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气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气囊(Air-bag,或称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缩写:SRS)指安装在汽车上的充气软囊,使用在车辆发生撞击事故的瞬间弹出,借以达到缓冲的作用,保护驾驶和乘客的安全。一般而言,遭遇到发生碰撞时,可以避免乘座人员头部和身体,直接撞击到车辆内部,减少人员伤害程度。根据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调查,气囊的使用得当下,令轿车的驾驶死亡率减少11%[1],正面撞击则降低30%的冲击力

值得注意的是,辅助气囊在多数事故中虽能达成降低乘员伤亡程度之目标,然而在少数事故里却可能导致乘员更大之伤害。于中文翻译习惯上,常常将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缩写:SRS 或Air-bag译为“安全”气囊,而此“安全”二字有误导大众之嫌,且于英文原文中更无见到与“safety”等相关安全字样,另也易成为于事故中若发生乘员伤亡时,消费者与汽车制造商之争点。就客观事实而言,应更译为“辅助”气囊较为适宜,此译名不仅呼应英文原中"supplementary"之意,且提醒大众,选择具有辅助气囊之车款,并不能完全保证事故发生时乘员之绝对安全,仍应在乘员具有足够安全意识,并确实落实时搭配安全带,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今天,气囊已被多数国家规定为必备的车辆被动性安全装置之一。

历史

1952年起,美国工程师John W. Hetrick,因一场交通意外事故启发,促使相关研究工作。1953年8月18日,取得美国辅助乘员保护系统(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专利。

1971年福特将辅助气囊装在一批实验车上,1974年通用汽车率先在市售车装上驾驶座辅助气囊,之后在前乘客座也装上辅助气囊[2],并可依撞击力道分两种充气模式,然而克莱斯勒前董事长李·艾科卡(Lee Iacocca)在自传中曾说,70年代的顾客只想要大马力大车身的汽车,对安全配备并不感兴趣,安全带使用率也很低,所以辅助气囊没多久就从市场中消失。

作动原理

当撞击感知器检测到撞击时,相关控制系统会判断撞车程度决定是否触发充气装置,通常由汽油炸药等气体发生剂配合点火装置组成充气模块。为了废弃处理上的安全,通常只高温引爆气囊。

由于撞击过程时间非常短,一般气囊由触发至完成充气过程约25-35毫秒。充气时间过长便会失去其效用。

气囊种类

至今,气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演变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依据摆放的位置可区分:

  • 前方气囊
驾驶气囊(Driver Front Airbag;DA)
乘客气囊(Passenger Front Airbag;PA)
  • 侧边气囊
前座侧边气囊(Front Side Airbag;FSA)
后座侧边气囊(Rear Side Airbag;RSA)
  • 侧边气帘
  • 膝部气囊

主要装置

  1. 撞击感知器
  1. 电子处理器
  1. 充气装置
  1. 气囊

视频

气囊 相关视频

两分钟教你看懂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
历史:气囊 &安全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