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良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殷良弼(1894—1982),林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在教学思想上不受传统束缚,从国情出发采取各种方式,培养了不同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坚持“办好林业教育,必先办好林场”边学边干的方针。在从事教学之外,进行林产化学的研究,密切结合生产,致力于木材炭化、纤维、精油、油脂、药材及食用菌等林特等产品的制造与培养。在木材炭化方面,曾发明二重障壁制炭窑及烧制磨炭法。
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
殷良弼,号梦赉,生于1894年11月1日。世居江苏省无锡市石塘镇,世代务农。家境清寒,童年随父耕耘,养蚕。自幼聪颖,一家省吃俭用,供他一人读书。1901年人私塾,1905年人小学。殷良弼目睹农村生产落后,深感农事艰辛,从小立志学习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技术。1912年考入苏州省立第二农校。1914年以同等学历考人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林科。1917年7月毕业,是我国高等林科第一期毕业生。由于学习成绩优异,经学校推荐,被北洋政府教育部选派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农学部林学科学习。殷良弼主攻林产化学和木材工艺,并研习森林工程、森林治水、森林艺术及森林生产等学科。1920年8月学成回国,即受聘回母校——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任教员。192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将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北京农业大学,殷良弼继续受聘任教员。1924年转聘到浙江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即浙江大学农学院前身)任教员。1925年,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出资创办福建省厦门集美农林学校,特聘请殷良弼任教授兼校长。殷良弼欣然就任,鼎力筹建,并亲自主持创办林场,开闽南农林教育之先声。1928年受浙江省建设厅之聘任该省第四林场场长。到任后,即亲赴浙东一带勘察山林,组织规划设计,指导建立苗圃、营造森林。1931年7月,殷良弼再度受聘回母校任教授,兼林场主任。“七·七”事变后平津6所大学奉命迁往内地。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天津北洋工学院迁往西安,合并成立西安临时大学,后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殷良弼毅然离家,只身随校西迁,到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任教授。1938年由于国民政府对日寇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引起广大爱国师生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学潮迭起。国民政府竟以国防委员会的名义,解散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被强令迁往陕西省武功,与当地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改组成立西北农学院。殷良弼受聘任教授。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又在兰州市榆中县成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殷良弼被调任该校教授兼教务主任及森林科主任,负责教育行政管理职务。1945年抗战胜利,殷良弼回到西北农学院任教授,兼农林试验总场副场长。国民党为纪念国民革命元老陈英士在江西成立的英士大学,于1947年迁至浙江省金华。殷良弼受聘任该校教授,兼森林系主任。1949年5月金华解放,殷良弼被任命为校务管理委员会委员,兼总务长和秘书长。当年7月殷良弼北上到华北大学农学院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北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殷良弼参加组建工作,并就任森林系系主任、教授。1950年,华北大学农学院原设在山西灵空山的森林专科学校,迁至河北省宛平县(今北京海淀区)北安河村的秀峰寺、飨堂,由北京农业大学接办,并增设林业干部训练班,殷良弼兼任森林专修科及林业干部训练班主任。1952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林学院筹备组,唐子奇任组长,殷良弼、范济洲任副组长。经教育部批准,于当年8月开始,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森林专修科和河北农学院森林系,正式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3年2月,平原农学院部分教师和干部,也被调整并入北京林学院。临时校址设在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村西北的大觉寺、普照寺、莲花寺、秀峰寺、飨堂等一带寺院。殷良弼是北京林学院第一任教务长、教授。1957年,北京林学院创办高等林业函授教育,殷良弼被任命为函授部主任,具体负责筹办,是为我国高等林业函授教育之始。殷良弼从1952年北京林学院成立后30年间,先后历任教务长、副教务长、函授部主任、系主任等职。殷良弼为林业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在我国林业教育发展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不愧是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林业科研必需重在实用
在科学研究方面,殷良弼主张林业科学研究,必须结合林业生产的特点,研究课题要重在生产实用价值。殷良弼从事的科学研究,无一不是来自生产,又回到生产中去。殷良弼的研究工作大多是以利用林场或森林调查队为基地,进行科学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就能在各林场应用推广。密切结合实际,是他长期坚持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生产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他不追求研究大项目、大课题,而是注重小课题、实用题。所以,他的科学研究面很宽,不局限于一个方面。他主攻林产化学,曾致力于木材炭化方面的研究。抗日战争前,我国烧炭技术落后,难以烧制成可供炼金、银用的钢炭。殷良弼广泛收集并研究日本烧制各种炭的经验和技术,发明了“二重障壁制炭窑”解决了木材炭化的质量和产量,取得了显著成效。他还为商业单位研究烧制成功印刷镌版用磨炭。在林副特产的利用方面,他进行了很多项目的研究,如:早年在北京地区引种薄荷,并提炼薄荷油;利用棉花杆皮剥制纤维,制造纸浆;研究剥棕榈皮制造各种用具;利用核桃榨油等等。他还在西北老林区研究栽培药材和食用菌;在1958年大跃进中研究了提炼香精油技术……等等,都取得了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不愧是林业科技战线上的一名实干家。殷良弼热爱林业教育事业,六十年如一日,为之呕心沥血,奋斗不息。他为祖国培养出的高级林业科学技术人才,遍布全国各林业岗位上。其中,有许多已成为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或党政高级领导管理干部;还有不少是港、台及国外的专家学者。每当校友们回忆起过去,无不铭记殷良弼先生所付出的心血。寒暑冷暖六十载,姹紫嫣红千万枝。殷良弼一贯关心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热心参加林业科技界的学术活动。抗战前,殷良弼是中华农学会、中华林学会和中国植物学会的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殷良弼是中国林学会的发起人之一,被选为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的常务理事,还是北京市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长。1955年《林业科学》编委会成立,他被选任编委会委员;50年代成立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他被选任林业学组副主任委员。殷良弼于1957年参加九三学社,任九三学社北京林学院直属小组组长。殷良弼的一生,谦虚谨慎,胸怀坦荡,为人正直,平易近人,不为名、不为利,对人满腔热情,对事业忠心耿耿,德高望重,深受人们尊敬和信赖。1959年被评为北京林学院先进工作者,1956年后相继被选为北京市海淀区第二、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中,他身受严重的冲击和迫害,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并亲身经历了十年辗转搬迁的磨难。但是,他始终坚信共产党、坚信社会主义。1978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对国家的事业更充满信心。他能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他生病期间,仍然关心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坚强的毅力,坚持学习,并和亲友们共同探讨国事。1980年针对我国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曾联名向中央写信,提出宝贵的建议。1982年9月5日,他虽已卧床不起,仍坚持为中国林学会成立六十五周年纪念亲笔题词“绿化祖国”四个大字,把他的毕生夙愿留给后人。在临终前他眷恋着他一生为之奋斗过的地方——培养林业人材的摇篮,请求:“我死后,请将我的骨灰埋在妙峰山林场。” 1982年12月16日21时,殷良弼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88岁。
科学家品质
科学家的品质对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1]所具备的素质,首先必须是要有好奇心,对于自然的好奇,对于普遍事物的好奇。据我所知的优秀科学家,他们对于所有事物都非常好奇。他们想探知事物的规律,他们具有看到事物最为本质一面的本领。作为科学家,他们能够将事物归纳为最基本的简单而重要的法则,并通过这些基本法则去了解许多其它事物。他们所了解的事物不单单是一个清单,或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是将对它们的认识归纳成为一种普遍的认识。这些素质都是应该具有的。另外,优秀的科学家必须要有恒心。他们在研究实验过程中不断努力,努力再努力,锲而不舍[2]。此外,优秀的科学家一般都有很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断。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
视频
殷良弼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世界最伟大的10位科学家排行榜 让我们共同瞻仰伟人 ,搜狐,2019-11-18
- ↑ 成为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新华网,201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