發展,長期停滯不前,仍保持古濮人的描、挑、鑿、繡的技藝特點,仍停留在幻想藝術階段。
苗繡長期停留於文身裝飾藝術和幻想藝術上,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苗族是由三苗的灌兜部與南蠻結合、三苗部與西戎結合組成,即《尚書》說:「竄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放灌兜於崇山,以變南蠻。」組成苗族的民族和部族較多,絕大多數是濮人的後裔。他們居住分散,不相統屬,各地的各氏族,也就形成了各自的文身裝飾藝術。到了明、清,漢籍記載出現了紅苗、花苗、白苗、青苗、黑苗。
紅苗以七戎六蠻為主體,它是降龍、馴鳳的民族,以龍、鳳為其氏族族徽,花衣多以描龍繡鳳為其主體花紋;花苗以鑿齒民為主體,它是首先養蠶抽絲的氏族,多以蝶、花為主體花紋;白苗、青苗以人夷、九夷為主體,是降夔馴麟的氏族,以夔、麟為其氏族徽,多以夔麟為主體花紋;黑苗以盤瓠蠻為主體,是馴貓、狗氏族,以狗為其氏族徽,多以龍狗花紋為主體。他們都以一動物作自己氏族的代表,即所謂圖騰崇拜,裝飾到自己身上,以區別其它氏族內部的不同氏族。魚、蝦、花、草,以象徵蝦生魚養,子孫繁衍,花開草綠,欣欣向榮,以表現其嚮往自由繁榮的幻想境界。後來石榴從西域傳入了濮地,苗繡也出現了石榴,以象徵子孫繁榮昌盛。
湘繡藝術與華夏藝術融合後,以荷、梅、松、竹、菊等來表達不同的寓意,形成構圖逼真,寓意深刻,針腳獨特的藝術欣賞品。苗繡則長期停留于氏族徽藝術、文身裝飾藝術上,不講究構圖逼真,立意深刻,沒有形成立體針腳藝術欣賞品。但苗繡仍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成了幻想針腳藝術品,有其一定的歷史意義和實用價值,可為中國今後發展裝飾藝術作借鑑和資料,如窗花、窗簾、門帘等。苗繡至今仍為其民族婦女所喜愛,有發展提高保存的價值。
苗繡針腳大體可分繡、插、挑、捆、灑五種。大面積以繡針平繡,其中需要顯出深淺色調則用插針,將彩色深淺不同地插進去,形成幾種色彩的連結平面;需要顯出立體感的地方則使用捆針,使其形體在繡面上突出來;繡面上需要顯出細小物體立體感,則使用灑針和挑針。綜合運用這幾種針腳,以完成苗繡的幻想藝術。苗繡色調變化帶有強烈的誇張色彩,它不按真的物體配色,是加進了繡者的一番幻想而配的色彩。其色彩也是很講究冷暖。暖色為紅、黃、綠、白,冷色為青、黑、藍。年輕人喜暖色,老年人喜冷色。其配色亦形成了自己民族特點。
所謂幻想平面藝術品,是指作者對一些動植物作了一番幻想虛構,在幻想與對稱美的基礎上加以誇張形成的圖案藝術品,在其族人中形成 一定裝飾美的格局,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是其民族心理素質構成的民族藝術品。
民間文學
花垣縣苗族民間文學源遠流長,形成活潑多樣,富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內容廣泛、形式活潑。有神話、傳說、故事、童話、寓言、謎語等,得到苗族群眾的喜愛。
(一) 神話、傳說、故事
神話 神話是關於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花垣苗族地區流傳的神話,體現了人類初級思維特徵。內容主要是反映洪水淹沒、開天闢地、人種來源和人們與妖魔 怪、毒蛇猛獸作鬥爭的情況。主要作品有《阿剖仡本》、《古老話》、《奶戎瑪戎 》、《射日射月》等。最有代表性的是《古老話》和《阿剖仡本》(也稱《果索果苯》)。《古老話》敘 述了苗族人民開天闢地、射日射月、長途遷徙、立祖立 的過程,是神化了的苗族史話。《阿剖仡本》說的是地上的人與天上的雷公鬥智鬥勇、最後戰勝雷公的神話,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神靈的反抗精神。
傳說、故事 花垣縣內苗族的傳說、故事豐富多采,其數目無法統計,已收集到的有數百件之多。人物傳說、故事有《謊江山》、《石三保的故事》、《孫文明抗租故事》等;山川風物故事有《蓮花山的傳說》、《仙人橋的傳說》、《尖岩的傳說》、大龍洞小龍洞的傳說》、《雷公山的傳說》、《石欄杆的傳說》等;動物故事有《虎與水牛比武》、《老虎婆》、《黑羊頭的故事》、《青蛙的故事》等。這些傳說故事大都情節跌岩,優美動聽。最具代表性的為《謊江山》的故事。這是一個龐大的故事群,大小故事有數十個。故事中的謊江山是一個窮苦出身、智勇雙全的人物,地謊財主、謊員外、斗老虎、斗壞人,機智幽默,富有反抗精神,是苗族人民寓智慧與希望的理想人物,因而廣為流傳。
(二)苗 歌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花垣的苗族便是如此。他們常以歌記載歷史,宣講時政,抒發戀情,幾乎男女老幼都能歌會唱。花垣苗族稱苗歌為「莎熊」。按其腔調分為「 sead 」和「 weix 」兩種,「 sead 」用半腔唱 , 「 weix 」用高腔唱,「 sead 」最為普遍。苗歌有嚴格的韻腳和唱法,每首歌都有「雙韻」和「兩面」,雙韻就是歌詞的奇偶句各用一韻腳從頭至尾;「兩面」即每首歌都要重唱一次,重唱時要轉換偶句韻腳;苗歌詞有長有短,格式主要分為四句一組,每句五言或七言;三句一組,每句七言;各兩種。
二、文學創作
(一)詩歌、散文、小說 清代,有少數苗族文人雅士偏重詩歌、散文創作。道光丙午科苗舉人張世雄,善於詩詞,歷官閣中書、刑部員外郎。現存詩作三首,即《綏山歌並序》、《綏城歌並序》和《蠶桑俗歌》。光緒年間,龍納言作的《贈友感懷》詩以及政論散文《統計論》,名盛一時。此外,苗族舉人石廷輝、石昌松、秀才石板塘等,都寫出較有影響的詩歌的散文。解放後,詩歌、散文創作有所發展,小說創作開始湧現出一批業餘作者。龍炳文、吳武生、伍乾良、吳松柏、石邦雄、麻其勇等,先後被吸收為省政府級作家協會會員。
50 至 60 年代,吳武后創作的敘事詩《兄弟河》在《長江文藝》發表,吳恩珠創作的詩歌《吹木葉》在《詩刊》發表,並送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的《民族詩歌選》。龍炳文寫的小說《看家》、《龍門寨》先後被《湖南文學》登載。 70 至 80 年代,吳武生的《邊城抒懷》、龍炳文的歷史故事長詩《開天闢地》、《仡戎仡索》、石天元的《辣子紅了》等散文和小說,先後在全國和省級報刊發表。 90 年代以來,龍寧英的小說《女兒橋》在《湖南文學》發表;《挑 灰人》在《民族文學》發表。石邦雄的小說《蠻崽》、《小雪到大雪》均在《少年文藝》發表。
(二)劇本 解放以來,花垣縣苗族業餘劇作者不斷湧現,其中石成鑒、羅元明、張子偉等,被吸收為省戲劇家協會會員。石成鑒的苗劇《團結滅妖》受到省內外戲劇工作者的讚賞。此外,《流江山》、《龍官山姐》、《苦盡甜來》等被排練上演,深受群眾喜愛。張子偉創作的大型歷史苗歌劇本《帶血的百鳥圖》,被縣劇團排練後參加湖南省和全國少數民族戲劇匯演,分別榮獲優秀演出獎和全國少數民族劇本創作「銀質獎」。
民族
花垣縣歷史上是純苗區,自1730年「改土歸流」後,「流官」和商賈不斷湧入苗疆,境內增加了漢族和土家族,純苗區的格局被打破,但及不失為苗族聚居區。苗族人了在與各民族交往中,特別是在反壓迫鬥爭中,增加了了解,建立友誼,加強了團結。歷代統治階曾多次製造民族隔閡,挑起民族事端,也未能使各族人民分離。
解放後,中南軍政委員會組織少數民族訪問團來縣訪問,宣傳了黨的民族政策,使各族人民之間友好關係更加密切。1952年,湘西實現民族區域自治,使黨的民族政策得到具體實施,大批民族幹部得到培養走上領導崗位,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在國家的大力扶助下,得到迅速發展。苗族、土家族等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相互支援,並肩戰鬥,建立起兄弟般的深厚情誼。隨着建設事業的發展,不少外地幹部來縣工作,又使縣內增加了滿、瑤、黎、侗、回等民族。1985年全縣217697人中,苗族164974人,占75.78%;漢族42296人,占19.42%;土家族10427人,占4.77%;其它少數民族64人,占0.03%.在黨的民放政策光輝照耀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親密無間,同心同德建設社會主義新花垣。
旅遊景區
2018年,邊城茶峒景區曲樂新區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等一批工程基本完成,順利通過國家AAAA級景區景觀資料評價檢查,成功引進社會資本方投資14.9億元,開發邊城風情小鎮旅遊項目;古苗河大峽谷景區完成投資7000萬元,建成9.5公里棧道及相關附屬設施,一期工程實現試營業;「神秘苗鄉」生態文化旅遊精品線路節點旅遊服務設施加快完善,十八洞景區遊客服務點、生態停車場、游步道、景區交通公路等項目全面完工,獲評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成為鄉村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花垣縣成功入圍湖南省精品旅遊線路重點縣,全年接待遊客322.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4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44%、24%。[3]
邊城茶峒
邊城茶峒位於湘、黔、渝、三省(市)交界處,始建於嘉慶八年(1803 年),有「一腳踏三省」之稱,屬湘 西的四大名鎮之一。解放前,山城雄峙,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潔風雅,吊腳樓古色古香,白塔聳立,古 渡擺舟,如詩如畫。詩云:「邊城勝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畫中游。」著名文學家沈從文以茶峒為背景,寫出小說《邊城》,馳名中外。解放後,城垣、白塔雖毀,但古風依存,又新修樓房、大橋和農貿市場等,為邊城茶洞增添新景,《連心壩》、《邊城》等影片,均在茶洞拍攝外景。許多慕名而來者以沈從文的小說《邊城》為導遊圖,尋覓白塔、石碾和船夫的墳:踏青石古道,登水邊吊腳樓聽月光下飄來的漁歌,回味那美麗動人的故事。 茶峒,因沈從文的著名中篇小說《邊城》以此為背景而聞名。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條支流,河水明澈如鏡。《邊城》中描寫的那個渡口還在,據說渡口恰是三省的交界點。當地的頑皮伢子喜歡在這裡撒尿,笑咧咧地誇口:「哈,老子一泡尿澆遍三省!」渡口還在老地方,不過尖頭的渡船變成方頭的了。還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槳,不過牽連兩岸的篾纜換成腳拇趾粗的鋼索了。擺渡的還是個老 人,只是不見翠翠和黃狗,也許是有的,一時半會兒不知跑到哪兒玩耍去了。
渡口岸坡上有一塊坪地,說這裡就是「碧溪嘴」。坪地上綠草如茵,四周灌木叢生,近邊還有幾叢翠竹和兩株大楓樹。當地人說,當年翠翠和她的爺爺就住在這兒的一間木屋裡。果然竹叢後有幾間小屋,但都是磚瓦屋,沒有木屋。
如今茶峒還是老 習慣,每逢農曆五、十趕集,叫趕「邊邊場」。早上八、九點鐘,三省邊界的各族人民便三五成群,向茶峒匯集。無論男女老少,大都像節日出門做客似的,經過收拾打扮,特別是青年婦人,一律盛裝,胸前的銀飾和耳上的大耳環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當然,也有不少穿T恤、牛仔褲,腳蹬「松糕鞋」的新潮少男少女。中午時分,集市進入高潮。這時候廣場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集市上除了百貨、土產攤檔各色貨物斑駁雜陳之外,有拔牙的游醫,占卦的相士,照相的,補鍋的,鬮雞的,甚至還有最古老的染布缸。也有個別赤膊短褲的壯漢,肩扛長管火銃,高挑幾隻羽毛斑斕的野雞,昂昂然在人叢中穿行。最熱鬧的地方莫過於熟食攤檔,柴火灶煙火四燎,大湯鍋沸騰翻滾。男女老少圍攏周邊,手捧大碗滿頭大汗吃辣椒米粉。茶峒的「邊邊場」是很吸引人的,它保留了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
黃瓜寨
黃瓜寨位於花垣、鳳凰、松桃兩省三縣交界之地,地勢險要,是清代乾嘉苗民起義領袖石三保的故鄉和起義 策源地。起義期間,苗民義軍憑黃瓜寨地勢與清軍多次進行浴血奮戰,幾捷幾陷。起義失敗後,原有 70 多戶的苗族山寨不見人煙,留下血淚斑斑的瓦爍廢墟。後經倖存者返鄉重建,解放後才得以恢復寨貌。作為苗族人民抗清的古戰場遺址, 1979 年,州人民政府將黃瓜寨遺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紀念苗民抗清的英雄壯舉。
大龍洞瀑布
大龍洞瀑布位於大龍洞鄉大龍洞村附近山谷,水流從 214 米高的絕壁洞口中噴出,形成 20 米寬的瀑布飛流直下,聲如驚雷,飛浪縱橫,水沫騰空,氣勢磅礴,整個山 谷煙雲瀰漫,霧氣朦朦。遠看瀑布如白練懸空,近看似銀 河瀉自天際。遇上晴天,陽光斜照,水霧中化出五彩長虹, 艷麗奪目,蔚為壯觀。[6]
小龍洞瀑布
小龍洞瀑布在排碧鄉黃岩村附近,有一「 U 」型山岩,懸崖高達 300 — 500 米,有小龍瀑、窟索瀑、護譚瀑、蟹將瀑 4 條瀑布從百米以上的絕壁上飛流直下,一齊瀉入 一處深潭,響聲如雷,煙霧瀰漫,各具特色,小龍瀑布最大落差 147 米,聲勢磅礴;窟索瀑布洞口威嚴,流水洶湧;護潭瀑布水落如紗,含情脈脈;蟹將瀑布姿態婆娑,美麗妖嬈。瀑布時而落在崖壁,如霧如煙,時而落入深潭,象是陣陣松濤。懸崖頂上有岩板,遊人可以在岩扳上俯視,壯觀景色盡收眼底。[7]
古苗河風景區
湘西古苗河風景區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境內,古苗河背負崇山,在縣城與花垣河交匯後注入沅江上游酉水河。古苗河的兩岸山峰聳峙,順環山腰而建的扶梯木板路向景區深處前行,一路風景殊絕,有白水河、「雄獅迎駕」、「蚩尤巡疆」和「天兵天將」、「萬卷天書」以及融險美於一身的七梯岩瀑布等景點,傳說這些景點全是由戰神蚩尤及他的部下和女兒幻化而成。這裡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1.4 度,夏季平均氣溫不超過攝氏30度。
地區美食
菜豆腐
苗家菜豆腐有細嫩、鮮軟、香濃的特色,加之成本低廉,是鳳凰苗家人日常最喜食用的主菜之一。做這道菜,首先倒適量冷水入鍋,再將事先用石碓沖細的黃豆粉倒入並拿筷子攪勻,文火煮開後即倒入青菜,稍加攪拌,再文火煮至湯水變清,即可放入野蔥、大蒜、辣椒粉末等佐料,燜蓋一陣,便可食用。
米豆腐
米豆腐是湖南的一種特色食品,和粉、面一樣被當作一種副食,也可以作為一種小吃但常常不當作菜。米豆腐含有多種維生素,能預防和治療大腸癌、便秘、痢疾、小腸串氣,有助於減肥排毒、美化皮膚、養顏美容、保持青春活力;具有清熱敗火、解渴爽口等作用,夏日更兼清熱解暑、解饞、解困、提神、消暑等作用。米豆腐是一種弱鹼性食品,吃鹼性食品可保持血液呈弱鹼性,使得血液中乳酸、尿酸等酸性物質減少,對尿酸偏高的人群更有較好的作用,還能防止乳酸、尿酸在血管壁上沉積,因而有軟化血管的作用,故有人稱鹼性食物為「血液和血管的清潔劑」。
油香粑粑
花垣縣
油香粑粑的制作过程很简单,首先将糯米拌黄豆一起,用石磨磨成浆糊,掺进葱及其它佐料拌匀合,再用白铁皮做成一个小小的形似筒柱的提子(一般集市上都有卖),将已准备好的糯米黄豆浆装入提子内,置于烧得滚烫的油锅里,几分钟后,一个酥软的圆圆的带着短短尾巴嘴儿的油粑粑便浮出提子,在油里滚动,不一会就变成金黄色,金黄色的油香粑粑吃起来口感极好-----又香又脆。
12詞條圖冊 花垣縣花垣縣
參考資料:
1.
花垣縣人民政府
2.
花垣縣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花垣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引用日期2020-05-19]
3.
花垣縣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湘西州統計局官網 2019-08-22 [引用日期2019-08-22]
4.
邊城茶峒
5.
黃瓜寨
6.
大龍洞瀑布
7.
小龍洞瀑布
8.
特色小吃系列---米豆腐
9.
特色小吃系列---油香粑粑
詞條標籤:
行政區劃 地點
視頻
書法作品欣賞,千字文「永綏吉劭」
信息來源
- ↑ 花垣縣,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轄縣,位於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脈中段,搜狗問問 - wenwen.sogou.com/z... - 2015-2-4
- ↑ 花垣縣錳礦探明儲量居湖南省之最,中國第二,鉛鋅礦探明儲量居湖南省第二、中國第三,有「東方錳都」「有色金屬之鄉」的美譽,著名景點有邊城茶峒、古苗河等,是古樸神秘的「百里苗鄉」,網易訂閱 - dy.163.com/a... - 20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