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樓觀台 兩個天水人的輝煌(郭永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樓觀台 兩個天水人的輝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樓觀台 兩個天水人的輝煌》中國當代作家郭永鋒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樓觀台 兩個天水人的輝煌

號稱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的樓觀台,是中國最早的道教聖地。位於終南山下,是著名的聖跡遊覽地。「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這是我最早認識的終南山,白雪皚皚,籠罩着蒙濛霧氣,給人以神秘的感覺。深秋得一機緣,與友人漫步在終南山的樓觀台,被那高大建築,美麗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迷所傾倒。

古人云:「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里茸翠,以樓觀為最佳。」一語道破樓觀台最美。關於它之美,前人今人所述備矣。作為一個天水人,乾脆介紹一下樓觀台與天水的兩個人淵源吧。

說到樓觀台,就不能不說道家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春秋人。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解開自己的疑惑,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着覺。後來,老師商容對他說「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於是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可是統治者卻為了自己的享受,不願採納。

尹喜,先秦邽縣(今天水市人),少好墳(三皇之書)、索(八卦之書,書名)、素(《太公素書》)、易(《易經》)之書。善天文秘緯。仰觀俯察,莫不洞澈。不行俗禮,隱德行仁。後因涉覽山水,於雍州終南山周至縣神就鄉聞仙里結草為樓,精思至道。因以其樓觀星望氣,故號其宅為樓觀。周王聞之,拜為大夫。

尹喜為函谷關關令時見東方有紫氣西邁,知有聖人將至。不久老子駕青牛板車至函谷關,迎入官舍,北面師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辭官,復迎老子歸樓觀本宅,齋戒問道,並請老子著書,以惠後世。於是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遂去,不知所終。之後,尹喜乃棄絕人事,按老子所授經法。精修至道,三年後,悉臻其妙。乃著《關尹子》九篇,發揮道德二經。

據說天水市東伯陽渠早在元代就建有老子、尹喜的道觀。奉祀老子的道觀稱柏林觀,又有講經台。山後十餘里有尹道寺,稱「尹喜故里」。其殿前有楹聯一付,曰「華章九篇入百子,經文五千誦道德」,可謂對尹喜思想的恰當概括。

據有關史料記載,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虛自守,要求自己像射箭一樣保持「心平體正」,並解釋說:「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聖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說明這種心平體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不僅能夠治身治國,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從史料里我們了解到,是尹喜修築樓觀台,讓老子在其將其畢生對宇宙自然、治國人生及生活體驗,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概括為《道德經》,並積極解讀宣傳,使這種哲理融入中國人的生活理念中。從此歷朝歷代遵從道家思想,奉老子、尹喜於樓觀台,享受人民的敬仰和人間的煙火。但有的統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毀廟宇,棄神像。但因道家思想與人民生活戚戚相關,所以禁而不止,反反覆覆兩千餘年。

改革開放後,百廢待興,傳統文化蓬勃發展,國學自然走進千家萬戶,樓觀台作為道教的重要地方,人民呼喚重建修葺,又一個天水人出現在樓觀台,他就是傳統文化專家、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任法融道長。

七歲時入鄉塾讀書,後因家庭生計困難而廢學,在家務農事並從其慈母課讀儒家四書,身體漸成長,文化涵養亦漸增長。十九歲到陝西隴縣道教宮觀「龍門洞」遊覽,見這裡山清水秀,環境幽美,又聽說元代的著名道士丘處機曾在這裡修煉得道,心頗慕之,因而在山中盤桓數日。當時龍門洞常住有二十多位道士,樸素善良,勤於道家修煉,便請得該觀監院同意留居,每日隨道眾干農活,閒暇時便借閱道書。逐漸對道教產生信念,與道教結下不解之緣。爾後,正式入道,拜全真龍門王嗣林道長為師學道。

任道長雖從師學經韻,但卻不願終生作經懺道士。他認為,經韻是誦經的表達儀式,只是闡道宣傳的外表形式,而道教的精神實質,一是修真體道延年益壽,二是窮宇宙造化之源,明萬類消長之理,既有哲理性,又有實用性,不但對己身有益,而且對人類幸福、社會穩定、天下太平都有積極作用。冥冥之中,似有高人指引,輾轉到樓觀台道院,拜梁宗和道長為師,在梁道長指導下,認真學習了《左傳》、《尚書》、《易經》。知識大增,文化修養漸深。但總覺作為道教徒還是對博大宏深的《道德經》感到親切。於是認真閱讀《道藏精華錄》中所載六十餘家高人對《道德經》的注釋,開闊了知識的視野,深化了對《道德》的理解。也許是上天磨練天,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樓觀台道受到極大地衝擊,大部分殿堂、園林被文管、園林部門占住,許多道教徒被遣散。但他仍堅持在樓觀台,墾荒種地謀生,生活困難,處境危險。但他處險不驚,遇難不悲,心胸豁達,信仰虔誠,一直沒有放棄對《道德經》的研究。在這場浩劫中,更領略了世事之艱苦,人生之困頓,從而更深地豁然徹悟《道德》的深玄妙理。於是他下定決心,要用道教義理重新注釋《道德經》。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特別改革開放後,中央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樓觀台又重歸道教管理。此時,任道長預感到,傳統文化、宗教哲學的春天來了。四十多歲的他,深感責任的重大,首先擔負起了募籌資金,招工維修樓觀台的責任。今天我們走進樓觀台,被它高大的建築和宏大場景所震驚,這都是任道長几十年所為,確切地說,沒有任道長就沒有樓觀台的今天。

兩個天水人,跨越兩千多年,為中國傳統文化,更為道家思想確立、傳承、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天水人無上的光榮和自豪,也體現了作為伏羲故里的天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方能走出這般傑出的人才。 [1]

作者簡介

郭永鋒: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天水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