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武宣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武宣县,来宾副中心城市,武宣县城是广西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名单中的25个重点县城(县级市)之一,又称仙城,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位于自治区中部,来宾市东南部,地处北纬23°19'-23°56',东经109°27'-109°46'。东北面与金秀瑶族自治县为界,东南面与桂平市贵港市毗邻,西面与来宾市兴宾区接壤,北面与象州县交界。武宣县历史悠久,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始置中留县,武宣县名建制始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

武宣辖区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下辖9镇1乡,142个村民委、7个社区,辖区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26万亩,水田24.71万亩,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亿元,同比增长8%

探明有白云石重晶石大理石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白云石潜在储量近100亿吨。农产品资源主要有甘蔗优质谷畜牧水果、食用菌和茶叶,是全国原料蔗生产基地县、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广西奶水牛生产基地县、来宾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风景名胜有百崖大峡谷、八仙天池、五马拦江、大藤峡,还有广西存世规模最大的孔庙、黄肇熙庄园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称王”遗址等人文景观。同时,武宣还是中国观赏石之乡。2019年4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武宣县脱贫摘帽。

建制沿革

秦以前,武宣属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今武宣属桂林郡,郡治布山(今贵县境)。今武宣县为中溜县,县治在今桐岭镇一带。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今武宣境内设置中留县,县治在今桐岭镇一带,隶属交趾刺史部郁林郡。

东汉中留县改称中溜县,隶属交州郁林郡。

三国属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分郁林郡地,增置桂林、始安、临贺三郡,隶广州,今武宣县地属中留县(县治今桐岭镇一带),隶属桂林郡(郡治武安,今象州县境)。

晋太康元年(即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吴孙皓降于晋。广州归西晋一统。西晋时废中溜县,今武宣县地属桂林县(县治今金秀县大樟乡),东晋以原中溜县地复置并更名中胄县(县治在今桐岭镇一带),改隶广州郁林郡(郡治今贵港市),辖及今武宣县等地。

南北朝时,宋复置中溜县,属桂林郡,郡治武安改武熙(今象州),后迁郡治中溜;齐置中溜县,属桂林郡,迁郡治武熙;梁时中溜县改称中胄县,属桂林郡(郡治迁回中溜改为中胄);陈置中胄县,属桂林郡(郡治中胄县)。宋、梁、陈郡治均在今武宣县境。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增置桂林县(汉旧县县治在今金秀大樟乡,隋朝另置县治在今象州县妙皇乡,妙皇乡在解放前属今武宣县),开皇十一年武宣县地并入桂林县,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分桂林县地,增设武仙县,县治阴江(今三里镇旧县村)。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武仙县属岭南道,咸通三年(862年)属岭南西道邕管象州。

五代十国称武仙县,先属楚国,后周太祖顺元年(951年)改属南汉,行政行域沿唐制不变。 宋朝称武仙县,至道三年(997年)属广西路象州、州治阳寿(今象州县境)。

元朝称武仙县,先属湖广行中书省,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属广西行中书省柳州路象州,州治阳寿。

明朝称武仙县,洪武九年(1376年)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右江道柳州府象州(府治今柳州市,州治今象州县境,县治今三里镇旧县村)。宣德六年(1431年)三月,武仙县改称武宣县,县治移高立(今武宣镇),隶属因之。

清朝称武宣县,顺治、康熙时属柳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宾州直隶州,雍正八年改属右江道浔州府(府治今桂平市区),编户六里(即在厢里、东乡里、武赖里、古豪里、西乡里、北乡里)。咸丰六年(1856年)大成国平靖王李文茂率军攻武宣城,把武宣县改称文兴县。咸丰十一年失守,武宣县仍复清制。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宣县属浔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称武宣县,属浔州府。2年撤销府制;省下设道,由道领县,武宣县属郁江道。3年郁江道易名为苍梧道。19年属苍梧民团区(治梧州)。21年属梧州民团区(治桂平)。23年属梧州行政监督区(治桂平),25年改属浔州行政监督区(治桂平),29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治桂平),31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治梧州),37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治柳州),38年改属十三行政督察区(治桂平)。

1949年12月1日,武宣县全境解放,12月24日武宣县人民政府成立,政府驻武宣镇,属柳州专区。1952年9月1日武宣县与象县合并,称石龙县。政府驻石龙镇,属宜山专区,1958年改属柳州专区。1962年3月29日撤销石龙县,复置武宣县,政府驻武宣镇,属柳州地区(1970年为柳州专区)。

1996年,武宣县面积1707平方千米,人口约36.5万人。辖7个镇、6个乡:武宣镇、黄茆镇、二塘镇、东乡镇、三里镇、桐岭镇、通挽镇、新龙乡、河马乡、马步乡、思灵乡、禄新乡、金鸡乡。县政府驻武宣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武宣县总人口347794人。其中:武宣镇45005人,桐岭镇29472人,通挽镇30904人,东乡镇24869人,三里镇39258人,二塘镇42988人,黄茆镇23439人,马步乡13539人,禄新乡31828人,思灵乡20456人,新龙乡14834人,河马乡15041人,金鸡乡16161人。

2002年11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187号)同意将新龙乡与桐岭镇合并为桐岭镇,原新龙乡、桐岭镇所辖的行政区域全部归桐岭镇管辖。桐岭镇政府驻原桐岭镇政府驻地。

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41.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51万人。辖7个镇、5个乡:武宣镇、桐岭镇、通挽镇、东乡镇、三里镇、二塘镇、黄茆镇、马步乡、禄新乡、思灵乡、河马乡、金鸡乡。共有6个社区、142个行政村。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167号)同意调整武宣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撤销河马乡,整建制并入东乡镇,东乡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马步乡,整建制并入武宣镇,武宣镇政府驻地不变。

全县现辖7个镇、3个乡:武宣镇、桐岭镇、通挽镇、东乡镇、三里镇、二塘镇、黄茆镇、禄新乡、思灵乡、金鸡乡。县政府驻武宣镇。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柳州地区,设立地级来宾市,2002年12月28日,地级来宾市正式成立,武宣县划归来宾市管辖。

行政区划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武宣县编户为六里,即:在厢里、东乡里、武赖里、古豪里、西乡里、北乡里。

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将原六里划分为9个区:城厢区、三里区、东乡区、桐岭区、通挽区、禄新区、二塘区、黄茆区、庙王区。

民国2年(1913年),分黄茆区增设金鸡区。

民国22年7月1日,将全县10个区合并为北河区、南河区两个大区,区下编为乡、镇。23年乡镇如下:城厢镇、三里乡、东乡乡、桐岭乡、通挽乡、禄新乡、马步乡、二塘乡、黄茆乡、金鸡乡、大琳乡、妙皇乡。

1950年3月调整区划,全县划分为东乡、桐岭、二塘、黄茆4个区和城厢镇。

东乡区(后改称三里区)辖东乡乡、三里乡。

桐岭区(后改称南河区)辖桐岭乡、通挽乡、禄新乡、马步乡。

二塘区辖二塘乡、大琳乡、妙皇乡。

黄茆区辖黄茆乡、金鸡乡。

1950年9月,全县又划分为东乡、三里、桐岭、通挽、禄新、二塘、黄茆、妙皇等8个区和武宣镇,区下设小乡。

1952年9月,武宣县与象县合并为石龙县,现武宣县区域为7个区:黄茆区、二塘区、三里区、东乡区、桐岭区、通挽区、禄新区,区下设小乡。

1958年1月,石龙县全县撤区建乡,现武宣县区域为15个乡:金鸡乡、黄茆乡、二塘乡、大琳乡、武宣乡、三里乡、五福乡、东乡乡、河马乡、桐岭乡、新龙乡、通挽乡、统安乡(4月改为马步乡)、禄新乡、思灵乡。

1958年8月,石龙县全县乡镇改为人民公社,现武宣县区域为15个人民公社,9月全县又全并为9个人民公社,属现武宣县区域的有2个:红旗人民公社(北河片)、干劲冲天人民公社(南河片)

1959年3月,全县又划分为32个人民公社,现武宣县区域有金鸡、黄茆、二塘、大琳、武宣、三里、五福、东乡、河马、桐岭、新龙、通挽、马步、禄新、思灵等15个人民公社。

1962年3月29日,恢复武宣县建制,9月全县划分为8个区:武宣区、三里区、东乡区、桐岭区、通挽区、禄新区、二塘区、黄茆区。

1969年1月,8个区改为8个人民公社。

1980年4月,武宣人民公社改为武宣镇。

1984年10月,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全县划分为1镇10乡:武宣镇、三里乡、东乡乡、河马乡、桐岭乡、通挽乡、禄新乡、思灵乡、二塘乡、黄茆乡、金鸡乡。

1987年9月,划武宣镇、禄新乡、桐岭乡部分村设立马步乡,分桐岭乡设新龙乡。

1995年10月,桐岭乡、二塘乡撤乡改镇。

1996年9月,通挽乡、三里乡、东乡乡分别撤乡改镇。

1997年10月,黄茆乡撤乡改镇。

2003年2月,新龙乡并入桐岭镇。

2005年6月,马步乡并入武宣镇。

2005年7月,河马乡并入东乡镇。

2014年5月8日,禄新乡撤乡建镇,改为禄新镇。

2018年武宣县辖9个镇、1个乡。

武宣镇 总面积194平方公里,总人口7.66万人,辖: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城中、南河、黔江7个社区;洪师、大岭、清水、长寿、草厂、大禄、武南、武北、陈家岭、对河、马步、雅村、官禄、统安、回龙、桥巩、河耀17个行政村。

三里镇 总面积192.5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辖:三里、慕古、旺村、台村、灵湖、东泉、长乐、五星、古立、朋村、三江、双龙、五福、上江、下江15个行政村。

东乡镇 总面积224.5平方公里,总人口5.9万人,辖:三多、屯应、麻村、华乐、达昊、江村、平岭、上棉、堡村、长塘、邓寺、六良、莫村、李运、古例、河马、合群、洛桥、武兰、金岗、马台、王道、禄道、白沙、重上、宁村、禄庙、风沿28个行政村。

桐岭镇 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总人口6.06万人,辖:桐岭、和律、和睦、大祥、石岗、祥龙、四安、盘龙、湾龙、龙山、马来、马料、新龙、仁汉、大同、良田16个行政村。

通挽镇 总面积84.8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人,辖:通挽、分岭、大昌、尚黄、伏柳、大团、尚满、江龙、花马、安村、古佐11个行政村。

禄新镇 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总人口4.08万人,辖:禄村、地有、上堂、瑶兰、思布、复旦、新学、古杭、长岭、莲塘、佛子、大荣12个行政村。

二塘镇 总面积259.8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人,辖:二塘、甘岭、渠盏、四通、乐业、光山、双桂、眉山、朗村、樟村、小林、七星、平田、石耈、陇村、波耀、羊眷、上召、水村、大琳、麻碑、禄当22个行政村。

黄茆镇 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辖:黄茆街、周眷、玉村、新贵、大浪、根村、尚文、上额8个行政村。

思灵镇 总面积85.1平方公里,总人口2.53万人,辖:灵池、山汶、古樟、马山、思劳、甘棠、太平、朝东、双林、河龙10个行政村。

金鸡乡 总面积151.2平方公里,总人口2.05万人,辖:马良、马王、新村、赖山、仁元、鱼步、石祥、大坪8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2003年末人口41.58万,其中农村人口36.5万。有壮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27.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73‰。

2007年人口总数43万,其中农业人口37.5万,农业劳动力22.88万。

主要语言有:汉语西南官话武宣话、汉语普通话、汉语客家话,壮语北部方言红水河土语(与黔江河分为南北两片,即东红水河土语和柳黔土语)。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31330人,常住人口353253人,其中各乡镇常住人口如下(人):

武宣镇77632、桐岭镇43919、通挽镇30313、东乡镇38275、三里镇28524、二塘镇38904、黄茆镇21794、禄新乡33968、思灵乡19385、金鸡乡16220、黔江农场4139。

交通运输

民国时,武宣县与外地的陆路交通,仍借助于传统的驿道。民国16年(1927年)起,始修筑近代公路,然路况极差,殊少车辆通行,相比之下,水上交通运输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解放后,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暨交通部门投资用于修筑、维护公路和桥梁及疏浚航道(其中航道整治费300万元)。同时不断添置、更新运输工具,提高运力,促进了县内经济建设的进程。

1990年,县境有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计644.1公里;新建桥梁19座,总长1556米。县辖13个乡镇均有公路通达,而可通汽车的村已占98%,经过整治后的黔江水道,常年可通行250吨级客货船。1990年,全县有各类汽车512辆,拖拉机3950台,摩托车50辆,各类船舶82艘(只)。年货运量82万吨,货运周转量9500万吨/公里;年客运量195万人,客运周转量9750万人/公里。

武宣县水陆交通条件便利。

陆路方面:209国道(二级公路)南北贯穿全县6个乡镇。323省道(梧州至迁江二级公路)东西横跨4个乡镇;2014年12月16日,桂来高速公路武宣至来宾段通车,成为来宾市第一个通高速的县份,2015年4月20日,桂来高速武宣至桂平段通车,正在修建的还有柳州至武宣高速公路将于2015年10月通车,陆路交通越来越方便。县城距首府南宁230公里、来宾市区70公里、柳州市90公里、柳州机场78公里、贵港市90公里、广州市486公里。

水路方面:武宣境内黔江水道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全长119公里,是西南水运出海北线通道和中线通道的“咽喉”,是桂中地区水路物资集散地,现有货运码头15家、27个泊位,二塘樟村码头、双狮巨龙码头、港务码头有桂中“水运门户”之称。武宣水路到柳州、梧州、广州水路里程分别是274、303、609公里,常年可通航1000—2000吨船舶,是2000吨级船舶通航时间最长河段的上游结点位置。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常年可通航2000—3000吨以上船舶。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武宣县位于广西中部,来宾市东南部,地处北纬23°19'-23°56',东经109°27'-109°46'。东北面与金秀瑶族自治县为界,西南面与桂平市、贵港市毗邻,西面与来宾市兴宾区接壤,北面与象州县交界。

地质地貌

县境内地形大体是中部低平,地形开阔,东西两侧抬升隆起,东侧山峰标高在海拔400米以上,西侧山地标高在海拔200—400米之间,北低南高。从北到南地面标高一般在55—110米之间。地貌上,中部为岩溶缓坡低丘和洪积、冲积平原,间或土岭石山交错。向东走为岩溶垄岗过渡到低山、中山陡坡的砂岩、页岩山区。向西走则为峰林石山洼地过渡为峰林石山槽地,系岩溶地貌类型。从全县整体看,表现为三处长形盆地及两片丘陵平原,即大琳盆地、东乡至五福盆地、通挽至桐岭盆地;从金鸡圩沿武石公路到武宣至勒马为一片冲积和丘陵平原,从古禄至甘棠为一片岩溶低丘平原。县境内地面标高以黄海面为零点,最低是三里乡黔江河内孤岛泗孤洲海拔41.5米,最高是东乡乡东北面约20公里与桂平县交界的强盗冲顶无名山海拔1300.3米。

气候

武宣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桐岭、思灵两乡,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区。由于地势是分别从东北、西南向中部倾斜,形成西北至东南的开阔地带,而且又是西北高而东南低,在西邻来宾有铁帽山屏阻,因而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多从两路进入县境。一路是经柳州沿柳武公路侵入,此路由于受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影响,冷空气滑行,不利于降水的发生和发展,因而冷空气到武宣后多数雨量不大或没有降雨。一路是经湘桂线进入来宾县后,由高空气流引导,沿来宾、南泗、石牙开阔地进入禄新影响武宣南部,此路冷空气亦经由高到低的地势而滑行,同样影响降水。县境东部,除黔江出处外,多是较高山地,特别是大瑶山,对东风天气系统形成一屏障,此时武宣县处于夏季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雨量大减,向南面的金秀罗香年雨量2500多毫米,而背风面的武宣、黄茆年雨量仅1160毫米,差别甚大。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武宣的降水主要靠西和南面来的高空槽、低涡、热低压(它们有时与地面锋面配合)及进入北部湾的台风边缘或台风槽或强大的东风波。除东风波的降雨路迳是从东到西外,夏半年大部分的天气系统都是从通挽(或思灵)分别沿长形开口盆地经桐岭(禄新)到三里、东乡、武宣、二塘、黄茆,受大瑶山余脉抬升,雨量加大,使县内东部雨量多于西部。冬半年则是从黄茆、二塘经武宣到三里、东乡,或从禄新到县境南部。

山地除对于大气环流和降水造成影响外,对于光、热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县内东部山地多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土山、大岭,森林覆盖率较高,海拔也较高,因而光照少,降雨多,湿度大,温度低。而西部多孤峰石山,树木少,日照多,强度大,温度高,降雨少,蒸发大,成为旱区。纵观武宣县的气候特点是:光热丰富,但春秋常有低温;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干旱频繁;水热同季,时有洪涝,冬温较高,偶有霜雪。

水文

武宣县有大、中、小河流106条,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3公里。全县年总水量为12.7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44亿立方米,地下水1.26亿立方米。

全县有地下河6处,较大的地下水出水点154处。地下河出口流量最大达到891公升每秒,地下水枯期动蓄量为7079.6公升每秒。

自然资源

武宣县四面环山,黔江河由西向东将全县隔为南片、北片,209国道又将全县划为东西两片,行政区域面积为1739.45平方公里。在全县260万亩土地面积中,低山78.20万亩,占30%;中山12.62万亩,占4.85%;丘陵55.74万亩,占21.44%,小平原107.69万亩,占41.42%。

武宣县地处低纬度,地处北回归线上,北回归线横贯桐岭镇和思灵乡,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49.9小时,年日照率为39%,年平均气温21.2℃,平均年降雨量1291.7毫米。光热丰富,雨量充沛;冬温较高,偶有霜雪。地资源、水资源较为丰富,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资源

土地总面积为260.91万亩,全县耕地总面积3.5万公顷,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9.0万亩,其中水稻30万亩、玉米8万亩、大豆8万亩、红薯3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2.6万亩,年均种植蔬菜14万亩,花生5.5万亩;有林面积90.2万亩。

矿产资源

武宣县矿产资源丰富,品种多,储量大,质量好。主要矿种有石灰石硫铁矿重晶石滑石水晶大理石方解石黄金高岭土硅石等。其中石灰石储量为2000亿吨,仅武宣镇土番山、寨山(距县水泥厂1.2-2公里)的1级石灰石储量就达1.95亿吨,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为:CaO,54%-55%;Fe2O3,0.12%;SiO2,0.13%。烧石量为43.37%,灰份为42.85,其中CaO与MgO的比值大于51.5。

经济概况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0.7亿元增加到47.4亿元,年均增长15.5%,比“十五”平均增速高5.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562亿元,年均增长28.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3亿元,为“十五”期间的5.53倍,年均增长44.04%;累计完成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97亿元,年均增长19.1%。2010年比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翻1.19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1.27番,财政收入翻1.7番,工业增加值翻1.94番,服务业增加值翻1.31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2.62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1.26番,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翻1.56番,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翻1.82番。

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为21.5亿元、33.6亿元、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25%、15%,工业增加值30.8亿元,同比增长2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4亿元,同比增长37.6%;财政收入完成5.2938亿元,同比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8亿元,同比增长19.4%;农民人均纯收入5203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18元,同比增长16%。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5亿元,同比增长1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5亿元,同比增长42.9%;财政收入完成6.23亿元,同比增长1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92亿元,同比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11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75元,比上年增长17.6%。武宣县2012年财政收入完成6.23亿元,同比增收0.94亿元,增长17.68%。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7.29亿元,同比增长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89亿元,同比增长28.0%;财政收入完成6.75亿元,同比增长8.42%;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完成101亿元和37.25亿元,同比增长0.8%和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38亿元,同比增长9.8%;三次产业比重由27.5:48.4:24.1调整为27.6:47.2:25.2。

201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2.5亿元,增长8%,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增加值分别为24.3亿元、44.1亿元、24.1亿元,增长2%、12%、7.7%;工业总产值112.8亿元,增长1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亿元,增长11%;财政收入6.9亿元,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9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7731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重由27.6:47.2:25.2调整为26.27:47.68:26.05,非税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下降至36.05%,下降3.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明显优化。

工业

解放前,武宣县有打铁、印刷、榨糖、榨油、制面、酿酒、织布、陶工、石工、木工等手工操作加工的小作坊。民国5年(1916年)起有锰矿石的开采。1950年至1957年,县内工业属初发阶段,兴办了大米加工厂、酱料加工厂和陶器社。1958年至1965年,扩建和新建县发电厂、自来水厂、县农业机械厂、县印刷厂、县大米厂、县陶瓷厂、县副食品加工厂、县锰矿以及国营武宣农场附属工厂等小型企业。各公社也先后成立了农具厂、车缝社等集体企业。但由于1958年至1960年工作上违反客观经济规律,浮夸风、瞎指挥风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1961年以后作了调整。1966年至1975年,国营工业由原来的9个单位增加到17个单位。其中:1970年县磷肥厂、县电池厂建成投产。1971年,增加县水泥厂、铜矿、构件厂、制药厂、三○厂等企业。1974年新建县糖厂、县氮肥厂。1979年,武宣县糖厂生产正常,工业总产值27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6.90%;经整顿后的县锰锌矿工业总产值21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3.71%。1980年至1990年,工业又有新的发展。1984年武宣农场糖厂建成投产,当年制糖工业产值7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31.25%;锰锌矿工业产值占11.65%。1986年以后,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扩建和技术改造,使工业生产发展的步伐加快。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4950万元。其中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44个,产值4286万元(全民所有制工厂21个,产值3944万元;集体所有制工厂23个,产值342万元)。上交税利总额887万元。仅制糖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41.07%,上交税利占54.79%;锰锌矿产值占19.66%,上交税利占37.77%;水泥产值占1.86%。1990年工业总产值比1950年增长707倍。

2008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实现工业增加值9.44亿万元,比上年增长26.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3%,继续保持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8家,比上年增加9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3.18亿元,增长20.5%;完成增加值7.11亿元,增长31.7%。年末累计产品销售率为93%,比上年降低6.6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速明显高于轻工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46.4%,同比增长14.3%。重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53.6%,同比增长5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3亿元,增长20.4%。利税总额2.05亿元,同比下降30.4%。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8764万元,同比下降47.8%。五大支柱产业中:制糖业实现利润6073万元,同比下降43.3%;矿业实现利润130万元,下降95.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47万元,下降97.0%;饮料制造业实现利润2183万元,增长132.3%;电力供应业实现利润20万元,下降95.1%。

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4.47亿元,增长28.3%,工业增加值完成37.5亿元,增长2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完成93.5亿元和33.33亿元,分别增长31.6%和33.6%,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达44.3%,拉动经济增长达11个百分点。

农业

武宣县地处低纬度,气候温和,耕地集中,适宜发展农业。民国时期,由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徘徊不前。民国28—36年的九年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44.83%。解放后,中共武宣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农民变革生产关系,进行农业技术改造。同时,国家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尽管在完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走了一些弯路,但是农业生产仍得到较快地发展。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50年增长2.27倍,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达11560万元。

2008年,武宣县耕地总面积3.5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3.82万公顷,有林面积5.82万公顷。主要作物有:优质谷28万亩,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甘蔗25万亩,是国家糖料生产基地县;水果16万亩,主要品种有龙眼、牛心柿、巨峰葡萄、大果枇杷等;食用菌73万m2,是来宾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优质茶叶7000亩,年产优茶叶70万斤。另外,武宣还是广西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

201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23亿元,增长9.3%;粮食总产量达17.15万吨,增长8.6%;推广农作物间套种植30.88万亩;甘蔗新增种植面积5.96万亩,预计甘蔗总产量达210万吨,进厂原料蔗达190万吨,均创历史新高;食用菌种植面积达550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2012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4亿元,增长11.1%。水运新增运力1.14万载重吨,占来宾市总运力的70%,水路和公路运输货运量分别完成542万吨和770万吨,分别增长26%和72%,完成货运周转量37.7亿吨公里和6.3亿吨公里,分别增长23%和78%。

社会事业

城镇建设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全力打造“绿水仙城”品牌,以打造城东新区为重点,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城乡建设快速推进,2014年全县城镇化率达35.44%。组织编制武宣县城排水防涝规划、武宣县水系规划等7个专项规划,完成桐岭镇总体规划修编、黄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35个项目规划、设计评审工作,城乡规划不断完善。七星大道、武兴路建成通车,武宣镇第四小学顺利招生,6个安置区(城东新区A、B、C、D、E、F地块安置区)、8条路网(武兴路、星光路、武和路、龙德路、土荫塘路、朝龙路、武泰路、宣锦路)、商住小区、46公里排水工程和10公里排污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城东新区显雏形。公安局业务技术综合楼等政法新区项目全部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政法新区展新颜。加大城区道路绿化建设,全面完成29条县城区道路路面以及8928米供(排)水管网改造,新装380盏(杆)城区路灯,燃气管道项目顺利建成,市政设施不断改善。新建马鞍山公园儿童游乐园,设置创业夜市一条街,加大对“两违”和市容市貌的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城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城市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教育

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两基”攻坚目标,2010年通过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县评估验收;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四年超千人,上线率跃居全市同类学校之首;顺利完成三年职业教育攻坚计划,2010年县职业技术学校被确立为自治区职业教育立项建设示范性学校。

2011年,武宣县中学普通高考本科上线1831人,保持在来宾市同类学校第一名,同时刷新了记录,其中一本121人,增长33%,二本610人,增长17.8%,三本1100人。武宣县第二中学,2012年高考参加人数772人,上本科线477人,其中音乐本科上线率91%,美术本科上线率84.8%,体育本科上线率87.5%。

2012年全县共有普通高中2所,教职工358人,在校学生5200多人;职业技术学校1所,专任教师54人,在校学生3524人;初中10所,专任教师1031人,在校学生18325人;小学136所,专任教师1761人,在校学生3249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44人;全县各类幼儿园37所,在园幼儿967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民办九年一贯学校一所。

2014年,实施全县教育九大重点工程,扩大公办和多元普惠幼儿园覆盖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实施县城区小学划片区域就近入学,完善教育教学奖励机制,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县职教中心被列为广西县级职业技术学校改革试点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9.18%,高考各项指标继续位列全市同类学校第一。

文化体育

2012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和广电总局授予“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功申报“中国观赏石之乡”;投入360多万元建成广西首创的无线广播村村通工程;承办了全国门球赛广西赛区比赛及广西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桥牌和围棋项目;第四届仙城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档案馆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卫生

2010年相继完成县人民医院医技楼、业务综合楼,河马卫生院等8个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启动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9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在来宾市位列前茅;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参保率保持在90%以上。

2012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新农合参合率达97.62%;在全区率先创新实施新农合床日付费运行模式,十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电子建档人数29万人,建档率达82.16%。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扎实推进。计生事业:计生各项指标运行良好;在禄新中学创建全区首个“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基地”;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区第一批“诚信计生示范县”和“基层计生阳光行动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社会保障

到2008年底,全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9028人,比上年净增1461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基金1.2亿元,发放养老保险金3581万元;医疗保险参保18260人,比上年净增855人;工伤保险参保7975人,比上年净增853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5764人,比上年净增139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880人,比上年净增515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600人,领取养老金人数210人,发放养老金2.5万元;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1524人。

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以内。城镇和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贫困人口从2005年底4.6万人下降到2010年底1.95万人。

2012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16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6%,低于控制率0.24个百分点;新增农村劳动转移就业11667人,获批国家“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参保人数达10.7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县人社局获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和“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城乡居民生活救助和住房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纳入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分别有4698人和23647人,五保供养3116人,救助孤儿70人,获“全区五个民政建设年活动先进县”和“全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荣誉称号;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256套,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3002户。

2014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1103人,新增城镇就业35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1%;新农合参合率达97.89%,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3092人,发放养老金3693.2万元;享受农村低保22654人、城镇低保3746人,分别发放低保金2451.3万元、1064万元;农村五保供养3116人,发放五保供养金671万元。2400户农村危房改造、36套廉租住房、379套公共租赁住房、500户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扎实推进;投入1466万元完成29.95公里村屯级道路、扶贫培训、扶贫产业开发、“雨露计划”〔11〕等扶贫项目,全面完成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底的2136元增加到2014年底的4600元,增长52.3%,扶贫工作提质增效。

2019年4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武宣县等1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著名人物

武宣,地灵人杰,名人荟萃,自古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人物,他们宛如璀璨之群星,在这块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空闪耀着。

谢洪,宋朝,武宣县东乡镇波斗村人,与兄弟谢泽同科进士,任知贺州,被誉为“广西二贤”、谢家“双凤”。

谢泽,宋朝,武宣县东乡镇波斗村人,与兄弟谢洪同科进士,任知昭州,被誉为“广西二贤”、谢家“双凤”。

粟大用,宋朝,武仙县北乡人(今象州县妙皇乡),宋祥符中以神童入见真宗皇帝,赐仕郎并袍笏升参加政事,调守南雄,以太守致仕,政绩卓著。

廖盛泰,明朝,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蒲田县二十四都赖溪村,迁居武宣县,为明太祖统一山河作出贡献,并被封为“清益将军”。廖盛泰古墓位于三里镇五星村。

廖午养,明朝,廖盛泰之孙,万历十五年封“威武将军”。

陈仁,清朝,武宣县三里镇台村人,与兄弟陈旭同登雍正癸丑进士,后人称之为陈家“双龙”,任内阁武英殿待御,为乾隆拟写诏书,制文之类。

陈旭,清朝,武宣县三里镇台村人,与兄弟陈仁同登雍正癸丑进士,后人称之为陈家“双龙”,任工部屯田司主事。

张梦骥,清朝,武宣县三里镇灵湖村人,嘉庆丁丑进士,授贵州绥阳知县,升古州同知,护理贵东兵备道,历充戊寅各科乡试同考官。

梁士聪,清朝,武宣县黄茆镇大浪村人,乾隆戊戌武科进士。任京提塘,历升甘肃赤金营都司,护理安西协。

萧朝贵(1820-1852),壮族,武宣县东乡罗渌垌人。太平天国西王。

刘季三(1821-1860),清朝,武宣县东乡镇下莲塘村人,道光己酉武举,清朝总兵“武功将军”。

刁经明,清朝,武宣县东乡镇金榜村人,清朝总兵“振威将军”。

陈亚贵,清朝,壮族,武宣县东乡下平岭村人,天地会重要首领之一。

曾水源(约1826-1855),武宣县东乡人,太平天国天官正丞相。

覃贵福(约1839-1905),壮族,武宣县东乡镇那沙村人,太平天国十年(1860)庚申科天试武进士第一人。

刘达庆,武宣县东乡镇马台村人,孙中山命为中央直辖三师师长,后升中央第七军军长。

周维宗(1863-1946),武宣县二塘镇猛上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举人,致力于教育业,创办仙城小学,他会同全县士绅将仙城书院改为武宣县高等小学,附简易师范班。

刘炳宇(1869-1923),武宣县东乡镇下莲塘村人,清光绪中叶考取武举,浔州府为管带。民国将领。

黄肇熙(1869-1942),武宣县二塘镇樟村人,任广西自治军第四军司令官,授陆军少将。县内士绅积极办学者之一,分别在樟村创办惠儒小学和惠儒中学。

陈天泰(1891-1925),武宣县东乡镇江村人,广州护法政府第六军任连长、支队长,再升为第六军前敌总指挥。

刘玉山(?-1950),武宣县东乡镇马台村人,中山建国军第七军军长,授中将衔。

胡周瑶(?-1938),武宣县籍抗日烈士,国民革命军174师104团少尉。

翁尧,武宣县东乡镇马台村人,第一个中共武宣支部负责人,武宣县共产党革命领导人之一。

潘业俊(?-1931年),武宣县东乡镇石崖村人,中共容县县委书记。

刘铁民(1891-1947),武宣县东乡镇李树岗村人,东乡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农民自卫军队长。

刘月高(1893-1928),武宣县东乡镇永安村人,东乡区农民协会主席。

韦敬礼(1906-1988),壮族,武宣县通挽镇伏柳村人,武宣县革命主要领导人之一,武宣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

覃秉寿(1908-1952),壮族,武宣县通挽镇安村人。中国共产党。1937年1月,覃秉寿任中共武宣支部书记。4月5日,改武宣支部为中共武宣县工作委员会,覃秉寿任县工委书记。

韦天强(1910-1948),壮族,武宣县东乡镇上平岭村人。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领导人之一,先后任中共柳城县党支部书记、中共修仁县支部书记、中共贺县特支书记。

黄元波(1912-1984),壮族,武宣县桐岭镇汉村人。中国著名生物学专家。历任陕西西北农学院教授、江苏南通学院和河南省农学院教授。

江明彬(1916-1947),武宣县桐岭镇桐街人,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贵县(今贵港市)和武宣县地下党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先后担任中共贵县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武宣县特别支部书记。

韦华琰(?-1947),壮族,武宣县通挽镇汶村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张学余(?-1983),武宣县三里镇灵湖村人,采矿技术员,先进工作者。

廖烈(?-1988),武宣县桐岭镇禄禅村人,爱国人士,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至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自治区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廖冰兄,原名廖东生,1915年出生,武宣县桐岭镇湾龙村人,世界著名漫画家。

武剑青,原名武志云,1931年10月出生,武宣县三里镇人。著名作家。

黄格胜,壮族,1950年9月出生,武宣县桐岭镇人,著名国画家,广西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广西民族书画院院长。

陈保善,壮族,1959年出生,武宣县通挽镇禄欢村人,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教授,世界六位著名真菌病毒学专家中的第五号人物。

民俗风情

壮族师公戏

壮族师公戏,是由师公跳神发展而成,武宣壮人称之为“唱师”、“跳么”、“唱诗”、“跳神”等称谓,1987年后正式称为“壮师剧”,并列为壮族七大剧种中的第二大剧种。

武宣县原有15个传统师公班(通挽4个,东乡3个,禄新3个,桐岭2个,二塘2个,三里1个),壮族巫觋歌舞于明代受梅山道教的影响,到了1872至1874年间在贵县鹤山村一带形成了早期的师公戏,流传至武宣发展壮大后最为盛行,可算是完整的壮师剧了。2002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授予武宣县通挽镇为“广西民间艺术之乡(壮师剧)称号”。

翡翠舞

翡翠舞是武宣壮族人民模拟禽类动物而独创的全国唯一的一种娱乐性舞蹈。表演者套上用竹片和绿色毛线结成的美丽的翡翠鸟模型,在锣鼓及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显得生动活泼,形象逼真,为武宣壮族人民独有的传统舞鸟节目。该舞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举行,有一对出场的,也有群体出场起舞的。起舞时舞姿及形态优美纯朴,可抒发内心情感,又富于娱乐情趣,给观众带来心旷神怡的美好联想。舞蹈动作的主要内容有觅食(追鱼、啄鱼、喝水)、洗澡、盘睡、交情、惺忪.起飞等,体现了翡翠鸟性格温顺、勤劳善良、和谐相处的特征。该舞蹈反映了壮族先民对鸟的图腾崇拜,借翡翠鸟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壮族人民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名优特产

主要盛产仙蜜牌白砂糖、胭脂李、龙眼、牛心柿、金钱蜜橙、沙田柚、巨丰葡萄、水牛奶、黄壳香米、油粘米、双孢蘑菇、巴西菇、金龙茶、木薯淀粉、蚕茧、武宣淮山、武宣芋、晒烟、红瓜子等名特优农产品。

武宣金龙茶

金龙茶产于河马乡,因山而得名。由于该山高且雾多,雨量充沛,土壤肥力适中,故其茶品质优良。加之采用传统制茶技术和现代制茶技术相结合,金龙茶成品外形若龙,汤色青绿,味道甘醇,远销港澳及新加坡等地。

牛心柿

牛心柿是武宣名优特色水果,该果与其它同类产品的最大区别是果呈四棱,果沟四条但不明显,果似心脏形,果顶类凸似牛心,故此得名。该果耐贮运且个大匀称,曾获国际博览会“金象奖”和2001年国际农牧业科技成果及产品推广博览会“优秀产品金奖”。牛心柿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重要元素,含碘较高,可治甲状腺疾病,还有清热、健脾、涩肠、止血、镇咳的作用。全县栽培面积0.23万公顷,常年产量11万吨,主要分布在二塘、三里、东乡等乡镇。

红糟酸

用煮好的米饭,拌入红糟种使之发酵后制成干爽、松散、浓香、殷红的新鲜红糟。用它来腌制各种蔬菜瓜豆,色香味俱佳,特别是子姜、荞头、辣椒,腌制后滑嫩脆口,酸辣适度。也常用红糟酸焖鱼或炒猪大肠、猪肚,香味浓郁。

风景名胜

武宣县旅游资源差异性大,特色浓。武宣自古就有“中留山水甲南天”之美誉。有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百崖大峡谷,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八仙天池,广西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建筑物武宣文庙,以及神奇画廊大藤峡和五马拦江、地下峡谷犀牛岩、太平天国洪秀全东乡莫村登极称天王遗址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此外,还有独特的盘古文化、庄园文化,其中包括广西占地面积最大的庭院建筑黄肇熙庄园、中西风格结合的刘炳宇庄园、郭松年庄园为代表的20多处近代庄园。

百崖大峡谷

武宣“百崖大峡谷”又称“百崖槽”,是1988年9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22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之一。香港大公报曾载文称之为“世界罕见的峡谷风光”。百崖大峡谷位于东乡镇高达村,距县城约38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域内顶峰海拔1300米,总面积13.66平方公里,主峡谷长10公里,有三十七道弯,十多处瀑布,七处深潭。峡谷内有数以百计侧槽,,峰峦险峻,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6-24℃,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0万个/cm3,是天然的大氧吧。景区开发约2.5公里,主要“壮王山”、“鸳鸯瀑”、“西王瀑”、“天王瀑”、“仙女散花”等景点。

八仙天池

“八仙天池”(又称:“八仙山”、“八仙寨”),是全国三个天池之一,1988年经自治人民政府批准,列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开发保护区。距武宣镇6公里的大山峡村八仙山。山体呈圆形,面积2平方公里,山体313米高程,四周环列八座山峰,在高出地面127米的山腰中有一池天然碧水,似“八仙托玉盘”,故称:“八仙天池”。天池长约150米,宽100米,水深10米。又名:“八仙潭、龙潭、仙湖、神秘湖”。八仙山四周空荡,雨不盈,旱不阔,水清无尘,味甘可饮。

武宣文庙

武宣文庙是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占地5000多平方米,是广西最大、保存较好的文庙之一。武宣文庙占地面积4760平方米,是广西现存文庙最大的文庙,历经明、清、民国各代相继修葺,形成了建筑布局有照壁、东西厢房、礼门、义路、棂星门、状元桥、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露台、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明伦堂等组成一座宫殿式歇山穿斗式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群体。

大藤峡

大藤峡,武宣黔江到桂平碧滩一带,全长90多公里,素有“小三峡”之称;大藤峡:系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下游的一段峡谷,是广西最大、最长、最著名的河道峡谷,具有山雄、峰秀、水急、滩险、景美的景观特色。大藤峡的入口位于广西武宣县东南隅勒马村附近的勒马滩,出口位于桂平市西北隅的弩滩,全长41公里。传说原有大藤横跨江面,昼沉夜浮,可以渡人过江,故名大藤峡。峡谷系大瑶山脉与莲花山脉所夹黔江水道而成。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崇祯十年(1637年1月)曾放舟大藤峡,他在游记中写道:横石矶(即红石滩)“有石自江右山麓横突江中,急流倒涌,遂极满澒洞之势”,“两岸山势高耸,独冠诸峰,时有山峰悬峙”,记述了大藤峡雄伟壮观之景象。[1]

五马拦江

五马拦江,位于武宣县城南郊,黔江南岸有5座弧列的山峦,活似5匹骏马,将黔江截拦,强令黔江水绕东流,气壮山河,江山辉映,景色迷人。在5匹骏马之间,耸立一座竹笋状的文笔峰,面对江中200余米长的椭圆形沙洲,俗称:“古碛滩”,是武宣县老八景之一—《古碛钟声》。昔日江水击洲,声如钟鸣。 [2]

犀牛岩

武宣县城西15公里禄新古杭村的犀牛岩,溶洞下深10多米,长10多公里,宽处可容万人,窄处仅能侧身而过;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洞相连;洞内乳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景观,让众多游客目瞪口呆,国家岩溶研究所副所长房昌龄感叹地说:“犀牛岩集千家洞之美,万家岩之奇,可谓中国第一洞了”。[3]

双髻山

双髻山,是扬名全国的名山,位于武宣东乡镇东北隅,距县城28公里,山体长1公里多,宽约1公里。有一条“天险古道——东乡界”,这条崎岖的人行山古道,翻越海拔1004.1米高程的“双髻山”,自西界脚东乡屯应村起至东界的桂平花雷村止(1952年4月前属武宣东乡管辖),全长30华里,上山15华里,下山15华里,山势险要,雄伟壮观,双峰耸立,云雾缭绕,在鹞婆石处山谷狭窄,有一公里路段,宽约一米,两则壁陡,径曲如栈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天险。[4]

武宣灵湖

武宣灵湖为武宣旧八景之一“灵湖松籁”所在地,位于三里镇灵湖村前,距县城约8公里,距武宣至平南二级公路约300米。灵湖水面积20亩。昔日湖东北有灵台寺,相传佛像自他处飞来;下流有水月庵。湖岸古松三株,盖数百年物。这是不可多得的旅游风光。灵湖村地灵人杰,清朝有进士张梦骥、举人张任宏等大批文人,张家祠堂内尚保存张梦骥考取进士的牌匾。[5]

所获荣誉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视频

高清航拍,广西省来宾市武宣县,空中俯瞰武宣美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