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青花瓷(李方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母亲的青花瓷》是中国当代作家李方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母亲的青花瓷
母亲出嫁那天,外祖母在那很少的嫁妆中夹带了一个青花瓷罐,罐子颜色青绿,两头小,罐腹圆鼓,上面有一幅山水画。
但谁也不知道它是古董,或者说是明清时代的青花瓷。母亲不懂,小时候的我和姐姐们更不懂。只是我从小就喜欢这个瓷罐,喜欢它有两个原因。一是瓷罐上的画让我着迷,蓝天白云、高山流水、小桥人家。但我有时又依稀记得这画应是古时的仕女图,西施、王昭君、貂婵、杨玉环;二是这罐子里母亲装的都是一些好吃的东西,比如蚕豆、毛栗、黄腊薯皮,有时还有吃得满口生津的糖果、油饼等。
这个青花瓷罐,母亲一般放在她卧房的书桌上或衣柜的二层。我们知道,母亲的东西,是不能乱翻乱动的。但我们知道,一旦母亲捧出这个青花瓷罐出来,一定是要拿好吃的东西给我们。
母亲很在乎这个青花瓷罐,我知道对她来说是个念想,是外祖母留给她唯一一份念想。母亲告诉我,我出生前外祖母就去世了,外祖父去得更早。人人都有父亲母亲,我母亲也会时常想念她的父亲母亲,就如我现在也经常想念我的父亲母亲一样。父母不在了,心中的那个家也轰然倒塌了,何处找到那个属于家的影子呢,那些父母用的老物件不见了,已留下的那点东西,也不知何年何月,何时何地给弄丢了,再也找不到了。丢了,心里很痛。
有次,母亲不小心把罐盖打碎了。我当时看见母亲心疼得眼泪都流出来了,直至好几天,母亲都会望着青花瓷罐发呆,还自言自语对着它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那次以后,母亲再也不用青花瓷罐装东西了,而是放在衣柜里收藏着。
后来,儿女都长大了,各奔了东西,我也进了城,离开了母亲。特别是新世纪的第一年,我去了深圳,然后又去了缅北,一呆就是八年。直到零八年回到故乡,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母亲。母亲老了,头发全白,身体消瘦,个子越来越矮。由于早年中了一次风,腿脚也不灵便,左手动弹不得。
我回来,母亲自然高兴,只是眼睛常流泪,说话也有点语无论次。当我提及那个青花瓷罐的时候,母亲很是惋惜地长叹了一声。母亲说,有一年来了个收古董的人,我就拿着它问那个收古董的人,这个罐子值多少钱?那个人左看右看,还拿个镜子对着它看。然后那个人说,他愿出三百元收走这个罐子。当时我一听,抱起罐子就走,我想,这东西肯定还值钱,并说一定要等我儿子回来。母亲最后说,我那舍得卖呀,这是我母亲的母亲留下来的。母亲说着说着,又流泪了。她说,这东西最后还是毁在我手里,一次我拿出来想抹一抹,可不慎,掉地上,全碎了。
当时的母亲,肯定是撕心裂肺般地痛。青花瓷罐碎了,从此后,母亲的那份念想也就没了。我安慰母亲,摔了就摔了,我再买个回来。母亲摇了摇了头,说用不上了,娘是个快入土的人了,你们好,娘就心安。
母亲一生坚强,守寡四十年,带大七个孩子,从不叫苦叫屈。 2010年的冬天,母亲走了,走得无声无息,走得匆匆忙忙,甚至不让儿女们去看她最后一眼。她是不想让儿女们在她面前哭,在她面前流泪。
但我想,母亲的青花瓷罐,虽然碎了,会不会有了魂儿,伴着儿女的思念,跟着母亲一起走的呢。
作者简介
李方明,关中渭水边一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